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14/02/2020

【始於分享】以行動Make A Difference!8歲男孩創慈善機構與無家者分享愛!

#分享 #分享愛 #博希特 #Share Hope USA #美國分享希望行動 #無家者 #口罩 #慈善機構 #公益工作 #義工

  武漢肺炎肆虐,全城「盲搶」,或許早已忘記分享的重要……

 

  博希特(Symond Boschett)是一位美國初中生,卻有著宏大夢想。於他而言,沒有人應該對生命失去希望!因此早於8歲那年,他就在父親羅素(Russell)的支持下創立「Share Hope USA」(美國分享希望行動),除了提供食物和保暖物資,亦透過親身接觸,與無家者分享愛和希望!

 

  至今,「Share Hope USA」已幫助約9,000人,令他們得到溫飽。

 

 

  「Share Hope USA」至今已幫助約9,000人。

 

  「Be someone's light when they are hopeless. (成為絕望者的光)」

 

  年紀小小的博希特,為何會想創立「Share Hope USA」?原來有一次,博希特坐著父親羅素的車途經高速公路,一位無家者站在路邊舉著標語︰「我需要錢吃飯,請幫幫我。」口袋中約有5塊美元的博希特,很想把錢交給無家者,奈何車已經駛過了,他就跟羅素說︰「我想幫助他們!」羅素想把車開回去,讓兒子把錢交給無家者時,博希特卻指:「爸爸,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我希望幫助他們所有人(所有的無家者)!」

 

  博希特經常說要「帶來與眾不同的影響(Make A Difference)」;而在爸爸羅素眼中,他是一個喜歡與人分享的孩子:「這一切都是他想做的事!」經過商討,並了解如何實行後,羅素製作了「Share Hope USA」網站,為博希特的夢想,開展了重要的一步!

 

(來源:Share Hope USA facebook fan page)

 

  他們在網上呼籲大眾捐出食物、毛氊、外套,以至無家者所需的日用品,然後舉辦不同的活動,包括為無家者預備免費晚餐、探訪無家者送上物資,以至為他們剪頭髮,向無家者傳遞希望。

 

  博希特指,「我們把毛氊分給在晚上感到寒冷的人,把外套分給在早上感到寒冷的人,把他們需要的東西與其分享。」羅素指,「我們把物資放進密實袋中,送予有需要的人手上;在別人眼中或許只是一小袋物資,但在他們(無家者)眼中卻是如此重要!」

 

博希特(圖中穿綠衣)與一眾義工將日用品放進密實袋,準備送予無家者。

 

  「We see the world through our eyes, he sees it through his heart. (我們用眼看世界,他卻用心看待)」

 

  要分享,先要看到無家者的真切需要。博希特得知一位無家者正在懷孕,就為她找尋合適的嬰兒用品,有善心人士捐出BB搖籃、學行車、尿片等等。博希特坦言,聽到受助人的道謝,他亦感到很快樂。

 

  在「Share Hope USA」的網站和社交平台,幫助無家者的活動和籌款計劃持續進行,博希特指,「如果將來得到更多的資助,他會為無家者帶來更多食物,每一天都有更多食物,我相信每一個人也可出一分力!」

 

博希特(圖左)與義工為無家者準備食物。

 

  愛和希望可以藉分享傳遞,博希特深信沒有人應該對生命失去希望,你又願意與身邊的人一同分享嗎?

 

  就如網上熱傳,有關日本小店在口罩被搶購一空後貼出的圖文︰「沒有不停的雨,天一定會晴。互相爭就不足,互相分就有餘。」

 

  願意分享,總會有餘。

 

20/07/2023

把分享融入生活對兒童、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好處

#理財 #情緒發展 #親子教育 #理財啟苗 #兒童 #分享

  這篇文章以我們的研究論文4S課程中的分享內容,討論分享與感恩的密切關係。如何透過把分享融入生活,除了對兒童及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好處,也是幸福的源泉,加深他們了解金錢的意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雖然有些人認為理財教育總是功利主義的,其動機是為了使自己而不是為別人,但愈多國家已經積極將品德、價值觀和親社會行為(moral values and prosocial behaviours)納入理財教育(DeSteno et al., 2014; McLeod, 2007; Xiao et al., 2009)。

 

  研究指出許多良好的個人品質,例如樂觀、希望和感恩,都預示著積極的理財行為。特別是感恩,最近的實驗研究發現,感恩可以增加個人等待長期金錢回報的意願,耐性增加,更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增加等待長期回報的意願

 

  少數亞洲國家,如日本和新加坡,已經開始在國家層面的舉措來教育小學、中學和大學生理財。感恩和分享在理財教育計劃中變得更加重要,這個方向與將感恩和其他積極的個人品質與理財能力聯繫起來的研究一致。

 

  日本中央金融服務信息委員會將感恩和分享的概念引入其理財教育計劃,希望幫助中學生了解他們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受益於現有的基礎設施和他人的幫助。因此,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他們的責任。例如要求學生志願服務和向慈善機構捐款,將想法轉化為行動,在社區中做好事。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可以通過共享資源和捐贈善款來獲得對社區的歸屬感。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更多的錢並不一定會讓人們更快樂,而分享是幸福的源泉。

 

教分享、感恩的原因

 

  我們與香港教育大學研發的4S課程,分別教小學和中學的版本。我們想強調將分享助人的品德概念融入4S課程,不單為了兒童情緒發展的好處,提升他們了解金錢的意義,主要因為研究指出許多良好的個人品質,例如樂觀、希望和感恩,都預示著積極的財務行為。

 

(istock)

 

  4S課程(中學12節其中有兩節)教導分享的概念,分享是一種有助於他人幸福並同時有益自己心理健康。換句話說,是利己利人的親社會行為。

 

  舉出例子,在4S課程,學生參與一項名為「幫助盲人」的活動。學生們結成一對,一個眼睛被布遮住,另一個幫助「這個盲人」穿過走廊,返回座位。然後學生反思他們的經歷,幫助人得到滿足,被幫助的人懂得感恩。此外,學生還被要求和父母溝通、商討,寫下他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善行。

 

感恩促進積極的理財行為

 

  一個研究(2014年)將青年年人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被要求回憶讓他們感到感恩的經歷、第二組回憶感到快樂的經歷,第三組回憶他們喜歡的任何經歷。然後,所有青年人都被要求完成問卷調查,選擇立即獲得金錢獎勵,還是等待幾個月以獲得更大獎勵。

 

  結果表明,與其他兩組相比,「感恩」組的青年人更願意等待以獲得更大的獎勵。換句話說,促進個人的感恩可能能夠促進一個人積極的理財行為。

 

  總而言之,許多西方國家將理財教育引入正規課程,涵蓋儲蓄、消費、保險以及投資等個人理財的主題。同時,最近愈多國家已經努力將品德價值觀納入理財教育。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