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國金與投資
19/11/2020

股神的換馬策略

#投資策略 #巴菲特 #換馬 #巴郡

  美國兩大藥業和生化科技集團輝瑞和Moderna先後宣稱已成功研製可防範世紀病毒旳疫苗,即時令它們的股價急升,而市場資金亦有借口流向涉旅遊的落後股票,反映實體舊經濟股的道指轉強再創新高,而反映虛擬新經濟的納指則在高位有獲利回吐。亦有認為由於新經濟成長股(growth stocks)升了太多,因此投資者轉為投向「價值股」(value stocks)炒落後,使旅空股和郵輪股突然咸魚翻生,急促反彈。部分評論員也數舊帳,謂巴菲特早前清倉航空股正好是犯下了「跟隨群眾恐懼」的大忌,九十歲高齡的他已失去了大師的風範云云。

 

清空航空股 不等於做錯

 

  巴菲特近年特別是今年改變了他的投資風格,皆因在世紀疫症之下市場太過動盪,因此,他願意讓其投資旗艦巴郡進行更多「試錯」(trial and error)。

 

  在3月份低價時清空航空股,現時看來不是好主意,然而,航空股的反彈只是憧憬明年疫苗廣泛使用之後業績便可轉虧為盈,是否真的如此?看來,全球各大航空公司都不敢樂觀,因此,它們還在裁員和減薪。近期歐美疫情進入更嚴重的新一波,實質的封關情況更嚴重,航空業仍處於寒冬,更惶論郵輪了。我估計,就算明年年中以後全球各地可以開始陸續接種有效和安全的疫苗,不少人的出行習慣亦會改變,郵輪和航空客運的復甦會是漫漫長路,很可能要蝕多一兩年錢,才談得上有機會回復到2019年的情況。

 

  在跌市時及時離場輸贏有數得計,最失著是那些在「死貓彈」(dead catbounce)時買入後而不願止蝕的人,他們通常蝕得最多,水退時發覺光著屁股!

 

買比亞迪和蘋果見到實物

 

  近年,巴菲特早已改變不買新科技股的禁忌,對於他來說,公司至緊要是業務能夠不斷帶來現金流入,令其內在價值不斷上升。他最初是聽說巴郡副帥芒格的建議買入比亞迪(01211),近年,他買入蘋果公司,同時曾經不斷增持,而兩者的股價都持續上升,為巴郡賺了大錢。對巴菲特來說,比亞迪電動車和蘋果的手機和電腦,都是實物,並不是虛擬的東西。

 

不再拒絕網股及金礦股

 

  直至巴郡買入亞馬遜股票,才開始與科網股結緣,也反映出年老的巴菲特也不再拒絕網絡新時代。事實上,多年來一直認黃金沒有價值的巴菲特,今年巴郡也破例買入了金礦股巴力克,盡管這可能只是作為試探式投資,因為在本周宣布的巴郡第三季持股情況,可發覺已把手上的巴加克減持了四成,先行套現套利。

 

  巴郡第三季的盈利增長了80多巴仙,但首三季帳面上仍有小量虧損。對巴菲特來說,把持有的股票的漲面賺蝕來計算盈利是很無譜的,因為股價有升有跌,因此,只應計算已賣出的股票,但監管機構改變了規則,而股神除了罵幾句之外,也沒有辦法。

 

風大浪大減持蘋果套利

 

  第三季基本上是美股反彈的季度,巴郡帳面上有得賺似屬必然,不過,疫症時代風大浪大,巴菲特和他旗下的投資經理們也要審時度勢,長短棍兼舞,例如,沽售了約半數的巴加克金礦股,也沽了一些蘋果股票套回40億美元。此外,他似乎對虛擬商店更有信心,進一步清倉連鎖零售商Costco。

 

投雲端數據平台股 即賺一倍

 

  此外,巴郡也罕有的以數億美元入股新上市的雲端數據平台股Snowflake,即時取得逾倍帳面利潤。但我估計這應是旗下投資經理們賺些容易錢(easy money)的主意。

 

  銀行股方面,他有買有賣,被減持的包括富國銀行、摩根大通和高盛,但繼續增持美國銀行,現時蘋果公司仍佔巴郡的股票投資項目首位,美國銀行則居第二位。截至第三季末,巴郡共持有49隻股票,品種更多樣化。

 

買四隻藥業股 抗疫有市

 

  最令市場感興趣的是巴郡在季內買入四隻藥業股,包括著名的輝瑞和默克,投資總額為57億美元,也算是小試牛刀吧。在疫症時代,持有藥業股理所當然,也可說巴菲特與時並進。輝瑞和默克都有研製疫苗,但巴郡顯然志不在此,否則也應該買些一向被視為領先的Moderna。

 

買日本商社股 最看好巴郡

 

  除了美國股票之外,期間他也花60億美元買入五隻在日本國內外從事各種投資的商社股票,反映出他認為日本股票估值偏低,但近年他沒再買入中國股票,或者是要先待特朗普落台吧。

 

  巴郡持有的現金仍有1500億美元,第三季主要還是換馬,而花得最多錢的反而是回購巴郡股份,動用了90億美元。總的來說,股神在疫症期間,暫時仍是以守為攻,持現金觀望為主,最看好的還是他自家的巴郡。

 

19/06/2023

分析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 #投資策略

  平均成本法是一項系統化投資策略,不論市場價格的波動,定期以固定金額投資於一項特定資產。這個做法的結果是:投資者在資產價格處於低位時,買入較多資產單位;在價格處於高位時,則買入較少資產單位。但是否於任何情況下,平均成本法都有優勢呢?

 

  就此小弟作了五個情況去理解,每個情況都假設每月月供定額$10000,看看12個月後結果如何。

 


(istock)

 

1. 長升型

 

  「長升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每個月升5%,連續升12個月,最後股價為$17.1。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本金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71%。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9306股,平均成本為$12.9,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32.6%。

 

2. 長跌型

 

  「長跌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30,往後每個月跌5%,連續跌12個月,最後股價為$17.1。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本金全買下去,成本$30,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 -43.1%。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5387股,平均成本為$22.3,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23.4%。

 

 

  比較上面兩個情況,結果發現平均成本法並不一定能多賺,實際回報受股價表現所影響。若股價一直上升,平均成本法比起一次過買入會少賺一點。若股價一直跌,平均成本法比起一次過買入會少輸一點。這有點兒縮窄賺蝕波幅的效果。

 

  之後再多看三個情況。

 

3. 升升跌跌得個吉型

 

  「升升跌跌得個吉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大約以5%的波幅升升跌跌,經歷一輪波幅之後,最終股價返回$10。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0%。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12885股,平均成本為$9.3,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7.4%。

 

  頗神奇,股價上落波幅,但最終返回原位,理應沒有回報,但以月供方式投資卻有約7%回報。主要回報來自跌低於$10時所買入的股票,所以月供期間股價有多低?低價又維持多久,是成敗關鍵。再多看兩個情況。

 

4. 升完得個吉型

 

  「升完得個吉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以5%上升至年中,開始緩緩下跌,最終股價返回$10。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0%。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10475股,平均成本為$11.5,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 -12.7%。

 

5. 坐艇返家鄉型

 

  「坐艇返家鄉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以5%下跌至年中,開始緩緩上升,最終股價返回$10。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0%。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13442股,平均成本為$8.9,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12%。

 

 

  第3至5的情況說明,以平均成本法作投資,即使股價最終動也不動,依然有不同的回報情況出現。重點在於月供期間的股價表現如何,影響所供得股數及其平均成本多寡。看第4個情況,月供所得有10475股,而第5個情況則有13442股,相對上,第5個情況的平均成本被拉低了,成贏輸關鍵。

 

  由於篇幅所限,這先提出結果,當中有些睇法與總結,留待下次再談。

 

  相關影片:https://www.patreon.com/posts/84746630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