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政是有心
07/10/2022

香港不是沒錢,只是官員不作為

#外匯儲備 #共同富裕 #香港經濟發展

  「有朋友說政府在疫情花了那麼多錢,怕將來甚麼也沒有,故提早一年退休,把教師強積金提取出來。」

 

  「大家都怕政府把錢花光了,驚政府沒有足夠錢給公務員長俸。」

 

  大學同學聚會,講移民潮講到香港人像走光了;講政府用在防疫抗疫等支出,講到好像倒水般花光了,但現實是這樣嗎?

 

  說這些話的人,真的無知。

 

  這個2022-2023財政年度,政府確實是有1000億元赤字,但不要給1000億這數字嚇壞,搞到大家都怕得要死。把錢儲起來,就是為了不時之需。疫情重創香港經濟同時,亦為香港帶來許多支出,例如防疫檢疫的費用,例如支援企業不裁員等費用,這些錢是救急,應該用。

 

  3年疫情,3年赤字。聽起上來,政府花了很多錢,但現實世界是:究竟我們儲了多少錢?

 

  似乎沒有太多人知道。

 

  簡單的說,政府有三個戶口:

 

  第一是財政儲備,像銀行的活期存款,隨時要用,現時有8000億左右;

  第二是未來基金,像銀行的定期存款,有必要時用,現時接近4000億;

  第三是外匯儲備,像銀行的投資理財,為長遠需要而用,現時有3.5萬億。

 

  我們合共約有4.7萬億,若均分給全港730萬市民,不論年齡,每人可分到65萬左右。這個是甚麼數目?當然我不是說要分了它,而是反映它的價值。

 

  但我們仍要問究竟佔我們最多儲備的外匯基金,目標是甚麼?

 

  當我們提到外匯儲備是,不管是那一任財政司司長總會說這些不能用的,因為這是我們作為抵禦全球金融危機時的盾牌。但問題不在於這些錢的作用,而是究竟需要多少儲備才叫做夠?

 

  看看這個數字:

 

 

  當然20年前,財政司司長曾蔭權說外匯基金不能動, 10年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說外匯基金不能動,兩年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外匯基金不能動。問題是1萬億港元不能動、兩萬億又不能動、3.5萬億時又不能動,究竟我們應該要有多少外匯儲備,才叫做夠?

 

  當我們外匯儲備是全球排第三, 700萬人城市的儲備排在14億中國人和1億3千萬日本人後面時,這是我們的驕傲,但同時究竟我們究竟需要多少外匯儲備才叫做安全?

 

(資料圖片)

 

 

  香港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除開經濟發展單一以外,於小市民言,房屋供應、貧富差距和退休保障是一個社會應該要搞好的事。看看14億人的國家,前年已經全國脫貪,現在跨步邁向共同富裕目標;難為我們叫國際大都會,卻有80歲老人家在街市執紙皮,在深水埗排隊攞救濟飯,還有$35兩餸飯成行成市⋯⋯

 

  希望新政府官員,有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遠見和承擔,為港人建立一個「共同富裕」的社會來。

 

05/05/2023

為何會出現「去美元化」?

#去美元化 #交易媒介 #貨幣 #武器化 #高風險 #外匯儲備 #大國博弈

  最近「去美元化」現象頗受關注。這有事實基礎,自70年代中以來,美元一直是石油貿易的交易媒介及計價單位,但沙特阿拉伯、伊朗等產油國卻已願意用人民幣作媒介,資源及農產大國巴西也已經用人民幣與中國貿易,阿根廷則緊隨其後,俄羅斯更不用說了。假以時日,美元獨霸世界的現狀會否難以為繼?這需多長時間?

 

(istock)

 

  現代貨幣是甚麼?它只是一張張沒有內在價值的紙,或是電腦裏的一些數字。為甚麼人人都肯在買賣有價值的商品時願意接納它,或甚至把它作為儲值工具?在自己國家中,政府往往有法例規定,買賣時不得不接受本國貨幣作交易媒介,但在國際貿易中,其他國家可不一定相信某國政府的承諾或政策,要她們肯接受某國的貨幣,則這個國家的國力要足夠強大,政府有穩定性,貨幣政策有紀律,不會胡搞。為甚麼這麼多國家相信美元?在1971年以前,當金本位仍存在時,美國政府擔保35美元可兌換1盎士黃金,美元當然便有價值,但金本位瓦解後,美國的國力雖仍強大,但美元的價值也並非沒有人懷疑。在1973年,美國與沙特簽了協議,買賣石油要用美元計價,美國則售賣武器給沙特作為回報,自此之後,持有美元等於有石油作擔保,美元的價值便得到保證,它不但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媒介,世界各國亦樂於吸納美元作為儲備。自1976年開始,美國年年的貿易都是赤字,而且愈來愈大,別國輸送給美國的物資持續大於美國給別國的物資,正是因為美元得到信任,印鈔機印出來的紙張被視為有價,可填補貿易赤字。

 

  為何美元可獨大?在國際貿易中,尤其各產品都涉複雜的供應鏈,大家都用同樣的單一貨幣去計價有其方便,如無必要,突然某國用另一貨幣交易,實屬麻煩。儲備貨幣倒不一定要單一,能持有多種貨幣可分散風險,但若美元廣泛被用作交易媒介,則別人對它的信心自然較大,較願多持一點作儲備。

 

揮霍無道 濫印美鈔還巨債

 

  由此可見,當美元體系正常地運作時,它可對世界提供到一種服務,它可用作大家信任的交易媒介,亦可作儲值工具,美國自己亦可得益,靠印鈔票便可無本生利。其他國家,包括中國,亦沒有太大誘因去破壞這體系,各方都有利也!讓美國賺取一些好處等於向她交租,問題不大。但這境況近年出現極大變化,持有美元本是低風險的行為,現在卻風險極高,成本大增,不得不防。起碼有4個相關的原因,顯示美國在挖自己的牆腳,動搖了美元霸權。

 

  第一,美國政府及人民揮霍,欠債纍纍,近年尤甚。1976年,當美元剛開始作為油元時,美國政府欠債只是6200億(美元,下同),佔GDP 33%;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時,國債已猛增至10萬億,佔GDP 68%;這還未足夠,今年2月,又再狂增至31.5萬億,佔GDP 125%。美國政府欠債以外,還有政府及人民欠下的外債,亦有31萬億(國債與外債部分重疊)。欠下這麼多債,其他國家總會擔憂美國能否還清?會否賴債?一賴債,所持的美元資產及美債,豈非危險?

 

  第二,美國的貨幣政策更是驚嚇,為了自印鈔票以便還債,美國聯儲局在2020年4月至5月間,貨幣供應量M1,竟從4.85萬億,1個月內狂升至16.17萬億!到了2022年4月的高峰,還達到20.82萬億,後因無法不加息遏制通脹,才稍回落至今天的19萬億。如此的亂印鈔票,持有美元一定要心理力量強悍才可撐得住。

 

美元武器化 成高風險資產

 

  第三,最笨的一點是把美元武器化。近年美國政府喜好長臂管轄,誰不聽她的話,便充公掠奪別國的美元儲備,又不准別人用美元作交易媒介,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等都受過美國的掠奪,亦即美國賴債不還。這樣一來,安全可靠的美元迅即變成高風險資產,低調地靜悄悄地(如果做得到)去美元化便成為各國必須考慮的選項。

 

  第四,美國政府雖自稱主張遵守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但正如江樂士所言,帶頭違反國際秩序的正是美國。國際刑事法庭本要調查美國在阿富汗有否犯下戰爭罪,美國政府的回應卻是制裁相關法官,凍結他們的美元資產,不准其入境!在WTO投訴個案中,28.4%的投訴對象正是美國。她怕被投訴,竟設法癱瘓WTO的仲裁機制,使其無法官可就職去審判美國的犯規!一個連自己訂立的國際秩序也不遵守的政府,若有一天突然不承認別國所持有的美元資產,又哪會值得我們驚奇?

 

  去美元化的趨勢已初步形成,但若以為美元會短時間內讓位給人民幣,卻不可能。美國國力在19世紀末已超越英國,但美元取代英鎊,也要1945年才實現,況且中國政府似只是對保護自己資產感興趣,不一定想人民幣取代美元。2016年,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是65.36%,人民幣是1.08%,差距甚大;2022年,美元佔比跌至58.36%,人民幣升至2.69%,差距收窄,但緩慢。人民幣佔比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全球共11.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中國佔了28.7%,而中國是不會以人民幣作為外幣儲備的。

 

(本文原載於5月5日《晴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