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打工秘笈
21/12/2016

在香港打工 已經毫無吸引力?

#上班族

  曾幾何時,入到大企、有穩定收入及工作是香港畢業生的期許。但近年香港社會各種問題使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憂慮,甚至放棄做打工仔。有人選擇Working Holiday,有人在外國留學後留在當地發展,亦有人鼓起勇氣去創業。說到底,為何在香港打工已經變得不吸引?

 

1/ 扭曲的教育制度

 

  未出世已經要胎教,不論幼兒班、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大學,都是學分行先。入讀BBA(工商管理)等金融學科必然有好出路,以創意行先的科目如藝術就必然「乞食」。主流價值觀間接影響香港產業多元發展的可能性,學生亦無奈地被迫與人不斷競爭,壓力之大難以想像。

 

2/ 政府帶頭食老本

 

  人所共知,香港是國際金融、旅遊城市,大家認為最有前景的好工都必然會出現在此等行業。唯服務性行業始終容易受外圍經濟因素影響,從前說過的中藥港、六大產業幾乎消失在香港發展藍圖中。政府自我陶醉於老本行,在政策制定、科技引進等方面遠落後於亞洲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因此在外圍經濟不明朗下,香港不少打工仔的飯碗出現了危機。

 

3/ 勞動人口到頂

 

  根據統計處去年發表的《2015年至2064年香港勞動人口推算》報告,香港整體勞動人口將會由2014年的360萬稍微上升至2018年的365萬,然後下降至2031年的343萬,隨後至2038年將徘徊在342萬至343萬之間,最後下降至2064年的311萬。

 

  隨嬰兒潮一代踏入退休年齡,勞動人口無可避免地減少。在未能尋找其他可取代的勞動力之際,延長退休年齡成為緩兵之計。與此同時,可預計未來年輕一代的工時將變得愈來愈長,而人口老化下須承擔更多的社會開支,使打工、退休的生活質素不斷下降。

 

4/ 香港打工仔=辛苦命

 

  企業「賺錢至上」原本無可厚非,事關業務發展都由盈利主導。在內,有企業為保盈利增長而開源節流,員工往往成為最大箭靶,又或是不斷OT,生活工作平衡似是夢;在外,近年通脹升溫,打工仔原本薪金不多,面對百物騰貴、支出增加只好咬緊牙關捱過去。慢慢地,有部分年輕人開始覺悟,不甘庸碌打一世工,然後衍生出新一股創業潮,在打工以外另闢蹊徑。

 

5/ 政治爭坳不斷

 

  香港人沉默是金,大多數人都自認政治冷感。但政治總會找上門,從打工仔及企業的角度而言,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強積金等制度就是典型須經立法會通過的政治實例。不論是黃絲藍絲、建制非建制,僵局持續下去,一方面令香港人到外地發展及移民的意慾增加,另一方面令外國企業投資者卻步,以致流失具競爭力的專才及勞動人口。

 

  香港人,究竟幾時先遇到個好老細?

 

16/01/2024

土壤論: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Place

#退休 #快樂退休 #職場 #上班族 #辦公室貼士 #土壤論 #退休錦囊

  「土壤論」,我查勻網上,也找不到,但這種定論,在中六時,已在腦中萌芽。

 

  乜意思?正是,一粒種子,放在某一種土壤上,只要正常施肥灌溉,就會茂盛地開花結果;不過,同一粒種子,放到不合適的土壤上,就算正常施肥淋水,卻可能一日內凋萎,又或,無法開花結果,就算有,也是瘦弱不堪,難抵風雨。

 

土壤,對任何植物及人才皆十分重要,關乎生與死!

 

  點解中六時開竅?因會考成績普通,故被一間高水準的名校請離,改報讀一間低水準的普通書院。就此,變「虎入羊群」,個人突然信心飛升,學業成績立時大進。

 

  那年,我開始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天份不同能力,對環境的適應也有所不同,故此,一定要爭取自己落在適當的土壤。

 

  講個真實經歷,1987年某一個晚上,仍在公司處理文件時,收到「敵對」機構老闆電話,劈頭就話:「想約你晚飯,可以嗎?」

 

  當時,我即時反應:「好,請通知時間地點!」

 

  放低電話才知,弊,被上司知道咪死得?竟與對家阿頭單對單晚飯?間諜行為喎!

 

  立即找上司通報,佢笑哈哈大方講:「你咪去囉,呢類邀請,我不時都有啦,即係你有料到呀 !」

 

  準時赴會,對方單刀直入:「阿碌,我想挖你過嚟幫手,人工加一倍,職位在我之下!睇好你,不應只做目前的職位,浪費才華!」

 

  幸而,我早早有「土壤論」的掌握,禮貌回答:「今晚見面,正因仰慕你在業內的過人貢獻,有機會共飯,是項榮耀。不過,自己知自己事,我的能力、喜好及天份,百分百只適合公營機構;事實,也做得很開心,並得到上司賞識,故準備服務終身,絕不考慮轉機構。但無論如何,謝謝你你的賞識及好意。」

 

我自知只適合做不以牟利為目標的公營廣播,商營的「土壤」,絕對不利發揮潛能。

 

  結果?哈哈,這餐飯有點「不歡而散」,因當年這個小子真是「不識抬舉」。

 

  從此,與這位大老闆在任何場合碰見,佢必立時轉身,絕不打招呼。

 

  故事繼續下去,此君終於搵咗另一敝機構猛將加盟。不過⋯⋯未夠半個月已「一拍兩散」。這正是掉到不適當土壤中的惡果。

 

 有土壤也要有栽培者,我的,正是吳錫輝。

 

  今日講此主題,因小弟認識眾多香港名廚,上周有位阿A約見,擺明心緒不寧。

 

  A君乃香港某大飲食集團靈魂,捧場客眾多,老闆錫晒,剛剛又再蟬聯米芝蓮。

 

  突然,對頭大集團老闆約見,拿出空白支票:「我誠意邀請,年薪任開,你填啦。過嚟之後,將再開10間不同品牌店你管!」

 

  小弟一五一十將「土壤論」詳細解釋, 阿A若有所思。究竟決定如何,未知。

 

沈殿霞也是最佳「土壤論」人物,一如不少早年TVB藝人,一過檔亞洲電視,立即黯然失色。

 

  英語有云,想一個人成功,就put the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place;相反,想佢死,就put the right people in the wrong place!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