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7/02/2021

初七起防疫鬆綁 食肆率先訂滿座 科興疫苗獲專家開綠燈

#疫苗 #肺炎 #疫情 #科興疫苗 #克爾來福 #食肆 #安心出行

  【晴報專訊】本港疫情緩和,政府宣布年初七(18日)起,有條件放寬晚市堂食至10時、每枱4人;美容院、戲院等可重開,但員工須每2周1檢、進入處所者須掃描「安心出行」或登記資料。因應近日全港檢測中心預約名額爆滿,政府強調有關業界員工可於本月25日前完成檢測,並加設流動採樣站。有餐飲業界稱周四起一連4日旺區分店訂座已額滿,料放寬後生意有望恢復70%。

 

食肆晚市明起可堂食至10時,生意有望可恢復至70%。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昨宣布,明日起容許食肆晚市及部分處所有條件重開,包括負責人須要求客人掃描「安心出行」或登記姓名、電話、進店日期及時間,資料保存31日,以及員工須在本月11日至25日進行檢測,往後每2周1檢,一旦違反或未能遵守,有關食肆需維持晚市6時禁堂食、限每枱2人,或被罰停業3、7或14日,以及有機會觸犯刑事條例,可被監禁6個月及罰款5萬元;而2人限聚令、口罩令維持至3月3日。

 

  陳續說,為應付檢測需求急增,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將由每日4萬個增至5萬個以上、檢測中心預約名額增至2.6萬個以上及增加人手,並會增設流動採樣站。

 

飲食業員工 為檢測兩區奔走

 

食衞局數字顯示,年初一至四(12至15日)有超過10.7萬人到社區檢測中心接受自費或免費檢測,單是初四便有超過4萬人;圖為油麻地梁顯利社區中心。

 

  復業處所的員工須每2周1檢,連日不少人趕在開工前檢測,大部分檢測中心昨起至本周五的預約名額已滿,其中元朗中心額滿至周日。油麻地梁顯利社區中心昨午人龍一度達200人,從事飲食業的陳先生明日開工,他昨到荃灣的檢測中心,聲稱目測有逾千人排隊,遂改到油麻地,等候約1小時才完成檢測。油麻地梁顯利社區中心職員稱,每日可為3,000人檢測。另外,政府昨在油麻地檢測中心附近加設流動採樣站,由下午2時至晚上8時運作。

 

  有份負責營運5間社區檢測中心的香港分子病理檢驗中心主任黃利寶說,檢測中心自年三十至初六(11日至17日)的預約已爆滿,現時全港有19間檢測中心,每間每日可為2,000人檢測,料較大型檢測中心增加人手後,每日檢測量可增至3,000至4,000人。

 

掃「安心出行」 靠客人自律

 

  記者昨以顧客身份向部分酒店查詢初七後的自助晚餐訂位,其中JW萬豪酒店的JW Cafe指本周已滿座,最快下周一才有位。稻苗學會會長黃傑龍稱,其叙福樓集團旗下位於旺角、銅鑼灣等旺區分店,周四至周日的訂座已爆滿,相信放寬措施後業界生意有望恢復至60%至70%。他又說,其集團員工於周一(15日)已完成檢測,坦言單是餐飲業員工已近30萬人,每月要做2次,即60萬人次檢測量,日均檢測人次已逾2萬人,擔心耗盡檢測中心資源,促政府加設流動檢測站。

 

  黃續說會在店外及每張枱張貼「安心出行」掃描碼,亦會提供字條及紙箱供客人選填個人資料。新光酒樓集團常務董事總經理胡珠稱,其集團員工有60%至70%未檢測,憂恢復晚市堂食時人手不足,又指難監測客人掃描「安心出行」,只能靠其自律。

 

  未能復業的派對房間,香港派對場地協會會長林漢然批政府未有諮詢業界,他指行內70%至80%經營者已轉手,10%至20%已結業。

 

本地遊或解禁 正商討防疫要求

 

  多項防疫措施放寬,本地遊同樣有望「解禁」,據悉當局已開始與業界討論防疫要求,包括在景點及旅遊巴等掃描「安心出行」或登記個人資料等,料最快下月初推出。

 

旅發局「賞你遊香港」活動,將會推出新一輪。

 

  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昨稱,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將推出新一輪「賞你遊香港」活動,並計劃由旅行團伸延至酒店業,詳情容後公布。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相信,第2輪名額會增1倍,而「綠色生活本地遊」亦會延長多半年。旅議會主席黃進達稱,即使有團友不願用「安心出行」,但旅行社本身已掌握團友資料,需要時可用作追蹤。

 

  至於跨境旅遊,商經局局長邱騰華昨稱,港府無停止與內地及外國商討通關,但需雙方政府都滿意各自的疫情管控,會視乎第4波疫情發展,檢視是否有空間通關或重啟「旅遊氣泡」。

 

 

下一頁 科興疫苗獲專家開綠燈 藥劑師:長者打較安全

科興疫苗獲專家開綠燈 藥劑師:長者打較安全

 

  各國正加緊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本港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昨再開會,討論科興提交的補充資料後,12名委員一致認同科興疫苗的效益大於風險,會向食衞局局長推薦作緊急使用。對於疫苗尚未獲世衞批准緊急使用,且未在科學期刊發表第3期數據,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指,相信疫苗已符合大部分世衞標準;委員許樹昌稱,期刊審批需時,「不覺得需要等」。

 

劉澤星(左)指科興疫苗隔28日後再接種第二劑,保護率將升至62.3%,以世衞標準50%的門檻而言,疫苗是有效的。右為許樹昌。

 

  委員會上周三就內地科興疫苗於港緊急使用開會,初步認為科興疫苗「克爾來福」安全有效,但需進一步數據澄清接種相隔日數的問題。劉澤星稱,科興在農曆新年期間已補交數據,其中第3期研究顯示,克爾來福對18至60歲接種者的整體有效率為50.66%,若隔28日接種第二劑,有效率達62.3%,科興亦推薦隔28日接種。

 

推薦緊急使用 毋須等期刊發表

 

  劉稱,委員會有參考世衞公開的疫苗審批標準,而克爾來福已滿足大部分條件,僅未有對曾感染者的表現數據,且主要副作用如吉巴氏症及面癱的發病率,亦較不接種者的「背景發病率」低,故會向食衞局局長推薦緊急使用,若日後有新數據,委員會亦可隨時覆核決定。

 

劉澤星:邊隻到我打邊隻

 

  外界關注,科興未在醫學期刊發表第3期數據。另一委員許樹昌稱,相信負責第3期研究的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已向期刊投稿,惟期刊一般最少請5名專家審視,料專家審批需時,又謂「佢嘅數據一定會出到街,我哋唔覺得需要等」。被問到會否親自接種以提升市民信心,劉澤星稱「邊一隻(疫苗)到,我就打邊一隻」,許樹昌則說私人問題不作回應,強調不應政治化處理。至於是否建議長者接種,則要由科學委員會討論。政府發言人回應稱,歡迎委員會建議,食衞局局長會盡快決定是否批准緊急使用有關疫苗。

 

  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稱克爾來福有效率偏低,惟已知的副作用風險相對較復星/BioNTech的「復必泰」低,相信較體弱的長者接種克爾來福較安全。

 

  另外,政府將在全港18區設疫苗接種中心,香港創新醫療學會是承辦商之一,該會創會會長劉少懷稱,已招募約100名醫生及數百名護士以兼職形式參與,相信人手足夠,昨晚則有簡介會介紹預約及場地安排。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稱,至少約1,000名私家醫生會協助接種疫苗。

 

下一頁 昨確診跌至8宗 創3個月新低 專家憂復工復課後反彈

昨確診跌至8宗 創3個月新低 專家憂復工復課後反彈

 

  本港確診數字接連下跌,昨錄得8宗確診,創近3個月來新低,但初陽個案暫已回升至20宗。葵涌消防局有2人確診,逾70人要隔離。有專家擔心疫情低位僅屬假期效應,或復工復課後會出現反彈,料新春聚會傳播鏈將在未來數日浮現。

 

  衞生防護中心昨未召開疫情記者會,是第4波以來首次。昨錄得8宗確診,2宗由菲律賓輸入,6宗本地個案中,3宗源頭不明。雖然自年初一(12日)至今合共只有65宗確診,惟單計昨日已有20宗初陽個案,疫情勢再回升。

 

其中一個源頭不明個案為53歲男消防隊目,他在葵涌消防局工作。

 

  中心指,昨源頭不明個案涉及2女1男,包括53歲男消防隊目,他在葵涌消防局工作,本月4日已頭痛、咳嗽和喉嚨痛,但本月6和9日仍有上班,至10日早上休班後才未再返局內。消防處透露,他曾在青衣和青衣南消防局待命,但沒在局內走動;同隊另有1人前日傍晚確診,他本月初曾參與油麻地碧街封區檢測工作,同局70多名消防人員要入隔離營。

 

  其餘個案涉及39歲家庭主婦,她於本月9日發燒和頭痛,5日後才求醫;另1名8歲小學女生則無病徵,經檢測中心發現。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亦公布,1名學資處文職人員確診,他在工業貿易大樓4樓工作,本月10日最後上班,但無接觸公眾;該樓層服務櫃檯會停運至本月19日。

 

專家:短暫回落 恐現拜年群組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近期疫情回落僅屬「短暫現象」,預告拜年聚會衍生的傳播鏈或在未來數日出現,並有機會隨復工復課致疫情反彈︰「尤其近日社區檢測服務爆滿,令有病徵或高風險者未及早檢測,疫情仍有隱憂。」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則說病徵輕徵者在假期時未必去求醫,加上新春期間巿面人流明顯增加,料未來1周個案勢回升。

 

 

28/02/2024

生物科技也講求創新!摒棄做「模仿藥」舊模式,善用AI縮短藥物研發週期!冀政府建立完整研發生產生態

#科技 #生物科技 #全球視野 #大灣區 #初創 #創新 #人工智能 #疫苗 #疫情預警 #病毒 #藥物 #國際標準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 #智慧生活

  生物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新冠疫苗的問世使在過去數年助全球一定程度地控制了一場極具破壞性的疫情。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亦一直關注生物科技初創,由基金主辦的JUMPSTARTER環球創業比賽2023(JUMPSTARTER 2023)有5間屬於該領域初創入圍30強,並獲得投資。在早前舉行的JUMPSTARTER2023總決賽 - 創科盛典活動上,基金邀請業界專家探討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發展,他們建言初創由起點就應具備全球視野,以及應以創新意識設計生產高質產品,並呼籲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在大灣區建立從研發至生產的完整生態圈,縮短從藥物發明到臨床使用的時間,方能快速應對未來新疫情,以至各種病毒帶來的挑戰。

 

 

  參與討論的生物科技企業代表來自大灣生物(Great Bay Bio)及醫克生物(Immuno Cure),兩者均為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的公司。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以及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既有研發經驗,亦深諳生物科技公司的運作。談及行業的發展方向時,兩位都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

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

 

AI助力 縮短藥物研發週期

 

  2019年成立、總部位於香港科學園的大灣生物一直致力運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來推動生物製藥工藝開發(bioprocessing development)技術的革新,冀解決藥物開發周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等問題。Michael指,過去四年,大灣生物的AI智能化生物科技平台助改良傳統的生物製藥工藝開發過程,可將過去需要兩年的藥物研發週期縮短為六個月,讓產品更快面世,更能快速應對如新冠等流行疾病爆發。

 

  Michael認為,創新是工業和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是人的天性,而非一項技能或一道政府的指令。他指,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要長足發展,必須有創新思維,應該摒棄做「me-too drug(模仿藥)」或「me-better drug(改良模仿藥)」的思維。「(做後者)可減少風險,但只有通過創新,做出新產品和新科技,才能讓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融入世界。我們不該以『跟上世界水平』為目標,而必須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一部分,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才能做出最好的產品,為世界所用。」

 

創新核酸疫苗 有望預防愛滋

 

  由何大一博士擔任顧問委員會於2015年成立的醫克生物專注於癌症、炎症相關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擁有兩個創新的專利技術平台——PD-1增強型的DNA疫苗平台和抗Δ42PD1 抗體藥物平台。擔任該公司首席科學顧問、同時亦是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所長的陳志偉教授透露,目前該公司研發的兩項核酸疫苗—— 治療性愛滋病疫苗「ICVAX」及預防性新冠肺炎疫苗「ICCOV」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陳教授說:「我們知道過去40年坊間沒有愛滋病疫苗或治愈的方法,ICVAX已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等身上試驗成功,動物在被病毒感染後能夠在沒有抗病毒的治療下存活6年,這是科技的很大進步!」旗下抗-Δ42PD1抗體平台亦取得顯著的研發成果, 發現了一種新的抗體藥物靶標(antibody drug target),可用於治療肝癌和大腸癌等癌症,現正申請政府資金,冀將技術盡快推進到臨床試驗中。

 

  過去幾年影響全球的新冠疫情雖然已漸平息,但各國科學家們已發出預警,呼籲加強研發及投入資源,以應對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來臨。陳志偉教授去年就與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發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提倡針對不同病毒展開研究,並研發相應藥物、疫苗或抗體,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積極推動合作、培養人才。

 

疫情預警 政府角色關鍵

 

  陳教授說, 流行傳染病是人類面對的重大挑戰,「過去我們看到少於十年內就有一個新的疫情影響全世界。若要能快速應對未來的傳染病,香港必須建立一個可以支持新疫苗或者抗體藥物開發的生態,縮短從開發藥物到臨床使用的時間。」

 

  他舉例,當年新冠疫情開始時,香港大學用一個月就研發出兩款有效的疫苗,但因香港沒有足夠支持「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優良製造標準)製造」的產能,必須排隊等待兩年才能生產出來並在人體上試驗,延遲很久,「若未來再有疫情,而我們無法自己製造疫苗,即使有資金向別國購買,誰願意賣給我們?大家都會以本國優先。我的建議是必須盡快在香港或大灣區建立起完整的研發生產生態,才能跟上世界創新的速度。」

 

  無論是對抗疫情或是發展整體的生物科技產業,都需要大學等研發機構、行業及政府通力合作。陳教授就強調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例如新冠疫苗的推出,不是靠單一的產業或研發團隊就能做到的,而需要政府迅速投入大量資源支持,促進研發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例如美國的mRNA疫苗,政府就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推動。」他又指,政府應有緊迫感,否則香港在世界上的疫苗、抗體藥物方面或沒有競爭空間。Michael亦指,政府需要有長遠的國際視野。

 

以國際標準打造產品 初創走得更遠

 

  談到國際化策略,近年一些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開拓美國市場時就遇到挑戰,筆者認同Michael給有意開拓海外市場的初創公司的建議——應從創業起步、設計產品開始就建立國際視野,「現在很多中國公司一開始先關注中國市場,在產品質素方面和國際標準不一樣,後來要開拓美國市場就需要做額外的努力,這樣會很困難。」他指,如果打算做國際市場,就必須把設計和產品質素以世界標準來做,做最好的產品和科技,這樣便能打入各國市場。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