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政是有心
24/03/2022

抗疫就是兩條路線之爭

#動態清零 #與病毒共存 #林鄭月娥 #抗疫

  昨天(23日)特首林鄭出席立法會視頻答問會中,其中被問到港大醫學院梁卓偉團隊預料,疫情發展會有兩個方向,包括「清零」及「走向風土病」,叫政府早作決定。

 

  林鄭表示,研究及學術評估有參考價值,惟現實情況複雜得多,指抗疫不是兩條路線之爭,強調本港抗疫目標與國家一致,現時政府目標是以最少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以通關為目標,包括對內地及對外。

  她的講話好像很對,首先把港大醫學院梁卓偉團隊的研究「界定」為學術評估,說現實情況複雜得多,就是說你們這些關在象牙塔裏做的研究,根本不現實,然後說抗疫不是兩種路線之爭。

 

  她說完抗疫不是兩種路線之爭,即講大原則「抗疫目標與國家一致」,甚至引用國家主席習近平「以最少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益」……講了一大堆,就是不願在「清零」及「走向風土病」兩者之間做決定,就是玩模棱兩可。她把這些話埋在大原則之下,就更凸顯她的心計。

 

  她刻意淡化中國和西方抗疫方法的重大分歧。兩年來,疫情肆虐全球,防疫抗疫正正是抗疫方法兩條路線之爭。為甚麼抗疫就是兩條路線之爭?

 

(資料圖片)

 

  「清零」是國家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走向風土病」說得直接就是西方國家的躺平「與病毒共存」政策。抗疫就是「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種方法。中國自己堅持「動態清零」抗疫政策,你們西方國家,還有新加坡日韓等國家「躺平」,要「與病毒共存」,沒有問題。

 

  但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被不斷被西方猛烈抨擊,為甚麼呢?

 

  因為中國推行「動態清零」政策非常成功,即使初時圍封強檢諸多不便,但過後一切如常;而且生產復元較快,比其他國家成功。此外,推行「動態清零」的經濟成本很大,以西方國家推崇的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原則,這既不合乎經濟效益,應該說不合乎資本家經濟效益,亦和一直主張自由放任主義背道而馳。即使像英國澳洲等國家在疫情第一波和第三波時做過,現在面對Omicron也不敢再提。

 

  香港的醫生、專家、學者、高官以至特首,都是西方價值追隨者,從來對國內一套不予認同。過去兩年香港就是不跟從國內一套,所以沒法通關。

 

  在香港做全民強檢會有很大困難,大家都知道,中央已舉全國之力來港協助,林鄭之前不是說3月做嗎?全港學校提早放暑假,就是騰空校舍作全民檢測嗎?為甚麼突然「發現」需要動用大量資源而取消?請問甚麼才是適當時機?

 

  她又說仍未放棄全民檢測,其實她百分百不會做,而且擺到明「躺平」了。不做全民強檢,而且在每日上萬人確診,兩百人死亡時,竟然預早宣布4月放寛防疫限聚措施,是否有問題?

 

  她說防疫抗疫以通關為目標,包括對內地及對外。大家都知道和內地通關,先要「動態清零」,再和內地「健康碼」接軌,現在決定躺平,之前講的「港康碼」又無疾而終;卻宣布4月1號開始容許開放西方9個國家航班來港,背後不正正反映她懶理和內地通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嗎?背後不正正反映她重視的西方價值觀嗎?

 

  從她翻來覆去的表現,是為了爭取連任,2月底說3月強檢,是對連任仍有幻想;但一句特區政府負上抗疫的主體責任,她知道北京對她防控第5波疫情的不滿。現在肯定連任無望,心有不甘,躺平抵制……

 

  不做全民檢測、宣布重開9個國家航班來港、提早公布放寛防疫措施時間……這都不是「動態清零」抗疫政策,而是搞「與病毒共存」躺平政策。這不是兩條路線之爭嗎?而且都是拿港人生命健康作賭注。

 

  是誰站在另一條路線上?

16/12/2022

躺平遲疑的邏輯

#新冠肺炎 #動態清零 #躺平 #防疫政策



  二十大後,尤其是在習近平出訪多國後,中國的新冠防疫策略似有重大調整,核酸檢測減少、隔離放寬、不再容許地方政府任意封區封城,香港與內地快將通關的傳聞亦不絕於耳。這對香港的旅遊業、工商界及渴望與內地家人團聚的港人自是天大的喜訊。
 
  歡欣的情緒不應代替冷靜的分析,否則容易樂極生悲。中國嚴厲的動態清零策略去年仍被世衞視為典範,怎麼在世界因新冠而死掉近666萬人,及較為躺平的美國死掉百多萬人後,抗疫成績優異的中國卻走向寬鬆?當中的邏輯何在?調整是太早還是太晚?需要甚麼輔助性政策以保人民安全?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精準的成本效益分析。
 
防控效益降成本增
 
  我是贊成防疫政策要調整的,這是因為嚴厲的防控政策所帶來的邊際效益比前已大幅下降,但邊際成本卻很可能上升了不少。防控政策的目的是要減少重症及死亡人數,眾所周知,Omicron變種致重病率及致死率已大不如前,把多些資源用在防控新冠,所能帶來的額外效益已大幅下降。
 
  邊際成本方面較為複雜。此病毒傳染性增強,幾乎已達擋無可擋境界,還去搞圍封,社會是否在疲於奔命後仍會感到力不從心?在這個意義上,就算只是趨近動態清零,也須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另一方面,內地的組織及動員能力驚人,其核酸檢測的能力與效率當世無匹,把千萬人口都檢測一次,只是小菜一碟,社會成本遠低於其他地方。相比之下,香港講了多時的全民檢測從未有能力實施過,高下立判。但社會成本尚有一節不能不考慮,便是抗疫疲勞。封區封城封關,短時間內尚算可行,但時間一長,誰受得了?早前的所謂白紙革命,有其社會基礎,只是當中甚多外國勢力乘機博亂的痕跡,見識過香港黑暴如何運作的內地人民,對此等活動頗有戒心,所以革命完全搞不起來,但這無礙我們感受到無了期抗疫所帶來的民間挫折感,這本身便是動態清零成本的重要部分。 

 

(CNS)

 
  成本上升,效益下降,過去成功的政策也應調整,但我們可看到,中央政府對此猶豫了好幾個月。當中部分原因是中央政府為求社會穩定,不會喜歡大上大落的政策。更為關鍵的,很可能是中央對生命的價值十分執著。美國社會可以讓100萬人死去,比一次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死亡人數的總和多出近倍,但卻可以完全不當一回事,甚至有人認為死掉一些病殘老弱可減少福利醫療開支。中國政府卻無法接受此種態度,不斷強調人民生命的重要性。《孫子兵法》中有「將有五危」一說,當中「愛民」也是一種危險,是「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在經濟戰中,中國太過重視保護人民的性命,不敢開關,又隨便封城,自是對有形經濟大有破壞,但是否冷酷無情視生命為草芥才可能是勝利者?
 
中國看重人民生命
 
  這問題涉及我們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按照當代經濟學的看法,生命的價值並不建基於你能為社會帶來多少貢獻或多少產值,別人認為你的生命有多少價值並無多大意義,例如你的仇人認為你的生命價值為零或負數,並不等於真的如此,最有資格作出評估的還是你自己。經濟學中的定義是你若面對生死抉擇,而你若有資源或可借到錢的話,你最多肯付出多少去保住性命。在此領域中,有人弄出不少辦法去間接估算生命價值,多年前我閱過一些文獻,美國人的平均價值大約600萬美元,今天應超過此數。當然,不同人等的生命價值差異甚大,年齡、財富、健康狀況等等都會有影響,李嘉誠的性命便比我貴得多,但我們只需一個平均數。
 
  就以美國作例子,她死掉了100萬人,生命價值損失總值起碼是6萬億美元,等於美國GDP的25%,遠超過其實體經濟統計中的損失。這是因為此種損失是由當事人及其家人朋友承擔的,美國政府及社會根本不當一回事。但正如上文所述,中國政府把人民生命的價值看得重,若中國過去抗疫不力,死亡規模與美國相若的話,那麼,死亡人數之多,其中帶來的痛苦可被中央視為等同GDP少了25%。這是天文數字,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對相關決策理應十分小心。
 
  中國不會完全躺平,因為生命價值是很高的,但中國應輔以甚麼政策?中國的疫苗接種率不低,但毋庸諱言,不少老人仍不肯接種。中國各級政府過去似乎對強逼老人接種並不積極,我相信這應改一改,威逼利誘也應使更多老人打針,否則躺平後的風險也不低。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