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飛常談
08/09/2022

遏止印度衝動的關鍵:在陸不在海

#印度 #中國 #緬甸 #大國博弈 #中印關係

  上一回本欄談到,印度對中印邊境領土衝突的「偏執心理」,以及「靜觀其(中國局勢)變」的戰略構想。這一回談談,中國又是如何應對印度這種心理和戰略。不少觀點認為,中國在過去20年發展海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時,逐漸在印度洋沿岸構建了足以包圍印度的「珍珠鎖鏈the String of Pearl of Indian Ocean」戰略。簡單來說,就是從印度東邊的緬甸、孟加拉,到南邊隔海到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再到西邊到巴基斯坦沿岸各個重要港口,中國都有巨額基建投資和其他重大項目存在,這些有中方勢力進入甚至某程度控制著的港口據點,成為環繞印度海域和威脅印度航道的一條鎖鏈。

 

 (Shutterstock圖片)

 

  緬甸與印度的關係不過不失,這也都罷了。但孟加拉、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從來印度都視為自己勢力範圍,現在等於中國力量直接插到自己後院了。至於被中國人稱為「巴鐵」(鐵桿粉絲巴基斯坦的意思)的巴基斯坦,與印度更是仇敵關係,不僅印巴領土爭端遠大於中印之間,印巴戰爭的次數與規模更遠遠超過中印邊境軍事衝突!一直以來,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存在實際上的準軍事同盟關係,中巴經濟帶的建設,更進一步深化雙邊合作關係。這種環繞印度的印度洋沿岸地區的半包圍狀態,著實讓印度寢食難安。實際上這個所謂的「珍珠鏈」戰略提法,雖然是出自美國資訊科技企業Booz Allen Hamilton Holding Corporation在2005年的內部報告,但卻深刻地影響了整個印度政界,以至於很多評論家誤以為這是印度人提出的。

 

印度洋千里之遙,海洋圍堵違反常識

 

  不過,中國方面從來不承認存在這個戰略,2018年更有中國軍方將領明確指出,這個所謂的戰略只是為了美國方面挑撥是非、遏制中國發展而已。筆者認為,這並不是中國方面韜光養晦式的謙卑修辭,不是為了掩人耳目。事實上,中國在印度洋的海上發展,更多是屬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投資行為,經濟文化交流和政治友好合作才是關鍵。在軍事上從海洋圍堵印度,這是違反常識的。印度洋對於印度來說近在咫尺,對於中國卻是千里之遙。如果中國真的要從海上軍事圍堵印度,無疑是以遠征之師對陣以逸待勞的東道之師。莫說印度空軍從本土起飛容易,印度海軍甚至比中國海軍更早擁有航空母艦。太平洋區域才是中國海軍的重點,不可能分散大量兵力去印度洋圍堵印度,中國海軍在印度洋更多是承擔對商船的護航任務而已。

 

  面對印度對邊境的偏執糾纏,當然不是從海上進行遏制,還是要在陸地上當面鑼、對面鼓地針鋒相對。中印邊境的糾紛,分成東線和西線。東線就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也就是中國地圖上稱的藏南地區。西線就是位於中印巴三國交界的阿克賽欽地區。在東西線之間,存在三個小國,從東到西分別是不丹、已被印度徹底吞併的錫金,以及版圖相對最大但被印度三面包圍的尼泊爾,三個國家都是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本來三國可以作為中印兩國之間的緩衝國家,使得中印邊境糾紛不必蔓延這個喜馬拉雅山脈。

 

(iStock圖片)

 

  但是,印度幾乎自立國以來,不斷強化對這三個國家的滲透和控制,以至於在1975年,印度完全吞併了錫金王國,使其變成自己一個邦。對於不丹,不但採取經濟滲透至近乎控制該國經濟重要部門,更把該國視為自己的軍事保護國,儘管不丹從不承認。至於尼泊爾,體量當然遠比錫金和不丹大得多,儘管印度對尼泊爾的水電基礎建設投資和雙邊貿易佔盡優勢,但兩國存在比較嚴重的領土爭端和移民衝突問題。印度有加強控制之心,尼泊爾也有抵制反擊之心。

 

  相較之下,中國雖然於2015年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但對不丹和曾經政局動盪的尼泊爾,則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逐漸加大與這兩個國家的雙邊經貿、基建投資和文化交流,既追求經濟發展的共贏,也增強彼此的信任和友誼。中國與不丹也存在領土糾紛,但並未因此而干擾了雙邊合作。中國對尼泊爾的基建投資合作,包括飛越喜馬拉雅山的中尼航線之已經實現,以及穿越喜馬拉雅山的中尼鐵路之將要實現,一來幫助了尼泊爾突破被印度三面包圍而不得不屈服的困境,二來源源不絕的中國資金和雙方貿易貨品將極大地利好彼此經濟發展,也讓尼泊爾不必事事依賴印度。一言蔽之,中國與這兩個國家的交往關係很簡單:不必取代印度成為這兩國的新壟斷支配國,只需給予這兩國有選擇的空間就夠了。以前只能選印度,現在可以選印度或者中國,這就是尊重!

 

跨過山脊線,印度失喜馬拉雅山屏障

 

  好了,這又如何能達到遏制印度軍事冒險衝動的戰略效果呢?第一,本來喜馬拉雅山是隔絕中印的天塹,在領土爭端中,彼此都在爭奪有利地勢,也就是山脊線。東線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很大程度上就是與山脊線重疊,把山南地區強行納入印度範圍。誰控制了山脊線,誰就能夠居高臨下俯瞰位處山腳平原的對方,軍事上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當中國的力量進入尼泊爾和不丹後,等於跨過了喜馬拉雅山,直接進入到山的南部,直接面對位處平原地帶的印度,等於印度至少在中線地區失去了喜馬拉雅山這個屏障!現在進入該地區尼泊爾和不丹的中國人,當然是經貿、工程和旅遊人士為主,但誰知將來會不會有軍人呢?印度當然寢食難安。

 

  第二,中國不愧為「基建狂魔」,計劃勘探和修築中國尼泊爾鐵路,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突破,是從喜馬拉雅山的山體上鑿洞,開通穿過整個山體的鐵路隧道。如果最終實現,那麼這座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還能被印度當作防守的天塹嗎?

 

11/06/2024

「超級選舉年」中,與中國有關的兩場選舉

#威少看世界 #印度 #莫迪 #辛鮑姆 #墨西哥 #美國 #中國 #中美關係 #大國博弈 #大選

  「超級選舉年」是指今年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行議會選舉、領導人選舉,其中包括兩個新興經濟大國印度和墨西哥。印度人民黨再度勝出,總理莫迪已於星期天(9日)開始其第三個5年任期;墨西哥大選則由執政黨候選人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 Pardo)獲勝,成為該國首位女總統。印度和墨西哥在中美全球競爭大格局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從其內外政策走向,可以看出美國的影響力和中國的局限性。

 

「莫迪神話」光環漸暗,政策偏激引發反彈

 

  已經執政10年的印度人民黨在國會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折,在人民院(議會下院)僅得到240個席位,比上屆的303席少了兩成,未能達到單獨執政所需的272席,要與幾個小黨組成全國民主聯盟,這導致莫迪在第三個任期內有點「底氣不足」。選前的普遍預測是人民黨會取得壓倒性勝利,莫迪更開出「拿下400席」的目標,但「莫迪神話」不再靈驗。他近年推出涉及宗教的偏激政策,令一些選民無法接受,促使他們將選票投給其他政黨,以避免人民黨佔據議會壓倒性多數後趁機修改憲法,讓印度教變相成為國教。有評論稱,印度人民用選票來制衡莫迪,是「民主制度的勝利」。

 

莫迪雖然成功開展第三個總理任期,但其印度人民黨在國會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折。(AP)

 

  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包括在身份地位、社會福利等方面向印度教信徒傾斜,並重點打壓有兩億人口的伊斯蘭教信徒,令少數族裔和低種姓民眾的利益受到傷害。與此同時,莫迪還透過人民黨掌控的國家機器,以反腐敗的名義來打擊政治對手,阻撓他們參加議會選舉。因此,在野黨派加強協調與配合,在選舉中共同對付人民黨候選人,防止莫迪繼續為所欲為。

 

聯美抗中無助經濟,中印關係難有改善

 

  印度在莫迪執政期間經濟發展迅速,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推算,其GDP總量處於世界第五,明年有望超越日本,成為美、中、德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這有助於提高莫迪的聲望。同時,美國和日本等西方國家為了拉攏印度抗衡中國,在國際場合給足莫迪面子,對他打壓異己的反民主做法視而不見。莫迪還應邀到白宮進行國事訪問,並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俄烏戰爭爆發後,莫迪從印度的經濟利益出發,拒絕跟隨西方國家切斷與俄羅斯的經貿聯繫,反而從俄羅斯進口大量廉價原油,變相支持了俄羅斯經濟。華盛頓對此感到惱火,但又不敢懲罰印度。

 

  靠攏西方國家,讓莫迪在國際舞台有更多表現機會,但並不能直接促進印度的經濟增長,美國不會像援助烏克蘭那樣向印度提供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也不會向有意到印度投資的美國公司提供資金或稅收上的直接幫助。真正有興趣也有能力在印度投資的,是中國企業,但莫迪政府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對中資企業在印度投資設置了很多限制,導致一些中資企業被迫收縮甚至停止在當地的業務。印度的服務業出口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但製造業較弱,難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更無法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據印度智庫CMIE統計,印度整體失業率為8%,但青年人的失業率高達45.4%。青年人對前景感到迷茫,對政府的支持度下滑,這也是人民黨失去選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印在邊境地區常起紛爭,兩國關係持續欠佳。(AP)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今的國際格局,莫迪對中國的態度並不友好,印方時常刺激兩國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並在關鍵問題上觸碰中國的「紅線」。印度大選結果公布後,台灣的領導人賴清德給莫迪發了賀電,莫迪對此很開心,在社交媒體上稱,期待與台灣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上周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就此事向印方提出交涉。

 

  印度外長蘇杰生(S Jaishankar)是一位資深外交家,前年他曾談及「亞洲世紀」這個概念,認為只有印度與中國走到一起,「亞洲世紀」才會到來。蘇杰生熟悉中印兩國的發展歷史,因為他曾在2009年至2013年任印度駐華大使(迄今為止在任時間最長的印度駐華大使)。離開北京之後,他立即轉任印度駐美大使,因此對美國也有深入的了解。蘇杰生提倡印度與中國等亞洲國家加強合作,但他的遠見卓識難以成為印度對華政策的主流觀點。

 

  莫迪領導下的印度新政府不會在對華政策上做出明顯改變,而且由於在國內政壇失利,莫迪可能會更需要在外交上有「亮麗的表現」,這意味著印度會與西方走得更近,與中國則漸行漸遠。

 

治安惡化民不聊生,扶貧亟需創造就業

 

  物理學家出身的辛鮑姆今年62歲,曾任首都墨西哥城市長。她在大選中得到現任總統洛佩斯和執政黨國家復興運動黨的全力支持,各界普遍預料她上台後不會改變現政府的基本政策,而墨西哥的當務之急是改善治安狀況。在本次大選期間,有38名候選人被殺,公共安全的糟糕狀況令墨西哥人忍無可忍。與毒品相關的犯罪集團常年活躍在北部與美國接壤的一些地區,導致當地暴力事件持續不斷,新政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來保證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辛鮑姆上任後,須盡快改善國內治安及創造新就業機會。(AP)

 

  創造新就業機會亦是墨西哥政府的重要任務。官方數據顯示,該國三分之一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為販毒、搶劫、綁架等不法行為提供了溫床。隨著拜登政府推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一些跨國公司開始考慮將其在中國的工廠遷到墨西哥或在墨西哥建造新廠,但目前尚未見到明顯進展。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去年曾宣布,在墨西哥北部的新萊昂州投資50億美元,建立全球最大的「超級工廠」,但隨著特斯拉的汽車銷量下滑,這個計劃至今仍然只是計劃。

 

中企意在「借船出海」,美國禁令阻礙落實

 

  與此同時,中國的一些企業已開始布局在墨西哥投資設廠,利用該國的特殊地位來增加對美出口。但美國官方已將中企在墨西哥製造的產品「打入另冊」,不按自由貿易協定予免稅優惠。白宮還向墨西哥施壓,促使洛佩斯政府今年4月以「防止不公平競爭」為由,對鋼、鋁、紡織品等544種中國產品新開徵數百項關稅,稅率從5%至50%不等,令中企「借船出海」的龐大計劃難以落實。墨西哥還暫停了與中國汽車製造商的所有投資談判,顯然是由於美國施壓,因為華盛頓要阻止物美價廉的中國新能源車利用墨西哥這個跳板進入美國市場。

 

墨西哥從今年4月起,對鋼、鋁等544種中國產品新開徵數百項關稅。(AP)

 

  預料墨西哥新政府將會繼續執行上述政策,因為在中美政治與經濟對抗中,墨西哥只能站在美國這個強大的鄰國一邊。這是地理位置決定,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遊戲規則」,說到底還是由實力決定。無論哪個國家不想再遵守現行的規則,或利用某種「治理方案」來改變遊戲規則,必須先具備足夠的實力,否則只會淪為空談。這是一個基本道理,對任何國家都適用。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