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09/07/2018

3成初小生情緒受困 功課壓力大 6歲想尋死

#學生自殺 #小學生 #壓力 #心理情緒

  【晴報專訊】本港學童功課多、娛樂少已非新鮮事,有調查指,近3成初小學童指自己情緒受困,更有6歲小一學生因升小學後面對課業壓力而萌死念,惟逾半家長未察覺問題。專家建議,家長應多觀察子女行為,特別是小一學生開學首兩個多月的適應期,如發現子女表現異常,宜及早求助。

 

(iStock)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昨公布「兒童社交問題及情緒困擾」研究報告,研究以抽樣問卷方式於去年6至7月調查全港12間小學,共693對小一至小三學童及家長。

 

逾半家長 未有察覺孩子問題

 

  調查結果發現,27.7%學童指自己有情緒困擾問題,其中28.5%學童指自己有很多擔心的事,但有62.5%家長不同意相關看法。此外,有26.1%學童指自己社交狀況不良好,其中23.3%學童自稱感到孤獨,惟有54.4%家長未能發現及不同意有關狀況。

 

梁廣浩(左一)指,若發現子女行為反常,家長別急於糾正及指摘,宜先了解及聆聽他們的心事。

 

  女青督導主任梁廣浩指,過去一年初小學生求助數字比去年同期上升,當中以幼稚園升小一的開學初期較明顯,因學生要適應功課壓力的轉變,建議家長於開學首兩個多月多留意孩子狀況。

 

  他引述前綫社工指,曾有年僅6歲的小一學生,因為升小學後面對課業壓力,萌生尋死念頭。該名學童讀幼稚園時屬開朗型,會主動跟家人分享校園生活,但升小一後變得沉默,更因而遭母親責備,令該學童不肯透露詳情,家長最終向社工求助。該學童向社工透露,升小學後要應付功課致缺乏遊戲時間而感壓力,直言「想死」。另外,有個案出現輕微自殘行為,如搣眼眉。

 

升小一後不適應 開朗變沉默

 

  梁廣浩又指,家長或因為過於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子女需要,又可能覺得子女的情緒壓力問題是小題大做,他建議,家長應從子女日常生活察覺其行為,聆聽子女心事。家長白太指,兒子升小一時,開學數天已不想上學,又開始常咬手指,細問下他才透露因功課壓力「覺得自己好冇用」,又覺得交不到朋友,白太最初曾責備兒子,隨後明白要用開放式態度跟他溝通,才令他變回開朗。

 

 

04/01/2024

給家長/老師有效的教學方式

#親子關係 #專注力 #考試 #溫習 #學生 #小學生 #中學生 #睡眠 #主動學習 #兒童

  開學又是考試的季節,不少父母要求子女把握最後一秒溫習,凌晨一時還在做試卷,希望能夠拿到好成績。究竟這樣效果是否真的好呢?

 

  研究指出最好的學習效果是學習一會後立刻進行測驗,然後交替地學習和測驗,例如用15分鐘學習,然後用15分鐘測驗,這樣的效果最好,適用於父母在家教導。

 

  同樣在授課一會後立刻進行測驗,然後交替地授課和測驗,例如用15分鐘授課,然後用15分鐘測驗,這樣的效果最好,適用於老師/導師。

 

(Shutterstock)

 

  另一個研究讓一個人分開在一星期內的多個時段去學習,並讓另一個人在一天內一氣呵成地去學習,再來比較兩者的學習成果。研究發現,相對在一天內學完,分時段學習的成效會更好,而且記憶會維持得更久。

 

睡眠與學習

 

  父母如果每天要孩子完成額外的作業或活動而減少孩子的睡眠時間,要留意以下的研究發現了。在過去20年,腦神經科學家發現,睡眠對於鞏固學習成果又非常重要的角色。

 

  研究發現到如果學生先睡一會再做測驗,成績會更加理想。睡覺可以鞏固學習成果,當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仍在運作,它會重溫睡覺前發生過的事,這代表大腦正在學習。第二天早上起床,我們的技巧有所進步。雖然我們以為自己沒做過任何事,亦沒有刻意學過什麼,但在大腦裡,知識原來已經不知不覺地鞏固了。

 

  研究又發現專注力有問題有時也跟睡眠不足有關,有時當小朋友的睡眠質素改善時,他們的專注力問題也沒有了,雖然兩者並非絕對有相關,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睡覺。

 

  小結:認知科學家幫助我們了解學習能力的四大支柱,即是專注力、積極參與、改正錯誤和及鞏固學習。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