世事政情

雷鳴天下
19/04/2024

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雷鳴天下 #新質生產力 #經濟 #中國 #財金大勢

  今年3月兩會在北京舉行後,內地及香港突然流行了一個新的名詞——「新質生產力」。這個名詞對我來說也是新的,在網上及印刷品中找尋其含義,有時也是愈看愈糊塗。想來還不如自己獨立思考,替它定義,並從中發掘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我會把這名詞拆解為三個部分:「新」、「質」與「生產力」,每一部分在經濟學中都有特殊意義,把三個部分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一種發展的策略。

 

  先說「生產力」。在經濟學中,我們慣用的概念是所謂的「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甚麼才是生產力或TFP的進步?假如某工廠或經濟體今年與去年投入完全相同的生產要素(例如人力、資本、土地等),去年生產了100個單位的產品,今年卻可生產110個單位,那麼我們便說此工廠或經濟體的TFP進步了10%,亦即其效率增長了10%。

 

覓新動力,化解「報酬遞減律」

 

  生產力會否每年都自動上升,從而產量自然而然增加?世界一般不會這麼美好,生產力並不會無緣無故的進步。最接近自然而然的進步,來源可能是經濟的積累。一批員工就算是不斷的在做同一工作,久而久之,他們也會熟能生巧,生產效率自動進步。

 

 欲提升生產效率,需要新的方法及意念。(AP)

 

  但若要更有保證的進步,是要靠投資在科技及教育上,才能不斷產生新的方法、新的意念,推動生產力。換言之,生產力是內生而不是無緣無故變化的,要看我們能投入多少資源去決定。

 

  生產力的進步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我曾多次作出一些定量估算,發現中國過去一段頗長的時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七成來自資本的高速積累,亦即中國人民願意今天克己節儉,把45%左右的收入儲蓄起來投資,以利未來的生產;另外的三成正是來自TFP的進步。至於勞動力,早已因人口停滯甚至下降,已不再是推動增長的動力。

 

  上述的七成三成之分並非固定不變的。中國並不缺乏資金,外國的投資若不能帶來新技術,對中國並無多大用處。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找尋新的動力去化解「報酬遞減律」的影響,亦即當資金已很充裕時,新增的資金不會對生產量有太大幫助。這正如已有100條公路時,第101條的貢獻會不如早期第一條公路的貢獻。化解報酬遞減律的不二法門,是不斷尋找全新兼有足夠利潤的投資機會,使資金有出路。

 

創新+高質,善用顛覆性科技

 

  這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具挑戰性。這便帶來「新質生產力」中「新」與「質」的重要性。

 

研發創新科技,投資及人才皆很重要。(AP)

 

  「新」是要我們不斷有新的意念或方法,用以提高生產效率,效率提高後,投資後便更有賺到利潤的把握。這需要創新科技,而創新科技需要有大量的投資、科研體制的合理設計及人才培訓和成長,才可以得到的。對中國而言,這太重要了,這不單是因為美國發動的科技戰而要中國挺身應戰,更因為中國的資金額規模太大,全球第一。所以任何有價值的新科技出現後,其在中國所能得到的應用,亦即資金與科技的結合,都可能是規模巨大,對經濟的影響非同小可。試想一所只有微量資金的小公司,若無新的資金來源,就算有新科技出現,效果也有限。

 

  「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新」。我把它解讀為高質量,但也許更有意義的說法是要尋找並利用一些顛覆性、改變生產範式的科技,而這些科技同時也往往會摧毀舊科技或舊的生產方法。

 

與世界頂尖人才交流,激盪思想

 

  舉兩個例子。現時電動車已因電池續航力的進步,而為汽車業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德國、美國、日本等過去掌握了內燃機設計,把靠內燃機推動的汽車變成近乎完美,但現時更節能更環保的電動車出現,成本更低、效能更好,內燃機便成古董,沒有前途,掌握內燃機技術的工程師及工人,其知識的價值很大程度被摧毀。

 

電動車的續航力不斷進步,使燃油車的競爭力下降。(AP)

 

  另一例子是內地盛行的流動電子支付系統,有了此種方便性幾乎獨步天下的新科技,一些新興行業便自然被創造出來。很難想象,沒有這些支付系統,美團外賣或高德叫車,甚至高鐵訂票等高效業務能夠出現。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靠人才推動,而人才是否能出新意念,要靠他們的互相交流,思想激盪。

 

  中國是人口大國,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但若能繼續與世界頂尖人才交流,作用更大。

 

(本文原載於4月19日《香港經濟日報》)

14/06/2024

美國退化成大清帝國?

#大國博弈 #美國 #鎖國 #雷鳴天下 #中國 #中美關係 #大清帝國 #經濟 #貿易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熟讀歷史,也是一位傑出的國際大局評論家。月前他曾指出,美國現時的各種反華政策,終會孤立了自己,甚至把美國變成大清帝國般因閉關鎖國而垮了下來。

 

美表面繁榮,似乾隆盛世走下坡

 

  把世界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比作被視為亞洲病夫、腐敗無能的大清帝國,會否過於譁眾取寵?我看未必。有智慧的人觀勢,必會著眼於深層基礎,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惑。美國出了甚麼問題,以致被認為其立國成功之本,正從根部爛了起來?這需要我們把今天的美國與大清帝國的異同作比較。我認為美國仍未發展至晚清般的奄奄一息,較可相比的是表面上依然繁榮,但正在走下坡的乾隆盛世。

 

  乾隆年間,大清國力依然鼎盛,其領土比今天的中國大得多,其軍事力量在亞洲恐怕也是無敵的。當時誰會料到幾十年後,大清會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今天的美國,自蘇聯解體後已獨力稱霸30多年,但這並未能使她逃過被趕離阿富汗的命運。她在中東的影響力也不斷下降,連簽了剛好50年、與沙特協定的石油以美元計價,也不獲續約。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美國雖竭力遏制中國的發展,張牙舞爪變成力不從心。國內生產總值(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10年前已被中國超越,她能不膽顫心驚?

 

美軍被趕離阿富汗,在中東的影響力亦下降。(AP)

 

美對華抹黑,猶如清朝鄙視西方

 

  美國今天的回應方法是大肆抹黑中國,在美國媒體上任何對中國的正面報道,近乎絕迹。大清帝國擺出的架勢,一樣是對西方事物,貶為奇巧淫技,用鄙夷目光視之。所得的後果兩者也頗為接近,美國人民對中國毫無了解,連踏足內地或甚至香港,也害怕被扣留起來,不能回國。不過,美國人的行為也符合經濟規律,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他們依然購買。大清帝國對西洋的認識也變得愈來愈膚淺無知,無法及時吸納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這與康熙年間皇帝也對西方科學與數學有強烈興趣,反差甚大。

 

  但我們也要公平一點,對待乾隆年間的中國人民與今天的美國人民。乾隆時西方的工業革命處於既濟未濟階段,尚未能對生產力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西方國家在中國賺的錢,主要不是靠工業,而是靠鴉片,清政府看不起西方國家,也非沒有理由。今天中國的科技業及製造業仍在起飛階段,有些領域還比不上美國,後者強作輕視,也有不少人認同。

 

 美國拒絕與中國交流,並處處設限,只會損害自己經濟。(AP)

 

  減少接觸,不相競爭,不相往來,終究也會帶來荒謬的後果。我記得內地有套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當中述及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有間汽車廠,其領導人與世界脫節。有間日本汽車廠的人來參觀,中方竟害怕自己的「先進」技術被學去,封鎖了不少車間。殊不知當時日本汽車廠的生產力,早已高出中國幾個檔次。今天,美國的政客還是以為中國樣樣落後,以為美國的工業科技會洩密,必須防範。但有些科技中國有,美國沒有,美國要害怕別人偷自己不存在的東西嗎?

 

  挪威有位前環保部長Erik Solheim,常常訪問中國,可說是位中國通。他近日接受著名網上評論人Cyrus Janssen訪問,對中國的環保工業讚不絕口。電動車、新能源電池、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等,中國已大幅領先世界。Solheim也認為,當前世界真正現代的城市在中國,尤以南方城市深圳、廣州、杭州等最為現代,而且環保。他對美國力圖與中國脫勾,認為十分不智。他的建議是,美國應盡力吸引中國公司到那裏投資設廠,因這樣才可最有效率地學到中國製造業的先進之處,並且激發到美國本土的競爭心。千方百計阻擋美國的企業面對中國的競爭,只會造成美國競爭力不斷不降。正如大清帝國當年看不起別人的成就而不奮發向上,終於導致帝國崩潰。

 

中國的電動車技術大幅領先世界,充滿競爭力。(AP)

 

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無懼競爭

 

  經濟全球化是促進競爭、人類生產力快速前進的重要因素。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生產力落後,也在害怕自己在國際競爭面前一敗塗地。但結果與此剛好相反,中國人民從「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的懶散狀態,在競爭的壓力下蛻變為世上最勤勞的人民,中國現在又怎會害怕競爭?既歡迎外國來華投資設廠,也願意到外國投資,不怕別人偷學中國的本領。但美國反而害怕了,無復建國初期那股不怕艱辛敢競爭的銳氣,與老化的大清終究有共通之處。

【知識庫】「閉關鎖國」有何特點?

  • 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
  • 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
  • 閉關鎖國政策,致使與世界隔絕和脫軌,慢慢地落後於世界。
  • 阻礙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
  • 阻隔與外國的科技及文化交流,窒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 中國清朝曾實施閉關鎖國,經濟上自給自足,抵制外來商品,圖防止反清勢力聯合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滲透。

 

(本文原載於6月14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