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政是有心
11/06/2020

整頓公務員系統,迫在眉睫

#工會 #政策 #宣誓 #言論自由 #聶德權 #基本法 #專業精神 #公務員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提出公務員有雙重身份,竟然只在公務員團體之間引起一點小波瀾,證明香港政治人物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政治,看不到大風暴的到來。

 

  聶德權說公務員支持及執行政府政策,理所當然。他解釋每個港人都享有言論自由,但若有公務員身份,言行就不應令人質疑與其身份有衝突,以及履行職務時有所偏私。與此同時,公務員在一國兩制下,同樣也是國家的公務人員,在執行職務及思考問題時,要對其雙重身份有正確認知,不可如港英時期般,只從香港本位思考。

 

  這句話,可圈可點。

 

  為何今天有此一說?肯定是去年的反修例期間,有公務員發起集會,反對政府修例,亦有公務員在示威現場被捕。常說公務員政治中立,意思是他不能就政治議題發表任何意見,因為容易給人誤會他究竟是支持,還是不支持政府政策?這亦是顯淺易明的道理。但打著反對政府修例的旗幟示威,試問又怎說得過去呢?

 

  那些公務員工會的頭頭,他們早在九七之前已是公務員,請問你們在九七,港英時代時,他們又是怎樣理解公務員中立,對政府政策抱甚麼態度?

 

  你們現在竟然說自己不明白?感到困擾?這根本就是一個簡單顯淺道理。

 

  政府推行政策,公務員有責任推銷政策。與此同時,公務員絕不可以說一些和政府政策相違背的看法,這不是顯淺而簡單易明嗎?

 

  竟然有公務員在電台問,政府在他門口要起一條公路,他可以作為一個市民般反對嗎?

 

  如果他不是地政署、建築署、規劃署等公務員,而且還不是高級的,他當然可以就自己的利益發表意見啦?還要問嗎?因為興建一條公路,涉及地政署、建築署、規劃署等這些政府部門。如果你是這些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你作出決策時是一個專業官員,做了專業決定;怎麼可能你是市民身份時,你竟然反對這個專業決定?

 

  除非你只是一個清潔工人和地政處的文員,否則你沒有反對這個決定的理由!

 

  聶德權提出公務員是香港特區政府的公務人員,同樣是國家公務人員,執行職務時,要考慮此兩重身份。看似是一個新提法,實際上只是特區歷屆政府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一個身份的雙重性。

 

  特區政府公務員不只是指一個公務員身份而已,而是要香港公務員重新思考香港的位置,不可以單純以本土角度出發,而應該考慮周邊地區發展,以及國家安全的利益和需要。這不再關乎香港和內地公務員制度,是否一樣了。

 

  那是要求公務員改變心態!

 

  在基本法和《公務員守則》的框架下,擁護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公務員責任。特首和問責官員過去不做,是因為自己也搞不清楚一國兩制、搞不清楚公務員的身份、和甚麼叫政治中立;加上個性畏首畏尾,志大才疏,才有去年反修例期間,對有公務員參與違法活動、打著公務員旗號反對政府政策而視若無睹。

 

  相信未來日子,政策局的公務員肯定需要宣誓或簽聲明,以示支持在任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看看聶德權選擇在民建聯一個內部培訓班內,說公務員有雙重身份,政治意圖,顯淺不過。

 

  去年反修例期間,已寫過一篇關於「專業人士不專業」的文章,指出香港最引以為傲的所謂專業精神,就死在這批專業人士身上。連公務員也上了街,令北京政府落重手解決香港問題時,漂白公務員系統是其中一件必做的事。

 

29/11/2022

僱主刻薄,僱員不滿,工運再起

#亞馬遜 #工會 #通脹 #薪金 #NHS



  上星期五(25日)是美國人感恩節後搶購打折商品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由於網購越來越流行,電商和物流公司也進入一年中工作最繁忙的一個星期。然而就在這一天,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商美國亞馬遜公司(Amazon) 屬下的工人在世界各地舉行罷工,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待遇。在美國多個城市的亞馬遜倉庫或物流中心外都有工人舉著標語牌罷工,在德國、法國、印度、日本、英國、澳洲、南非、阿根廷等國也出現同樣的罷工。發起這次罷工的大聯盟「要讓亞馬遜出血」(Make Amazon Pay) 包括30個國家的70多個工會,德國的20個亞馬遜物流中心有9個參與罷工,其中萊比錫的亞馬遜員工抬著白色的道具棺材上街遊行。
 
  英國多個行業工會也在這段時間宣布將舉行大規模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和福利,其中最與民眾相關的當屬30萬名護士計劃下月進行兩天大罷工,這將是英國首次有護士集體大罷工。法國和希臘等國最近也有多個工會發起大罷工,其中運輸工人、碼頭工人以及教師的罷工對社會影響極大。為甚麼西方國家最近會出現眾多大規模罷工?這是否象徵著沉寂多年的工會運動再次復活?當前的罷工與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
 
通脹高企薪金落後,僱主苛刻催生工運
 
  從客觀環境來看,引發罷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形勢的不斷惡化。歐美國家通脹高企,俄烏戰爭促使能源價格和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社會中下層的工資增長遠追不上物價指數的增長,再加上多國央行屢次加息造成還款壓力增大,令低薪階層生活艱難。法國上月的通脹率是6.2%,美國是7.7%,德國和英國則超過10%,但工資增長較為緩慢,有些行業全無增長。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福利是普遍的訴求,因此工會強調,除了加薪,還必須改變惡劣的工作環境,保障一線員工的健康。亞馬遜的工人和英國公立醫院的護士為此提供了兩個典型例子。
 
  在全球有150萬僱員的亞馬遜公司稱,該公司美國的時薪起點為15美元,在德國是13歐元,加班有額外的加班費,同時還提供醫療保險等福利,這在眾多跨國公司中已算名列前茅。但工會強調,當前的通脹已令工人難以憑這份工資來維持家庭生活開支,盈利甚豐的亞馬遜應該發放特別津貼來幫助工人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善待一線員工,因為在「黑色星期五」至元旦這段時間,網購量大增,工人都在超負荷工作,身體上和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壓力,在庫房和轉運中心的員工尤其容易出現工傷。工會批評公司近年用算法(algorithm)來制定每個崗位的工作量,把工人當作機器人,提出不人道的要求,導致有些員工不敢上廁所,怕耽誤時間影響完成績效指標而遭到解僱。此外,公司在保護員工健康方面的投入也不夠,去年3月亞馬遜工人曾舉行過一次罷工,要求公司提供口罩和防護服,以應對新冠疫情。工會要求資方改變針對員工的某些苛刻甚至不人道的要求,並在12月這個最繁忙的月份發放一筆1000美元的特別津貼。
 
人手不足護士辛苦,政府漠視民眾遭殃
 
  相比之下,英國護士因薪資而罷工則不是一家私人企業的問題,因為罷工的護士服務於英國公立醫療系統國民保健署(NHS)。這樣大範圍的罷工已超出了勞資關係範疇,會影響成千上萬接受醫療服務的普通民眾。英國最大的護士工會皇家護理學院(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RCN) 上周宣布,將有30多萬會員在12月15日和20日罷工兩天,因為政府不能滿足工會要求的加薪幅度。RCN強調,過去10年護士的薪金增長有限,若扣除通脹因素,實際減少多達20%,屢次向政府提出要求但始終未見效果,政府最近答應的加薪幅度仍低於9%,與工會要求的19%相距甚遠,所以會員投票決定舉行罷工。
 
  英國官方強調財政收入有限,按照衛生大臣柏建熙的加薪方案,只保證每年最少加薪1400英鎊。RCN發言人回應說,問題不只限於薪金太低,政府長期缺乏對NHS的投入導致人手短缺,護士要長期超負荷工作,特別是新冠疫情爆發後,護士處於高風險環境下,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嚴重影響其健康。從海外招聘護士也無法填補空缺,政府必須加大相應的投入。(兩年前,當時的英國首相約翰遜感染新冠病毒入院,照顧他的兩名護士中就有一人來自新西蘭。)RCN發言人表示,希望這場罷工能讓全社會意識到,醫護人手短缺會令病人得不到應有的照顧,這將是英國社會的整體損失,政府必須採取積極的補救措施。
 
環境轉變工會再生,訴求多樣與時俱進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歐美先進經濟體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製造業逐漸遷移到發展中經濟體,發達國家的產業工人數量減少,以企業為依托的傳統工會逐漸式微。會員人數和工會的號召力都大不如前,但最近幾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一些「新經濟」公司如谷歌和蘋果以及傳統媒體集團如《紐約時報》和康泰納仕(Conde Nast)都成立了工會,其會員為傳統意義上的「白領」。其次是一些多年來沒有工會的大企業如亞馬遜和星巴克近年也成立了工會,令工人能利用工會的集體談判權來爭取福利。亞馬遜高管曾試圖加以阻止,但有8300多名僱員的紐約市斯坦騰島物流中心最終成立了亞馬遜下屬企業中的第一個工會。加入這些新工會往往需要面對資方的阻撓甚至威脅,而工人們的選擇清楚表明他們迫切希望組織起來,透過集體的力量來爭取應得的工資和福利。
 

(shutterstock)

 
  這些新工會的興起也顯示出今天的「工人階級」正涵蓋越來越多的「白領」,因為「白領」也隨時可能被裁員,飯碗不保,前途茫茫。而隨著具有較高知識背景的年輕人加入工會,會員的訴求也逐漸變得多種多樣,他們往往會從自身的工作經驗出發,提出一些企業需要關注的社會議題。亞馬遜的員工要求公司在物流過程中盡量減少碳排放,不應為追求利潤而不顧企業的社會責任。一些從事網絡經濟的跨國企業員工較為關注保護私隱,要求企業停止濫用客戶數據,遵守企業道德(business ethics)。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但勞資關係中的主要矛盾依舊存在。隨著工會勢力出現新增長,勞資對抗可能會增加,但這利大於弊,因為保障勞工權益、追求公平正義應成為社會上所有持份者的共同目標。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