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飛常談
13/07/2023

烏克蘭反攻的三個未解之謎

#烏克蘭 #大國博弈 #俄烏戰爭

  今年六月初,烏克蘭的反攻行動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了。然而經過一個月之後,烏克蘭的反攻雖然奪回若干村莊,也的確把戰線往前移動了,但並未產生摧枯拉朽的效果,俄軍主力尚在,俄軍自2014年佔領的大城市一個也沒有失守。烏克蘭坦克裝甲車在媒體鏡頭面前磨磨蹭蹭,反而讓人印象深刻。這就讓人非常費解了,明明烏克蘭已經為反攻準備好幾個月了,明明美國和北約等西方國家已經給予烏克蘭非常豐厚的軍事裝備和培訓了,為什麼進攻進度未入理想?儘管不少網上評論尤其海外華語網上評論挖空心思為烏克蘭辯白,但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三個未解的謎團,讓人對烏克蘭反攻成效保持懷疑態度。

 

排雷成效低下,成俄軍活靶

 

  首先是排雷成效低下之謎。在烏克蘭為了反攻而用了幾個月時間去遊說西方各國提供裝備之時,俄羅斯也沒有閒著。相反,俄軍在前線構築了如同銅牆鐵壁一樣的防禦體系。英國國防部推特在上個月宣稱,俄軍防禦體系是有史以來最為嚴密的。路透社在四月刊出專題文章,非常細緻地介紹俄軍的防禦體系。簡單來說,俄軍每道防線包括以下元素:

 

  從接觸敵方的最前線開始,一直延伸到後方,分別有龍牙(阻擋坦克前進的混凝土障礙物)、反坦克壕溝、地雷陣、鐵絲網、戰壕。距離戰壕後面兩公里之外就是炮兵和火箭炮陣地,再後方是指揮所和通信中心、彈藥等物資倉庫,再後面就是支援地面作戰的空軍機場。

 

  整個防禦體系當然不會只有這麼一道防線(或者更準確說是一套防線體系),肯定超過兩道防線,每一道防線之間相距大約兩到十公里左右。

 

  這套防禦體系的戰術是:用上述各種障礙物和地雷陣阻滯、放緩烏軍的進攻速度,從而為炮兵和直升機、對地面攻擊機贏得瞄準目標的時間,盡量精準打擊烏軍。一如我在本欄上期所提,俄軍的軍事戰略目標,就是用這種體系化的防線,消耗烏軍坦克裝甲車,乃至人命。

 

  相對於俄軍防禦之「盾」,烏軍反攻戰術之「矛」,其原理在於:使用西方支援的排雷武器 ------ 美軍M58排雷線形裝藥(MICLIC)系統,以應對俄軍的反坦克地雷。這是一種遠程掃雷裝置,可以迅間在地雷陣中開出一條長約106米、寬約8米的通道,然後坦克裝甲車魚貫而入,可以說是一面前頭排雷開路,一面後續主力部隊跟隨,亦步亦趨。另外,烏軍透過無人飛機等瞄準觀察儀器,偵查和鎖定俄軍後方炮兵目標、指揮所目標、彈藥庫目標和飛機場,然後把目標在地圖上的座標報給烏軍後方的海馬斯火箭炮和155毫米火炮,精準打擊俄軍目標,尤其打擊俄軍防線後面的炮兵和彈藥庫。

 

(Shutterstock)

 

 

  烏軍戰術要領在於:快速排雷為主力部隊開路,同時充分利用西方裝備比俄軍裝備更快、更準、更猛的優勢,精準而快速打擊俄軍後方目標,尤其打擊炮兵陣地和彈藥庫。沒有炮兵支援,戰壕內的俄軍步兵難以抵擋烏軍坦克衝鋒;沒了彈藥,俄軍炮兵和步兵難為無米之炊。烏軍戰略:用優勢武器突破俄軍防線,然後快速插入防線後方,擴大戰果,無論是包抄俄軍後方,還是奪取後方大城市。關鍵還是在於排雷要快,一旦速度太慢,那麼坦克和裝甲車就會堵塞在進攻的道路上,那就等於成為俄軍炮火和空中攻擊的活靶。就算烏軍火箭炮和大炮比俄軍打得更快和更遠,但實踐證明,俄軍也不是傻的,一直在因應烏軍優勢而調整自己戰術,固定炮兵陣地和倉庫,變成流動陣地和彈藥供應,對付烏軍無人機的反擊手段也在不斷提升。

 

  從各方媒體報導顯示,烏軍的排雷似乎非常不順暢,不僅影響反攻進度,而且網上媒體傳出不少烏軍似乎要用士兵性命冒險,也就是俗稱的「蹚雷」。而澤連斯基恰恰是因為不願用士兵「蹚雷」,才寧可放慢排雷和攻勢。這是怎麼回事?西方援助的排雷設備不是說排雷效率很高嗎?怎麼完全顯示不出高效?

 

  其次是徵兵之謎。根據烏克蘭媒體《烏克蘭國家網》的轉載,基輔地方政府要求適齡人士即使沒有收到徵兵通知書,都要自動前往兵役登記處報導。由於烏克蘭和西方各國嚴密控制烏克蘭軍隊傷亡人數的新聞報導,故此我們無從知道到底烏軍傷亡人數。為什麼烏克蘭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徵召適齡人士當兵?是不是傷亡慘重,需要補充兵力?那30個旅的北約訓練新軍到底損失如何?真的要靠人命去蹚雷排雷?

 

烏軍射擊欠精準,耗盡西方彈藥

 

  最後是使用集束彈之謎,是因為耗盡了西方庫存彈藥?對於美國運送集束彈給烏克蘭,雖然媒體和國際反應都比較激烈,但實際上從精準打擊的要求來說,集束彈的精準度不高,不是一種高作戰效能的武器。拜登政府解釋,因為烏克蘭戰爭已經耗盡了美國和北約各國的庫存彈藥,也超過了兵工廠的產量,所以才不得不使用國際上禁用的庫存彈藥,也就是集束彈,以替代常規炮彈。其實在去年十月,五角大樓已經警告,烏克蘭已耗盡西方的彈藥儲備。現在,烏克蘭不僅耗盡西方國家庫存彈藥,而且對彈藥的需求量已經超過了西方國家兵工廠的實際產量了。這就引申出兩個問題了:

 

  第一,烏克蘭的射擊精準度並非如西方媒體報導的那麼高。現在每天烏克蘭需要兩萬發155毫米火炮炮彈或者火箭彈,這一日的炮彈量相當於阿富汗戰爭一個月的量!現在戰爭打了超過五百天,五百天乘以每日兩萬發彈量,等於打出去了一千萬發炮彈。而前線俄軍兵力保持二十五至三十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俄軍平均每人挨三十三發炮彈,這還沒計算步槍子彈。就算按照西方報導,俄軍傷亡已經有十萬人了,所謂前線保持三十萬兵力,只是用新部隊替換傷亡的部隊,也就是應該有四十萬左右的兵力,那分攤下來,平均每個士兵也挨了二十多發炮彈啊,烏克蘭軍隊也不見的是精準打擊,不少彈藥都打到別的地方去了。就算是彈藥用在打擊俄軍軍事設施而不是士兵身上,那目前也沒見俄軍指揮癱瘓,沒見俄軍吃不上飯,沒見俄軍通信連不上線,那這些彈藥都打到哪去了?

 

  第二,西方國家的兵工廠生產量跟不上烏軍消耗進度了,不等於兵工廠的生產力無法追上消耗量。目前生產量和最大生產力,不是同一個概念。理論上,西方國家當然可以加大生產量,把兵工廠生產力極大化提升。問題是,提升產能和產量所帶來的成本上漲,誰支付這張帳單?烏克蘭已經打得一窮二白,不可能支付上漲的軍工支出。那是不是西方國家政府代為埋單?長貧難顧,在目前全球高通脹、美元高利息的經濟環境下,有幾個國家的議會和政府願意慷慨支付這張帳單呢?

25/04/2024

【FOCUS】援助法案塵埃落定,軍火商袋黃金萬兩

#五角大樓 #烏克蘭 #軍火商 #拜登 #軍費 #FOCUS #美國 #俄烏戰爭 #武器 #英國 #歐洲

  自拜登去年10月提出請求,擾攘半年的950億美元一攬子援助盟友法案,周三(24日)終於送到辦公桌讓他簽署;其中「主菜」,當屬610億美元馳援瀕臨彈盡糧絕的烏克蘭(另260億美元援以色列、80億美元援印太)。五角大樓武器庫存中的舊版本武器將於「幾小時」內啟運之際,美國前兩大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及RTX(前身為雷神)雙雙公布超預期的首季度業績,積壓訂單分別飆至創紀錄的1590億美元和2020億美元。

 

擾攘半年,610億美元援烏有盤算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誓言「不向普京俯首」的拜登、標榜「想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議長約翰遜,無論如何展示最終勝利,都改變不了年初以來,莫斯科以對基輔10:1的火力,在烏克蘭奪取近350平方公里領土的事實。而即使五角大樓昨日開出的一長串武器清單擬快速運抵前線,也恐難消弭烏軍士兵內心與日俱增的恐懼和絕望。

 

拜登明言,新援助「把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持續下去」。


  援助為何擾攘了那麼久?罪魁禍首是極右翼共和黨,他們對南部邊境心心念念,對援烏抗俄意興闌珊,以至威脅去年10月25日當選的議長約翰遜,若夠膽推進援烏法案,將發動罷免程序。轉圜來自日益嚴峻的烏克蘭局勢,以及特朗普暗示此時通過邊境法案是為民主黨做嫁衣,或許還有約翰遜坦言,「寧願給烏克蘭送子彈,也不願給美國男孩送子彈」(他的兒子9月將入學海軍學院)。


  但最不可抗拒的原因,如拜登所言,新援助「把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持續下去」,「幫助烏克蘭,同時也在投資我們自己的工業基礎,加強我們自己的國家安全,支撐美國各地近40個州的就業」。


雷神、洛克希德積壓訂單刷新紀錄


  根據該法案,美國將從自身的武器庫存中運送彈藥到烏克蘭,然後以美國製造的新武器補充庫存;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就指,此替換相當於利用烏克蘭援助資金來推動美國軍隊的現代化。

 

洛克希德首季飛彈及火控部門營收按年大增25%;圖為其組裝MLRS火炮。


  雖然直白,但卻直指事實。就在周二(23日),美國頭號軍火商雷神公布首季業績,營收193億美元(預期:184億美元),按年增12%;作為愛國者導彈、NASAMS防空系統等的主要製造商,雷神截至首季末積壓的國防訂單高達770億美元(另有1250億美元商業航空訂單),隔夜股價一度刷新高,年初至今漲逾兩成。


  緊隨其後,排名遭雷神爬頭的軍火商洛克希德,昨日亦公布首季營收172億美元(預期:162億美元),按年增14%,其中航空部門(包括F-35戰機)、飛彈及火控部門(包括HIMARS高機動多管火箭系統)的營收,分別達68億美元(按年增9%)及30億美元(按年增25%)。


歐洲軍火商股價飆,英國再增預算


  過去3年表現標青的歐洲國防股亦不遑多讓,儘管月初經歷一輪急挫,但德國萊茵金屬、英國BAE及瑞典薩博等軍火商的股價,年初至今漲幅仍高達81%、23%及54%。

 

辛偉誠預告到2030年前,將英國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2.5%。


  此外,就在拜登簽署援助法案的同日,剛剛訪問波蘭華沙的英國首相辛偉誠宣布,為烏克蘭提供5億英鎊最新軍援,並預告到2030年前,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2.5%,相當於未來6年增加750億英鎊。


  可以預見,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各國去年創下的2.44萬億美元歷史新高的軍費開支遠未到頂。洛克希德、RTX及萊茵金屬就分別展望,2024年銷售額高達700億美元、790億美元及100億歐元,似應了那句,「槍聲一響,黃金萬兩」。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