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iMoney 熱點
02/09/2020

人造肉商機爆發 環球飲食新趨勢

#人造肉 #Impossible foods #Omnipork #李嘉誠 #蓋茨 #素食

  香港人鍾意飲飲食食,經常有人戲言「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其實是諷刺很多食材已經失去了原來應有的味道。不過人造肉的出現卻顛覆了我們對食物的想法,不是雞也有雞味,不是魚也有魚味。隨著食物科技發展,從植物如大豆、黎麥等抽取出蛋白質再處理,能製造幾可亂真的肉類,稱為Plant-based Meat。

 

  人造肉要取替真肉,最大賣點是後面的環保概念,有預測人造肉市場到2024年將達120億美元。人造肉已經成為初創界的新領域,也是投資界的新寵,iMoney訪問了首個專攻人造肉創投基金Lever VC的營運合夥人Nick Cooney,該基金投資者包括香港及亞洲的家族辦公室。Nick Cooney是人造肉專家,由他剖析現時全球人造肉行業前景及投資機會。

 

  美國人造肉龍頭之一Impossible Foods早已獲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茨等投資,今年3月進行F輪融資時,估計其市值達40億美元。產品在美國供應1,700間食肆及2,000間商店。該公司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Nick Halla接受本刊專訪,公司如何以香港為起點,力拓亞洲尤其中國市場,並採用跟美國不同的策略。

 

  多年來積極推動素食的本地社企Green Monday,也投入人造肉的生產。其創辦人楊大偉找來加拿大研發團隊,研製人造豬肉,並推出首個本地人造豬肉品牌「OmniPork」。而香港人熟悉的水餃品牌「灣仔碼頭」近月亦採用人造豬肉生產素肉餃子,讓食素的也能吃上「豬肉」餃子。

 

  假若他日人造肉完全替代真肉,到時吃素也能吃「肉」,素葷再無分界,「雞有雞味」已不重要。

 

1分鐘認識人造肉

 

  •隨著大眾的環保意識日漸提升,工廠式飼養禽畜(Factory Farming)帶來的污染備受關注。人造肉望能取替真肉,從而減低畜牧業的污染。

 

  •人造肉是透過食物科技在實驗室複製真肉,其主要成份為蛋白質,因此有人用較技術用語稱呼這類新產品為替代蛋白質(Alternative Protein)。

 

  •人造肉有三大類,分別是植物類(Plant-based),以黃豆、藜麥等蛋白製成的肉;透過細胞培殖(Cultivated Meat),提取動物細胞培殖製成的肉,此類人造肉未必適合素食者;以發酵技術(Fermentation)製成乳製品。

 

  •人造肉技術愈見成熟,不論外觀、口感、味道及營養更接近真肉。

 

  •現時人造肉種類以牛肉及豬肉為主,亦有魚肉及雞肉。

 

  •人造肉的出現,素食可能成飲食主流。

 

由漢堡包到點心 Impossible Foods力拓亞洲市場

 

  枱面上一碟熱辣辣的肉醬意粉,香氣撲鼻。記者吃了一口,細味著非常Juicy的肉醬,當你知道肉醬是人造碎牛肉,不禁眼前一亮。因為不論香氣、味道和口感,跟真肉醬無分別,可能要十分「嘴叼」的食家才能分辨得出。香港現時有超過400間食肆,有提供來自美國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人造肉,菜式由漢堡包到點心都有。

 

  Impossible Foods是現時人造牛肉巿場龍頭公司之一。這間創立於2011年的公司,由史丹福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Patrick Brown成立。這位分子生物學的專家花了5年時間研發的植物類人造肉,背後目的是希望改變全球食物系統。至2016年推出產品。

 

Impossible Foods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Nick Halla指中國是人造肉極具潛力的巿場。

 

Impossible Foods檔案

 

創辦人: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化學教授 Patrick Brown

創辦年份:2011

總部:美國加州

項目:生產植物類人造牛肉

目標:取替真牛肉,從而減低養飼肉牛農場帶來的污染

融資:8月剛進行G輪融資2億美元,由成立至今估計已籌資15億美元

投資者:南韓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星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等。

估計市值:3月F輪融資時為40億美元

  

  幾乎每個推崇人造肉的人,都會告訴你一串驚人數字。就是現代人食肉,包括雞豬牛,以農場工廠(Factory Farming)模式大規模生產,以應付龐大的消費巿場,帶來的污染、對環境的破壞有多大。例如每磅牛肉要用上2,400加侖水,但一磅豆腐只是用244加侖水,兩者都是提供蛋白質。此外,美國有5,600萬畝土地用來飼養牲畜供肉食,相對只有400萬畝地是種食用植物,而美國的農場工廠每年用上5億噸有機肥料。

 

450間港餐廳採用

 

  Impossible Foods的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的Nick Halla(下簡稱Halla)在香港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他屋企是美國中西部的奶農,當他遇到在史丹福大學遇上Impossible Foods創辦人Patrick Brown,才知道現代農場帶來的環境問題,坦言感到相當震撼,「沒想過自小生活的地方,會傷害到環境。」

 

  研發人員製造出人造肉,雄心壯志要取替真肉,從而減少生產資源,降低對環境的傷害。從科技而言,人造肉的確具顛覆性,人類複製出難分真假的肉類;從巿場角度,人造肉賣的不僅是「肉」,還有是後面的價值觀,從食物入手對地球好一點,對象不限素食者,而是食葷的大眾。

 

  賣「肉」同時賣環保概念有沒有巿場?或者從人造肉的銷量可見。去年在美國上巿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今年8月初公布季度業績,雖然公司因成本上漲、改包裝等出現虧損,但其銷售卻倍增,季內美國銷售額增長近兩倍至約9,000萬元(美元,下同),海外銷售增長約167%,達到960萬元。近六成為食肆客,其餘是零售。

 

  沒有上巿的Impossible Foods未有提供銷售相關數字,但Halla向本刊表示,現時採用公司的人造肉產品,美國有1,700間食肆、2,000間商店,海外巿場香港有450間,新加坡則有大約300間。他又指,美國的生意本以食肆為主,但疫情關係,許多食肆停業,遂變陣把產品放超巿賣,零售生意因此激增。

 

港買家更關心成份

 

  香港是Impossible Foods的首個海外巿場,是不是跟李嘉誠有關?李嘉誠基金旗下的維港投資於2014年投資Impossible Foods,當時他更手拿一個人造肉漢堡包,與Impossible Foods創辦人Patrick Brown合照了。Halla笑言跟李先生無關,「而是我們覺得亞洲巿場有需要改變,全球44%的肉類消耗在亞洲,而且肉類需求還在不斷增加,對環境、食物安全等都帶來很挑戰,因此想快點把產品帶過來。」

 

  落腳「香港」更大的考慮,是要開拓中國巿場。中國是肉類消費大國,Halla表示:「開拓亞洲巿場是公司重點,而中國巿場將佔很大比重。」

 

  香港巿場作為進入內地巿場的起點,策略是先由食肆入手,「我們由酒店、高級餐廳等入手,因為這裏有很多高質素的食客,我們由此去建立信譽。」他指香港飲食多元,令他有不少有趣的體驗,有食肆用他們的人造肉做中式肉包、做點心,甚至有火鍋店用人造肉來打邊爐。他指煮人造肉跟真肉並無分別。

 

  Halla觀察到,「香港消費者比美國的更關心健康和營養,例如有沒有抗生素、荷爾蒙等,是不是有豐富蛋白質、鐵質、少脂肪、少卡路里等。」他又指,人造肉的好處,是由營養到成份,在生產時是可以調整。

 

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在香港未有零售,暫供應食肆為主。

 

現零售價比真肉貴

 

  然而,人造肉的售價,現時為止,比真肉貴。在美國一磅人造碎牛肉售12元至16元,但真肉僅售大約9元。Halla認為現時人造肉佔整體肉類消費巿場份額小,「如果人造肉巿場不斷擴大,至某個份額,價錢有望下調,希望比現時價格可下降一半。」

 

李嘉誠與Impossible Foods的創辦人Patrick Brown(右)齊嚐人造肉漢堡包。(圖片來源:李嘉誠基金會)

 

  Impossible Foods今個月剛完成G輪融資,款額2億元。由2011年成立至今,估計已籌資達15億元,今年3月時F輪融資,巿場估計其巿值達40億元。Halla不評論公司估值,但他指,公司為環境拓展人造肉,屬長線工作,因此他們也希望投資者也能長期支持,「例如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他一直是我們的長期投資者。」投資者還包括Viking Global、UBS、南韓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李嘉誠的維港投資等。

 

人造肉如何製成?

 

人造肉的形態多是免治肉碎,順理成章是做肉醬菜式,或搓壓成肉丸、肉餅等形狀。

 

  現時人造肉主要是植物類人造肉,並多是肉碎(Ground meat)形態。人造肉因新技術造就而成,這種新技術,能夠將植物如大豆、小麥甚至藜麥等中的蛋白質抽取出來,將之處理後,接近真肉的質感,亦是人造肉的基本成份。要將人造肉在顏色、味道、營養等接近真肉,會加入不同的「材料」,例如椰子油代替動物脂肪、肉色會加入可由植物根部提取、含鐵質的Leghemoglobin分子、加入礦物質使之有營養等。

 

 

港企「人造豬肉」攻亞洲 目標年底全球4萬銷售點

 

  一場「豬瘟」及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大眾對糧食危機、食物鏈等問題的關注,也開始反思是否應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要改變現有飲食習慣,食物的研發是其中一種解決方法。說到「未來食物」、「未來肉」,不少人只會放眼於外國的食物科研公司,事實上香港也有一間「本地薑」,由8年前起一直提倡素食文化的Green Monday,針對亞洲人的飲食習慣和烹調方式,研製植物肉「OmniPork 新豬肉」。

 

加國研發於泰國生產

 

  「OmniPork 新豬肉」是人造豬肉碎,於2018年面世,主要以冬菇、豌豆、非基因改造大豆及米製成,可自行調味,口感媲美新鮮豬肉有咬口。產品也標榜零膽固醇,較真肉多3倍鈣質,更適合不同烹煮方式,煎、炒、燉、炸樣樣皆可,緊貼亞洲人的烹調需要。

 

  自行研發植物肉的想法,原來早在2016年已有構思,Green Monday創辦人楊大偉表示,當時見到外國的食品科技公司主要研發植物牛肉及雞肉,暫未有研發植物豬肉,惟按亞洲人的飲食習慣,日常較多烹調豬肉。他認為,豬肉在亞洲人的料理總佔一個重要的位置,便針對亞洲人著手研發,「飲食講求的是要有選擇,向大眾提倡以素食為主時,都要提供不同的選擇才可行。」

 

楊大偉2001年起食素,深明對素食的要求。

 

  他聘請了加拿大的研發團隊,他直言,香港在食物科研方面並非專家,幸好研發團隊中不泛居於當地的亞洲人,深受亞洲的飲食文化影響,他笑指︰「雖然部分人完全唔識中文,但當時對他們說想要模彷蒸肉餅、餃子餡的豬肉,他們就自然會意識到當中的要求。」因成本及目標市場主要位於亞洲等原因,生產廠房設於泰國,他指,未來隨著內地日漸增加的需求,有意在內地設立生產線,以供應當地市場。

 

媲美真肉烹煮不設限

 

  研發歷時兩年,當中面對不少挑戰,首要問題除了是口感、味道和營養之外,產品也要能與真豬肉一樣,可以不同方式烹煮,「要媲美真豬肉,不可能生產一樣需跟足說明書才能烹煮的食物,要做到連公公婆婆都懂得烹調。」烹調方法也不可以設限,「難道只能炒,但不可以水煮?這樣說不通。」

 

  其二,在研發期已需要考慮原材料能否符合不同地區的食物監管要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進口食物監管要求,如果部分原材料是不能進口到其他地區,便需要選取其他材料。」成本控制也是另一需要考慮的因素,「我們要與實際市場結合,考慮定價、各地的監管、原材料的供應,以及能否支持量產需求,才敲定最後的成品。」

 

用人造豬肉製成的各式點心、粉麵,價錢由28.9至39.3元不等。

 

  研發歷時兩年,經過近千次的試味,自行研發的植物豬肉才成功面世。2018年推出以來,短短兩年,「OmniPork 新豬肉」現時有逾萬間線下銷售點,遍布中港澳、台灣、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亞太地區,遠至中東的杜拜都有其足迹。楊大偉補充,短期內將開拓日本市場,計劃在年底前進軍印尼及南韓,預計年底在全球將有4萬個銷售點。每進入一個市場前,都會先了解當地的飲食文化,再作調整,例如在進入東南亞市場時,會改名為「OmniMeat 新膳肉」,以免與當地主流宗教有所衝突。

 

研新餐肉望打破偏見

 

  楊大偉坦言,初時在香港宣揚以素食取代肉食並不容易,事實上,香港有很多「食肉獸」,香港大學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香港是全球人均肉類消耗量最多的地區。他認為,香港人愛吃肉,環保的意識也不太高,但幸好香港人口密度高,若能成功製造新風氣,傳播率高有助推廣。「幸好在多年前已有提倡素食理念,並設有餐廳Green Common讓大眾體驗素食,港人早已受落,故推出植物肉時才能讓大眾容易接受。」

 

  若只有一款產品,難以走天涯,品牌繼續模彷豬肉的不同形態,最近新推出了純素植物肉絲「OmniPork Strip新肉絲」及純素植物餐肉「OmniPork Luncheon新餐肉」。「餐肉被視為『邪惡』且增加致癌風險的食物,全植物製餐肉便打破了健康食物一定是不好味的印象。」

 

以人造豬肉製成的午餐肉,將推到南韓巿場。

 

  為配合生活急速的都市人,品牌在今年頭推出即食素食系列「OmniEat」,推出以「OmniPork 新豬肉」製作的即食粉、麵、飯及點心,疫情期間銷量升了4倍至5倍。

 

  楊大偉笑稱,自己不介意做一位「真豬肉佬」,未來會加快發展和研發多款產品,增加線下銷售點之餘,亦會拓展旗下餐廳Green Common,在其他地區開設分店,「提供實體店讓人打卡十分重要。」目標在年底進駐上海及新加坡。

 

肉絲狀的人造豬肉可配合不同菜式。

 

 

灣仔碼頭疫市推素水餃 「人造豬肉」煮入百姓家

 

  「未來食物」總給人陌生的感覺,看似不易接觸,原來早已入屋。港人對General Mills旗下品牌的灣仔碼頭熟悉不過,是不少人儲糧的選擇。品牌早前與Green Monday合作,在5月推出了兩款以「OmniPork新豬肉」製作的新口味水餃,配合已有的線下銷售網絡,讓「未來食物」可以更易入屋。

 

General Mills商務總監鄭惠真指水餃用上人造豬肉,素食者也能吃到。

 

  General Mills商務總監鄭惠真表示,數年前品牌已經留意到大眾對素食的需求愈來愈大,無論是全素食者或彈性素食者的人數一直增加。品牌在3年前,已開始推出素食的水餃和雲吞,以蔬菜作餡料,讓素食者也能品嘗到水餃的滋味。「當時是首次與Green Monday合作,了解素食是甚麼一回事,如何分辨各種素食者等等。」品牌推出的素食產品,均沒有加入五辛(大蒜、蔥、薤、韭菜、興渠),能同時迎合全素食者的需求。

 

  她續指,大約一年半前已萌生以人造肉製作水餃的想法,原因很簡單,希望可以增加水餃的口感,為素食者提供更多選擇和口味,同時推動可持續和健康飲食的理念。兩個品牌再度合作,經過一年半的時間設計和研究口味,在今年5月推出兩款人造肉製素水餃,有辣味的黑椒香菇及不辣的紫甘藍粟米,「希望可讓大眾知道,食素的口味並非一定十分單調。」

 

疫市面世反成好時機

 

  兩款新產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推出,鄭惠真坦言,因為疫情,已將產品面世的時間推遲,但亦正因為疫情,反以有助宣傳新產品。她認為,一場影響全球的疫情,令很多人更加關心自己的健康及生態環境,「經濟活動減少了,不少生態都自動復原,大眾開始考慮人類活動應如何改變,才能減少對地球的影響。」新水餃便成為順應潮流面世的食品,有助吸引大眾眼球。

 

兩款新口味水餃在各大超巿有售,建議零售價為24.9元。

 

  新水餃推出後,優先在Green Monday旗下的餐廳Green Common配合特定的菜式作限定發售,再開放其他的零售點,鄭惠真表示,雖然暫未有完整的銷售數據,但對在Green Common內舉辦的限售活動中的銷售情況已感到滿意。她又指,「OmniPork」水餃的製作過程與真豬肉的分別不大,未來會考慮將「OmniPork」加入品牌旗下其他產品,例如雲吞和包點。

 

美國龍頭公司Beyond Meat 上市不足年半股價倍升

 

  要講人造肉,不能不提美國龍頭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香港人對此品牌也許不太陌生,因為在超巿及網購平台HKTVmall都可以買到Beyond Meat的人造肉,包括碎牛肉、腸仔及免治牛肉扒,但價錢並不太平民,以Beyond Meat熱狗腸為例,4條腸賣90多元;一盒一磅的免治人造牛肉大約120元,同樣美國入口的真肉免治牛賣約80元,人造肉貴真肉三分一。事實上,不論在香港或外國,人造肉價格均高於真肉。

 

Beyond Meat是人造肉龍頭公司之一,其產品香港亦可買到。

 

  回頭說Beyond Meat,她是首間美國上巿的人造肉公司。當時有人形容,人造肉公司上巿是繼2000年科網熱後另一股熱潮的開始。 去年5月該公司上巿,發行價25美元,當日大漲至65.75美元升了163%,創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佳IPO首日表現。最高升至234.9美元,至截稿時(美國時間周四)收報132.15美元。

 

與麥當勞 KFC合作

 

  Beyond Meat的創辦人是美國Ethan Brown,他本身做能源,對人造肉技術並不熟悉,真正的「創造者」是來自台灣、美國密蘇里大學生物工程及食物學系特聘教授謝富弘,他於九十年代已研究大豆蛋白食品加工,至2008年研製出「無雞肉雞柳」,不論口感、味道等與真雞肉無異。期後被Ethan Brown看中,二人合作,成立公司,Ethan Brown為此賣屋兼開埋阿仔的錢罌,湊錢創業。

 

Ethan Brown創立的Beyond Meat成為首間上巿的人造肉公司。

 

  雖然Beyond Meat是「雞肉」起家,但迎合美國巿場,2012年首先推出是人造牛肉漢堡,現時該公司產品擴展至豬、牛、雞肉都有,銷售對象除了一般消費及食肆,去年還跟全球連鎖快餐店如麥當勞及肯德基等合作,前者推出漢堡,後者則推炸雞。

 

  人造肉巿場正不斷擴大,根據行業研調機構AT Kearney預測,2040年人造肉將會成為市場上的主流,其中植物類蛋白的替代品將佔25%。現時Beyond Meat被視為巿場領先者。按年報資料,2019年營收達2.98億美元,比對上一年度增加239%。但巿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其最大競爭對手Impossible Foods正積極開拓亞洲巿場,後來加入的初創公司不計其數,而傳統食品公司也開設人造肉生產線或透過收購公司,要在人造肉巿場分一杯羹。

 

 

蓋茨李嘉誠猛人齊投資 人造肉行業錢途無限?

 

  近10年人造肉(或稱替代蛋白質Alterantive protein)成為初創界的新領域,估計現時全球人造肉相關的初創,已超過1,000間。較早「出道」的一批如創於2009年的Beyond Meat及成立於2011年的Impossible Foods,兩間已成為行內龍頭,前者去年更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巿;後者則進行了多輪融資,估計巿值達40億(美元.下同)。

 

人造肉的出現可能是人類飲食史的大轉折,素食有望成主流。

 

料規模每年增三成

 

  人造肉有望跟真肉競爭。製造及生產人造肉的技術愈見成熟,製品不論在外型、口感、味道及營養更接近真肉。難分真假讓人造肉被消費者接受,背後的環保意識更成為賣點,有行業調研機構Lux Research就預測全球人造肉巿場到2024年將達120億元。而幾間私人銀行如巴克萊、瑞銀及摩根大通預期這行業未來10年,其規模將達將以每年31%的幅度增長,達40至1,400億元。

 

  前景被看好或為推動環保,人造肉這行頭吸引不少投資者進場。自2017年,人造肉這個領域就吸納了5.4億元的資金,投資者中不乏有名的Andreesen Horowitz, Kleiner Perkins, Khosla Ventures、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瑞銀集團、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等,而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更是人造肉的長期投資者。估計有200個投資基金已入場。

 

蓋茨及李嘉誠均有投資人造肉。

 

  眾多投資機構中,Lever VC是少有專注替代蛋白質行業的創投基金,近月初次募資獲2,300萬元。本刊電郵訪問該基金營運合夥人Nick Cooney(下簡稱Cooney),他表示,Lever VC是第一個完全專注於全球替代蛋白質行業的傳統結構創投基金。他自己是行內專家,來自美國賓夕凡尼亞的他,早在2005年創立減少農場動物受苦的非牟利機構The Humane League,一直推動人造肉,於2016年有份創立「好食品研究所」 (The Good Food Institute),成為行內調研及推動人造肉的機構。

 

投資人造肉三大風險

 

  Lever VC的七成資金來自香港及亞洲家族辦公室。Cooney向表示,其中重要投資者包括香港金融服務公司意博金融(VSFG),旗下子公司為基金的普通合夥人。據知,VSFG創辦人之一諸承譽早已有投資人造肉公司如Beyond Meat、 Impossible Foods及Memphis Meats等。Cooney指基金的投資者:「部份家族辦公室有興趣投資到Lever VC,是因為過去紀錄,包括我們的專業知識及金錢回報;第二,有投資者家族因經營餐飲生意,早已掌握人造肉的興起而投資。」

 

Lever VC營運合夥人Nick Cooney指全球追蹤到逾1200間人造肉公司。

 

  究竟有幾好回報?Cooney指不少人認識已上巿的Beyond Meat,但其實還有很多人造肉公司,他們基金追蹤到全球就有超過1,200間。現時以植物類人造肉初創公司較多,大部份在美國,中國有大約20間,歐洲大約200間,亦有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地的。他指基金動用500萬元投資到一些公司,12個月內增長1.4倍,內部回報率(IRR)達83%。

 

  至於投資人造肉公司的風險,Cooney指跟投資科技類如手機應用程式等公司有所不同,即預期大部份初創會失敗,當中只有一個大贏家,「但研發植物類人造肉(Plant-based meat)公司因不能推出產品而失敗的並不多,反而最多出現情況是,產品銷量不濟,所以投資人造肉公司的風險,多是機會成本,即公司能否快速成長、產品回報有幾高、以及競爭對手的影響。」

 

初創技術百花齊放

 

  Lever VC現時投資10間初創,來自亞洲及歐美。當中不少公司具前瞻及突破技術,Cooney舉例:「我們的投資組合包括,全球第一家通過細胞培養生產牛奶和母乳的公司Turtle Tree Labs、大中華地區第一家培殖人造魚肉的香港初創公司Avant;全球第一家通過發酵生產寵物食用人造肉Bond Pet Foods;世界第一家專注培養豬肉的Mission Barns,世界上第一家利用新穎技術生產混合肉製品的Better Meat Co 。」

 

  Cooney提到最後的一間Better Meat Co,是其基金投資較多的初創公司,他指這間美國初創公司有專利技術,生產獨特的植物製的人造蛋白質,可以混合傳統肉,他們的產品已經在美國及海外共7,000間店舖銷售。

 

內地市場潛力最大

 

  很多傳統食品公司亦加入人造肉研發行列,Cooney指,這些大公司通過自己研發,更多是通過投資或收購加入。例如全球最大的肉類供應商JBS今年已開設人造肉生產線、美國最大肉類公司Tyson去年已推出植物類人造雞肉食品、全球最大食品加工公司Cargill投資到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s、加拿大最大的肉類供應商Maple Leaf則收購了Lightlife及Field Roast兩間人造肉初創。港人熟悉的品牌雀巢,已耗資1億元在中國天津設廠生產人造肉。

 

  行內競爭亦趨激烈。Cooney指出每間人造肉公司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提升產品質素,行業走得佷快,因為產品不斷提升中,能否佔巿場一席位,視乎產品有多美味。」從技術上而言,如何複製出跟真肉一樣美味的產品,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次是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人造肉的好處,而選擇人造肉。

 

  人造肉最大巿場,Cooney指目前兩大銷售最高的地方是美國及中國,類別是植物類的人造肉,他指:「中國人口龐大,對肉類需求不斷增長,而他們對植物類人造肉亦感興趣,中長期而言,中國巿場潛力最大。」他指美國的植物人造肉銷售年增加20%、歐洲是10%,中國則為14%。增長速度非常快。行業調研機構Lux Research預計,到本世紀中,全球蛋白質消耗量有三分一是來自替代蛋白質產品。

 

18/01/2022

《福布斯》公開!2022年5大飲食產業趨勢!機械人當侍應?直接同農夫買菜?

#打工仔 #福布斯 #飲食產業趨勢 #飲食業 #趨勢 #送餐機械人 #急凍食品 #植物肉 #人造肉 #外賣 #D2C #Direct-to-Customer

  防疫措施再次收緊、又再禁堂食!不少餐廳都因疫情而「轉型」,而《福布斯》最近就發表了「2022年5大飲食產業趨勢」,究竟在這一年飲食業會走向哪個方向?外賣會否成為大趨勢?立即來看看吧!

 

1. 飲食業科技化:送餐機械人成熱潮?

 

(圖片來源:unsplash)

 

  隨著科技進步,無人車、送餐機械人、無人店舖等等的飲食科技開始冒起,飲食業亦逐漸步向科技化!《福布斯》預測,未來飲食科技會持續成長,將來我們走進餐廳,迎來的可能不再是真人店員,而是一群機械人!

 

2. 可持續飲食:植物肉及人造肉勢不可擋?

 

  近年素食熱潮興起,不少人都轉投食素,植物肉和人造肉的市場亦逐漸擴大!美國科技公司及諮詢公司IBM就於2021年的調查發現,80%受訪者認同「可持續」的重要性,而更有60%受訪者為了減少環境負擔而改變消費模式;你也轉投素食了嗎?

 

3. 美國年銷$50億pizza:急凍食品成主流?

 

(圖片來源:unsplash)

 

  家中總會囤積不少急凍食品,以避不時之需!雖然常聽說急凍食品對健康沒好處,不過《福布斯》就預測急凍食品將會再成主流,連餐廳都開始轉用急凍半現成食材,美國冷凍食品協會指出,2019年美國急凍pizza銷售量達至$49.8億美元,而2021年更有機會至$60.6億美元,看來急凍食品已成為大勢所趨!

 

4. 堂食風光不再,外賣普及化?

 

  防疫措施收緊、一再禁堂食……不少餐廳早已把重點放在外賣生意上,每天一外賣已成為我們的家常便飯,而《福布斯》亦預測戶外用餐、外賣等等將會愈來愈普及,你也成為了外賣app的月費用戶了嗎?

 

5. D2C:直接面對消費者!

 

  《福布斯》在趨勢中指出,有73%的消費者會直接向生產者購買生鮮食材,不再經零售商購買!而這種Direct-to-Customer(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形式將會是永久趨勢,不知道將來在香港,我們也會否直接向漁夫、農夫購買生鮮食材?

 

資料來源:Predictions For The Food & Beverage Industry For 2022 And Beyond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