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立會透視鏡
16/12/2022

還有選舉嗎?

#立法會 #選舉 #區議會 #關愛隊 #區議會選舉

  立法會選委界補選今個星期日(18日)就會舉行,6人爭奪4席,不過選舉氣氛就非常薄弱下,市面亦鮮見任何大型宣傳,事關補選投票嘅係1400幾位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都密鑼緊鼓同呢1400幾人宣傳,據聞今日(周五)下午亦都有一個大型見面會畀呢班候選人講政綱。都係嗰句,既然大部分市民都無份選出嚟嘅,市民唔關心係好正常,相信亦無乜幾多位市民講得出參選嘅係邊幾位,所以Tina都無謂花好大篇幅去講立法會選舉。

 

  講來講去,其實都係講返選舉,不過Tina今次要講嘅係「區議會」。先講一講依家嘅區議會現況,對上一次選舉係2019年,當年反修例活動令到建制派候選人反晒艇咁滯,479個總議席,非建制嘅拎到385席。不過後來出現「DQ風波」,民主派議員紛紛放棄議席,依家得返一半區議員都無,而政府就遲遲都無進行補選。

 

(資料圖片)

 

  Tina同建制派打聽,佢地好多都話唔知政府有咩方向,亦都無聽聞應該明年就會選嘅換屆區議會選舉會點搞。不過有建制派就估計,從政府另撥資源去搞「關愛隊」,畀社區人士去角逐擔任關愛工作去服務社區,顯而易見就係將呢啲照顧社區嘅功能,由區議員轉撥去關愛隊,「如果將一啲功能抽起咗,咁好明顯另外一啲功能亦會再抽起,咁係咪會無咗區議會呢?」

 

  區議員除咗所謂嘅「蛇齋餅稯」、「虛寒問暖」呢啲角色以外,亦都作為居民同政府嘅橋樑,好似政府興建一啲社區設施,例如垃圾站、天橋、行人過路設施等等,其實都要經過去區議會諮詢。有建制派就估計,呢方面嘅工作權力極有可能會下放去其他地方,可能係分區委員會身上,亦可能會另外設立一啲全新嘅諮詢架構,不過呢啲組織嘅成員,好可能會百分百係由政府委任,2019年區議會選舉有可能香港史上最後一屆。而咁樣嘅改變,目的都係希望減少社會政治化,避免將政治議題再一次帶入地方選舉。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