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國金與投資
09/11/2017

中國新威權如何贏了?

#中國 #股票

  正當特朗普出訪東亞期間,美國主流傳媒完全沒有給面子,《時代雜誌》(Time)以英中雙語為封面,指中國贏了(China Won)。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踩多一腳,發表題為「中國在2017年贏了要多謝特朗普(無能)」的文章。在這個時候發表這類言論,難怪特朗普要常常譴責「虛假傳媒胡說八道」了。

 

被唱衰的特朗普靠近習近平

 

  這類製作和文章,是否可以挑起特朗普與習近平的不和?我想,這只會促使特朗普要力爭訪華在經貿和朝鮮局勢都有收穫,以便向西方傳媒顯示他與習近平可以達致雙贏。

 

  與特朗普外訪並無直接關係的事是,北京召開十九大確立習近平的核心領導地位後,中國在未來各方面發展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路線圖,使西方出現了「中國贏了」的新熱潮。

 

「中國贏了」的「五個事實」

 

  《時代雜誌》除了首次以英中雙語作封面之外,封面故事更多方面介紹中國式「國家資本主義」的優勢及如何使西方自由民主必定可以使中國演變至少暫時無法實現。

 

  作者提出了五個事實說明了為何中國正在超越西方

 

  1﹒中國擁有舉世最具權勢的領導人。

  2﹒它由國家控制的經濟在全球取得豐盛的收成。

  3﹒由國家創造職位以滿足人口需要

  4﹒在科技發展上取得控制權。

  5﹒其他國家正在追隨中國的步伐

 

西方媒體對中國未來審慎樂觀

 

  作者認為,中國也有它的不少問題,不一定日後仍可必勝,但傾向性還是較為明顯的,即是中國的政經實力,可望後來居上。

 

  《時代雜誌》和CNN都用過去式的Won,即是說到目前為止是這樣,將來如何,仍會有不同的變數,而CNN更進一步,指特朗普樹敵的政策令到中國今年在國際舞台上取得了優勢。

 

不忘初心理想主義重燃

 

  對於西方主流傳媒就中國崛起改變了態度,中國官民應是歡迎的,不過,這不等於西方專家們的認知就是正確的,事實上,某些論點正反映出它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認識並不足夠。

 

  《時代雜誌》提出的五個事實,卻忽略了中共作為執政黨,在過去五年力謀回歸「不忘初心」的理想主義,而最大的改變有兩項,這包括整肅貪腐及全民脫貧,期間所取得的成績,包括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情況改善了心情開朗了,才可能使習近平成為全球最具權勢的領導人。而今後,也要根據這個核心的指揮來治理和發展,再不會「權力不出中南海」。

 

重新追求平等以民為主

 

  改革開放之初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時則突出要實現共同富裕,這不是「均富」或「共貧」,而是脫貧一個都不能少。這種路線上的調整,才可保證中國不會變成只有少數人富起來,及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的國家資本主義,重新建立追求平等和以民為主的具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

 

以強國身份表達中國威權

 

  在國際舞台上,中國過去安心於作為發展中國家,以便取得較多經濟優惠,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日漸提高,中國敢於以強國的身份視人。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進一步促進全球化的構想,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同和響應。中國不稱霸但不會在領土主權方面退讓,逐漸取得了愈來愈多鄰國的理解。在南海,中國建島造島,而不是再任意讓鄰近國家霸島,那怕美國以此在區內搞局,北京的立場堅定不移。

 

為民眾服務令民眾滿意

 

  威權主義的建立,需要實績才可以在國內外得到認同,五年的反腐整黨,要求當官的記得為民服務而不是為了賺錢,要求官商之間的合作要依法辦事,而不是勾結謀私利,要求勿炒房勿操控金融市場使樓價基本上穩定下來,在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創新製造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凡此種種都使民眾及特別是新一代的心情變得舒暢。

 

  中國怕亂,這是既大力提倡在網絡上創新卻同時限制「外來噪音」的自我違背,然而,當開始重建道德社會的時候,當政者認為不能給敵對勢力有機會,也是可以理解的。

 

買房只宜自住 買股票看價值

 

  中國地大,房屋土地的供應不會短缺,但目前必須限制投資及嚴打投機,使樓價可以隨著收入增加而軟著陸。因此,在新時代,買樓只宜自住。

 

  在股票市場,仍有待建立更完善的法規,使民眾更懂得投資股票是長期分享公司的成長,而公司必須公平對待大小股東。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股市只應加強監管,創造一個公平的交易環境,而不是「放鬆監管更加自由化」。由於中國除了少量大型藍籌,白馬股和高新科技股仍有上升空間之外,不少股票的估值早已偏高,這是中國股市升幅近年在環球市場仍難取得佳績的主因,仍需要一個回歸價值投資的階段。

 

14/06/2024

美國退化成大清帝國?

#大國博弈 #美國 #鎖國 #雷鳴天下 #中國 #中美關係 #大清帝國 #經濟 #貿易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熟讀歷史,也是一位傑出的國際大局評論家。月前他曾指出,美國現時的各種反華政策,終會孤立了自己,甚至把美國變成大清帝國般因閉關鎖國而垮了下來。

 

美表面繁榮,似乾隆盛世走下坡

 

  把世界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比作被視為亞洲病夫、腐敗無能的大清帝國,會否過於譁眾取寵?我看未必。有智慧的人觀勢,必會著眼於深層基礎,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惑。美國出了甚麼問題,以致被認為其立國成功之本,正從根部爛了起來?這需要我們把今天的美國與大清帝國的異同作比較。我認為美國仍未發展至晚清般的奄奄一息,較可相比的是表面上依然繁榮,但正在走下坡的乾隆盛世。

 

  乾隆年間,大清國力依然鼎盛,其領土比今天的中國大得多,其軍事力量在亞洲恐怕也是無敵的。當時誰會料到幾十年後,大清會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今天的美國,自蘇聯解體後已獨力稱霸30多年,但這並未能使她逃過被趕離阿富汗的命運。她在中東的影響力也不斷下降,連簽了剛好50年、與沙特協定的石油以美元計價,也不獲續約。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美國雖竭力遏制中國的發展,張牙舞爪變成力不從心。國內生產總值(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10年前已被中國超越,她能不膽顫心驚?

 

美軍被趕離阿富汗,在中東的影響力亦下降。(AP)

 

美對華抹黑,猶如清朝鄙視西方

 

  美國今天的回應方法是大肆抹黑中國,在美國媒體上任何對中國的正面報道,近乎絕迹。大清帝國擺出的架勢,一樣是對西方事物,貶為奇巧淫技,用鄙夷目光視之。所得的後果兩者也頗為接近,美國人民對中國毫無了解,連踏足內地或甚至香港,也害怕被扣留起來,不能回國。不過,美國人的行為也符合經濟規律,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他們依然購買。大清帝國對西洋的認識也變得愈來愈膚淺無知,無法及時吸納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這與康熙年間皇帝也對西方科學與數學有強烈興趣,反差甚大。

 

  但我們也要公平一點,對待乾隆年間的中國人民與今天的美國人民。乾隆時西方的工業革命處於既濟未濟階段,尚未能對生產力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西方國家在中國賺的錢,主要不是靠工業,而是靠鴉片,清政府看不起西方國家,也非沒有理由。今天中國的科技業及製造業仍在起飛階段,有些領域還比不上美國,後者強作輕視,也有不少人認同。

 

 美國拒絕與中國交流,並處處設限,只會損害自己經濟。(AP)

 

  減少接觸,不相競爭,不相往來,終究也會帶來荒謬的後果。我記得內地有套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當中述及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有間汽車廠,其領導人與世界脫節。有間日本汽車廠的人來參觀,中方竟害怕自己的「先進」技術被學去,封鎖了不少車間。殊不知當時日本汽車廠的生產力,早已高出中國幾個檔次。今天,美國的政客還是以為中國樣樣落後,以為美國的工業科技會洩密,必須防範。但有些科技中國有,美國沒有,美國要害怕別人偷自己不存在的東西嗎?

 

  挪威有位前環保部長Erik Solheim,常常訪問中國,可說是位中國通。他近日接受著名網上評論人Cyrus Janssen訪問,對中國的環保工業讚不絕口。電動車、新能源電池、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等,中國已大幅領先世界。Solheim也認為,當前世界真正現代的城市在中國,尤以南方城市深圳、廣州、杭州等最為現代,而且環保。他對美國力圖與中國脫勾,認為十分不智。他的建議是,美國應盡力吸引中國公司到那裏投資設廠,因這樣才可最有效率地學到中國製造業的先進之處,並且激發到美國本土的競爭心。千方百計阻擋美國的企業面對中國的競爭,只會造成美國競爭力不斷不降。正如大清帝國當年看不起別人的成就而不奮發向上,終於導致帝國崩潰。

 

中國的電動車技術大幅領先世界,充滿競爭力。(AP)

 

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無懼競爭

 

  經濟全球化是促進競爭、人類生產力快速前進的重要因素。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生產力落後,也在害怕自己在國際競爭面前一敗塗地。但結果與此剛好相反,中國人民從「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的懶散狀態,在競爭的壓力下蛻變為世上最勤勞的人民,中國現在又怎會害怕競爭?既歡迎外國來華投資設廠,也願意到外國投資,不怕別人偷學中國的本領。但美國反而害怕了,無復建國初期那股不怕艱辛敢競爭的銳氣,與老化的大清終究有共通之處。

【知識庫】「閉關鎖國」有何特點?

  • 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
  • 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
  • 閉關鎖國政策,致使與世界隔絕和脫軌,慢慢地落後於世界。
  • 阻礙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
  • 阻隔與外國的科技及文化交流,窒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 中國清朝曾實施閉關鎖國,經濟上自給自足,抵制外來商品,圖防止反清勢力聯合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滲透。

 

(本文原載於6月14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