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21/10/2022

本土「織」人 | 以繩結編織生活溫度、解開人生死結!繩結編織設計師Zoe:藉繩結了解、回饋世界

#手工藝 #人物專訪 #人物訪問 #Zoe Siu #繩結工藝 #Zoeebyzoe #藝術裝置 #繩結 #設計師 #藝術 #蕭俞 #打工仔 #繩結編織設計師 #時裝設計 #職場

  「繩結」,你我都識,尋常不過。著鞋會打鞋結,要將一件物品綁起亦會打繩結……對不少人來說,繩結也是行山、露營時會用到的實用技巧。說高層次一點不少地方如中國吉祥結、日本的水引傳統藝術,都會見到繩結蹤影。繩結,對你來說又有甚麼意義?

 

 

以繩結解開人生死結

 

  走進繩結編織設計師蕭俞Zoe的工作室,不難看到各式各樣的繩結作品,小至繩結首飾、香氛瓶,大至以繩結、竹藤編織成的的椅子,均出自她的一雙手。一條繩子拿手裏,Zoe都會綁呀綁、織呀織,總之就能把平凡的東西,變得不一樣。即使你不認識她,只要看到她的作品,你也能感受到她對繩結的熱熾!

 

  修讀時裝設計出身的Zoe,在十多年前與很多人一樣,都是一名普通打工仔,在一個國際知名牛仔褲品牌工作。一次機緣巧合下,Zoe到印度工廠出差,眼見工廠內的工人由早到晚都在同一個地方忙不停,為的就是修改一條牛仔褲的線色、或是鈕扣。如此景象,令Zoe突然反省工作的意義,「那時我心想:為甚麼我和他們的人生,為了做這件事,變得好像很無聊?」

 

繩結編織設計師 - 蕭俞Zoe Siu

 

下一頁:繩結不再「老套」

 

  遇上工作樽頸位, 令Zoe決意要在生活中尋求其他可能性,當時她報名參加了一個時裝設計比賽。在為參賽作品尋找靈感時,Zoe偶爾翻開了一本關於求生繩結的書本,令她對繩結產生興趣,更嘗試把繩結元素放入自己的作品當中。雖然最後比賽輸掉,但繩結卻把Zoe的人生死結解開,更自此與繩結結下不解之緣,開始學習繩結工藝。

 

Zoe工作室內充滿各式繩結書本。

各款航海用繩結。

 

不再老套!為繩結賦予新的價值

 

  不過在香港,熟悉繩結工藝的人並不多。那麼除了書本,如何才學到打繩結的技巧?Zoe笑指當年香港唯一有教授這項工藝的就只有工聯會,「我想大家對工聯會的觀感都一樣,我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想要去試試看。」如她所料,在工聯會學到的,都是如意結、吉祥結等傳統繩結。雖然不出三堂Zoe已「退學」,但她亦在課堂中了解到一般人對繩結的看法,令她更想打破大家對「繩結只得如意結同吉祥結」這種思維。「既然大家都認為這種工藝很悶很無聊、很老套,我想為它賦予一個新的價值、新的趣味性,令大家對它的想法有所改變。」

 

Zero Waste Knotted artworks @ London Craft Week 2017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此Zoe便採用大膽誇張的手法,如把各款繩結放大二十倍,做出不同類型的繩結首飾,如頸飾、手鏈、耳環等,並創立個人品牌「ZOEE」,把作品系列命名為「Let Me Out」、「Give A Little Love」、「loop A dream」等,訴說她對社會的看法,同時開始她的創作生涯。

 

Let Me Out頸飾系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Survival Knot Leather Bags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繩結首飾開始,Zoe慢慢探索繩結的可能性。即使不用繩,以其他方法如陶瓷、竹、金工、3D打印等,Zoe也可以融入繩結元素,製作出首飾以外的作品。以訪問中她坐著的椅子《融》為例,便是以淡竹與膠椅編織而成,透過作品Zoe嘗試探究手工藝能否與機器共存。近年,她更開始製作不同的大型藝術裝置,走進大小商場、銀行,甚至社區,令大家在繩結上開眼界。

 

Zoe代表作之一 -《融》

 

下一頁:藉繩結了解世界

 

繩結:探索世界的引子

 

  至今走進第十一個年頭,對於Zoe來說,繩結早已不只是工藝,更是她探索世界的引子。「我最初接觸繩結的時候,還認為只是學一個技術,去讓自己有一個工具做創作。但當我做得時間長了,我發現繩結是一本書、一本很立體的書,在自我摸索的時候,看到這個世界不同的面向。」Zoe說。

 

  一次她看到一本圍繞「繩」作主題的德國雜誌,書中講述一位哈佛大學人類學的教授,用二十多年時間去研究印加民族繩結,這個訪問啟發了Zoe創作她的代表作「The Talking Knot」:以印加繩結法製作出以黃色為主色調的三組大型互動繩結藝術裝置,其中的巨型手工編織繩網塔更有12米高;作品概念源於13世紀秘魯人以不同顏色、不同粗幼的繩子作繩結記錄資料文化。The Talking Knot除了是Zoe的代表作,亦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我認為繩結真的不是一種很簡單的工藝品,它開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

 

位於K11的「The Talking Knot」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何為人之初心?

 

  對世界的了解多了,自然領悟也多了。身為工藝設計師,一路走來,Zoe深深感受到世界步伐愈來愈快,快得連我們也沒有看清楚事情,便以為自己看清楚。「以快速時裝為例,以前一年兩季,現在是要一年54個系列,這世界走得愈來愈快,快得有點恐怖。」正因曾見證時裝工業的急速大量生產,Zoe更認為人應該要慢下來,從我們的手上,尋回人性的溫暖,「我想回到我的初心,就是用手去做。」

 

漫聚@灣仔社區活動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把初心捧回手上, Zoe希望能把自己的繩結工藝化作語言,記錄這個社會的風景。「我可不可以用創作去探討人類發展的生活方式呢?除了文字做紀錄,其實我們創作也可以去做紀錄。」Zoe希望把自己所做的東西並不是用完即棄,而是可以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留下一些東西。

 

  回想一下,你也有曾停下來,仔細看過身邊事物嗎?

 

26/10/2023

毛公仔修補 | 單親媽媽義務為網友縫補心愛公仔!快餐店「應診」為人重拾歡笑回憶!公仔醫生Sabrina:摯愛無價!希望成單親榜樣回饋社會

#修補 #網友 #玩具廠 #公仔 #玩具 #快餐店 #地鐵站 #手工藝 #針黹 #毛公仔 #人物專訪 #人訪 #義務 #小朋友 #公仔醫生

  大家有沒有看過卡通片《玩轉腦朋友》?女主角韋莉有一個「幻想朋友」 乒乓陪伴她成長,度過喜怒哀樂。我們難以知道自己的腦海裏究竟有沒有這位「朋友」,但大家小時候大概試過把身邊的毛公仔當為玩伴,出門帶著它、睡覺又抱著它?長大後,眼見公仔殘破,會否不捨得扔掉?Sabrina是一位義務「公仔醫生」,幫過無數的網友修補他們的「摯愛」,這些公仔對於他們來說,都極有紀念價值,甚至有人將公仔拿給Sabrina一補再補。雖然有些人不惜花上大量金錢挽回童年玩伴與回憶,不過Sabrina沒有將自己的手藝化作生財工具,堅持不收費,更用自己的工餘時間約網友見面「應診」,修補公仔對她有甚麼特別意義?

 

更詳細專訪內容,記得往下看!

 

把興趣變成義務工作

 

  Sabrina小時候就愛手工藝,至今都離不開針黹,「我從小到大都很喜歡手工,中學家政堂學習縫製衣服,長大後下班會參加造手袋等興趣班。」在一次尋覓適合的手工藝課堂的時候,看到一個教人製作公仔的興趣班,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在課堂中,她掌握好技巧,課餘卻一直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最多只為自己的兒子修補寶貝公仔,直至有一次參與兒子學校家教會聚會,遇到另一位家長:「當時他的兒子有個陪伴長大的公仔破爛,知道我擅於做手工,便問我哪裏可以修補公仔。」當時Sabrina自動請纓為公仔作小修補,這位家長便成了第一位「求診者」,後來經朋友介紹到商場活動擔任義務公仔醫生,認識了一些「同行」,大家提議Sabrina開設Facebook專頁,她的「義診」之路便正式開始!

 

 

下一頁:男女老少都「求醫」 趣事、感動經歷成堅持動力

 

男女老少「求醫」 趣事、感動經歷成堅持動力

 

  面對一些小修小補,例如換換棉花、縫好破洞等通常一至兩小時就能完成,Sabrina會選擇在快餐店、地鐵站或公園「施救」,而大多數的公仔都可以即場修好,主人看到它們「痊癒」後的反應來得十分即時,「很多都是父母帶同子女前來,修好後小朋友會很直接讓我看到他們開心的表情,有時他們沒有到場,爸媽就會傳送一張相給我看,見到他們把『治好』的公仔抱得很緊,又會親親它,我就會感到很開心。」

 

  Sarbina一直都採取「不收費,主人自備材料」的做法,不過大多數網民對修補公仔過程不太認識,鬧出不少趣事。Sabrina想起一名初中男生「求診者」都忍不住發笑:「他第一次找我拿了一小包藥用棉花過來,我便教他要在深水埗或者網上購買公仔的棉花,後來他再來找我,便帶了一整個行李箱的分量過來,多到除了足夠修好一隻公仔,還可造到兩個抱枕!」

 

(受訪者提供相片)

 

  小朋友天真爛漫推動Sabrina繼續「義診」,而很多大人也令她為之動容。她憶述:「有個婆婆的兒子在嘉年華擲中了一隻公仔送她,公仔破爛了數次也找我修補,十分珍惜。」除了主人主動求助外,有時是他們的親屬希望盡量把公仔回復原貌來得到慰藉,「有位孫女眼見外公痛失老伴後終日愁眉苦臉,便拿了外婆生前的小狗公仔來修補,外公見到後即刻重拾笑容。」Sabrina每次收到這些回應都感到很安慰,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意義深遠的事。

 

(受訪者提供相片)

 

下一頁:堅持不收費、不收禮 以手藝為人修補愛

 

堅持不收費、不收禮 以手藝為人修補愛

 

  簡單的修補是「手辦眼見功夫」,但Sabrina收過一些求助個案是「損手爛腳」的公仔,迫於無奈要把它「留醫」,正職做秘書的她,像普通上班族般朝九晚六上班,要「拯救住院公仔」,就要等到深夜通宵趕工,不過無論公仔情況嚴重與否,Sabrina都堅持不收費,連小小心意的禮物也會拒收。「一隻公仔不會很貴,多數二、三百元,為它作小修補很簡單,是我向人展現愛的表現,主人會主動拿過來修補,公仔一定有其意義,我可以用甚麼衡量這個意義呢?這是無價的,更何況我有正職,不為三餐而憂愁」。

 

 

  跟著Sabrina出門「應診」兩次,她一邊拿起針線縫紉,一邊面帶微笑,問到她是否從小到大都喜歡毛公仔,原來她並沒有這種童心!「小時候不是特別喜歡,只是談戀愛時另一半會送作禮物,但作為單親媽媽,看到兒子幾歲的時候會跟床邊的公仔談天,便發現原來它們是小朋友的玩伴,所以為人母親後,對公仔的觀感及看法不同了。」除了想盡力為小朋友、大人們留住他們的摯愛,作為單親媽媽的Sabrina還希望成為一個正面榜樣,讓獨力照顧子女的人知道自己仍然可以為社會出一分力,不一定要依賴任何人而活,自己也能成為散播愛的光源。

 

 

  從事公仔醫生已有7至8年,公仔會因年月而殘舊,Sabrina的視力與身體也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變得不太敏銳,有時太過勞累想休息一會,遇上毫不體諒的網友,難免會感到氣餒,但她最終仍未言棄,還有一個小小心願:「有時我向別人請教,他們也未必能仔細地教我,有時都是自學,例如植毛;但我的能力始終有限,如果可以參觀公仔廠,看到每一個製作公仔的步驟,就可以學多一點點,幫到更多人,直到有一天眼睛不好,或者力有不逮,我才會放棄」。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