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嶺南人語
20/12/2017

青年「不廢」

#年輕人 #自由業 #電子競技

  現今年輕人普遍給人的印象都有一種只懂享樂,對社會沒有貢獻的「廢青」。為多了解本港青年,嶺南大學來自不同學系的同學,組成青少年項目研究組,獲嶺南大學研究生部資助,開展一項「青年多面睇」研究,探討18至24歲年青人如何看待同齡人在社會中獲得的機會、表現、需要等範疇,從而了解他們的世界和想法。研究小組於2017年下半年以電郵形式及即時通訊程式派發問卷,一共收回295份有效問卷。以下是我們就回收的問卷進行的基本分析。 

 

有上進心但社會缺乏向上流動性

 

  研究發現時下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有上進心,不認同自己是別人口中的「廢青」,並不是只會不務正業或無所事事。反而,他們認為社會上的發展機會不多,覺得現今社會政策未能提供足夠的機會予香港時下年青人,缺乏流動性,即使有上進心也難以有所作為。研究更指出有七成九受訪的年輕人對社會有不滿,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社會給予的機會不足,令他們難以向上流。 

 

「代表人物」積極正面 

 

  雖然很多受訪青年人都認為社會缺乏流動性,但他們並沒有對未來表現的很負面。被問及哪位人物可以代表香港年青一代,研究結果反映大部分受訪者選擇的人物都具備正面、積極和有創意的特質,其中最多人選擇的頭三位代表人物包括林日曦(49.8%)、林慧韡(達哥)(40.3%)和曹星如(37.6%)。他們努力向上,成功在各方面締造成就,分別成為了超蠅量級拳手第一位;毛記電視、雜誌《黑紙》丶雜誌《100毛》及白卷出版社創辦人;以及遊戲公司「達魂製作」的行政總裁。從受訪者的選擇可見,現時年輕人對未來仍抱有希望,相信自己可以像代表人物一樣達成理想。 

 

對自由業的看法 

 

  現時很多青年人都選擇投身自由業這個新興行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青年人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而自由業正正可以讓他們決定上班時間、地點、工作和假期,在不受任何限制的工作環境下,自由業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心目中的一個不錯的選擇。可見面對著競爭激烈以及社會流動性不高的社會,自由業既可以滿足生活要求,又有彈性,是一個在工作和享受生活之間取得平衡的一個方法,更令年青人對自己生活的節奏更有主導權。 

 

  科技發展成為了自由業一個重要的基礎,而令自由業的普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自由業在年輕人心目中是一項既可以以短時間賺取收入的行業,加上不受任何時間和地點限制,吸引了不少人入行。經濟角度來看,自由業不需要固定的工作場所,可以節省成本。自由業也沒有限制工作類型,打破既有産業和企業禁錮,充分協調社會閒置生產力,更靈活的運用不同的人才;另一方面,年青人亦可因應個人興趣和能力自行決定是否參與相關項目,從而提高工作的滿足感。同時年青人覺得自由業也能支持生活開支,所以認為自由業也可以有所作為。 

 

「打機」亦可有所作為 

 

  自由業當中較被受關注的電子競技行業,已經成為了現今社會的一個新行業,年輕人對它也有著較正面的看法。現時有不少年輕人立志成為電競選手,不再覺得打機是不務正業或者是一個浪費時間的行為。研究中更有一半受訪者認為只要願意投放時間就可以在該行業有所作為,並相信從事電子遊戲行業也可以獲得成功。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看到不少成功的例子,有人因為喜歡電子遊戲而發明了不少裝備,從而發展了自己的事業,更有能力發展賺取過百億的生意。在傳統的思想中,有能力賺錢甚至有能力開創自己的事業就算是成功。由於種種成功的例子仍不少年輕人認為即使投放大量時間在電子遊戲中也可以有所作為。 

 

  自由業在現今社會是一個比較新興的行業,自由業的前景能否與傳統產業媲美仍是一個未知之數。自由業在香港也比較少規管,難以保證對自由工作者的保障和引伸出來的刑責問題。因此自由業在香港的發展方向有待商榷。同時,由於是次研究集中於年青人對未來以及其對自由業的看法,未有問及他們的志向和目標,因此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研究從多角度了解年青人。

 

02/05/2024

五代同堂的局面:由嬰兒潮世代,到Gen X、Y、Z世代至00後,職場上的五個世代大亂鬥,既充滿契機,又各有難處差異?

#數碼營銷 #年輕人 #年少日記 #卓亦謙 #技術革命 #產業升級 #Gen X #Gen Y #00後 #嬰兒潮世代 #創科 #數碼轉型 #Z世代 #數碼 #新晋導演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近,大家都在歡呼,香港電影回來了。

 

  在剛剛結束的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年少日記》獲12項提名,導演卓亦謙最終憑借該片,捧走新晉導演獎。其實,它完全配得上今年最佳華語片之一,每個中產父母都應該看看。

 

  難能可貴的是,《年少日記》口碑完全不輸呼聲。在影院看完影片,全場齊刷刷獻上眼淚和掌聲。

 

 

  雖然本屆金像獎還是湧現出了不少年輕人,尤其是新晉導演獎的爭奪,更加傾向成為年輕人逐夢的舞臺。

 

  香港電影一直面臨著人才的青黃不接,每年的提名名單中大多都是熟面口,其中對於金像獎人情投票,輪流坐莊的批評一直沒有停止。每年,都會有電影人感傷著香港電影的老去甚至衰敗。

 

  一覺醒來,世界改變不只一次。

 

  1999年,《明報》封面打出血紅色的標題:香港電影之死。影人,焦慮,不安。劉青雲感言:掌聲噓聲總好過無聲。他已經60歲,還在對抗被遺忘。只是,逝去的不僅是時間,還是整個時代。

 

  香港電影衰落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香港電影沒有產業升級成功,也就是技術革命帶來的產業升級,再重新到世界上搶佔市場,甚至連本土市場都丟了。

 

  現在是難得一見,在出現「五代同堂」的局面,最年長與最年輕的電影人之間,可能相差50歲,這不可避免會在協作與溝通上出現代溝,中階電影人更是因為夾在中間備受煎熬。

 

 

  Gen X、Y、Z世代、嬰兒潮世代、00後,正形成大亂鬥。他們各有各的難處。

 

  先介紹Y世代 ——千禧世代,他們現在約29至43歲,雖然可說是在網路世代長大,但有人可是一出社會、工作沒幾年就碰到了金融海嘯。

 

  美國媒體《USA Today》調查,有74%的Y世代認為經濟狀況比前幾代人更落後,因為老一輩壽命延長、退休延後,限制了他們升遷加薪的機會。縱使這群人穩定度高又忠誠,數位時代和AI浪潮一打來,遊戲規則還是被洗牌了?組織扁平化、大量數位專案出現,難道不是機會嗎?但你猜最後怎麼樣?

 

  公司直接把鎂光燈打到了Z世代身上。

 

  60歲以上的嬰兒潮世代,好像很爽,坐在金字塔高位上,但他們正面臨的是世紀大拉扯。經濟衰退讓他們退不了休、電影電視職場上的數位歧視感也愈來愈深,無法跟上世代的焦慮正在壓垮他們。

 

  Gen X世代現在大概是44至59歲,篤信努力就能往上爬,但面臨上面的權威式管理、下面的年輕人也開始管不動了,上面的不給我時間,下面的也不給是他們的最佳寫照。

 

  Gen Z世代和00後世代,分別是25至28歲、24歲以下的年輕人,是近年職場、消費購物報告、行為研究的顯學,大家都想猜透,年輕世代到底在想甚麼。

 

  Z世代是最難共事的,一小時也不肯加班,還動不動就辭職不幹。00後世代不想進入組織工作、偏好自己創業——賺錢的方式有那麼多,為何一定要All-in?

 

 

  2023年,5,000多萬人口的韓國因為3年疫情的衝擊都叫苦連天了,何況700多萬人口的香港市場。本土市場又小,它就沒有支撐下一個東西。

 

  近代各行各業科學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是搶佔市場的唯一法門。不要覺得文化產業和實體製造業不同,實際上這玩意兒也是一樣的。經濟衰落的日本電影也沒有成功產業升級。2000年後真人影視劇就不行了,2010年後至今只剩下全世界無可取代的動畫和遊戲兩個產業。

 

 

  目前的職場同時有五個不同世代,有豐富的年齡多元性,充滿各種契機。但各種差異必須謹慎以對,否則感受到的分歧與界限,就會造成彼此的不信任與輕視,無法得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以前港片還能在東南亞撈一筆,Netflix時代以後,吃過了荷里活大餐誰還吃你香港茶餐廳?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