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03/03/2022

全民強檢擬延至月底推 限時外出購物 分流居家隔離

#全民強檢 #林鄭月娥 #禁足 #私院 #公院 #肺炎疫情 #搶購潮 #供貨專列 #照顧員 #院舍 #第五波疫情

  【晴報專訊】全民檢測傳聞滿天飛,最新消息指考慮到專家意見,將延到本月26日至4月3日推行「3日1檢」,並將有限度禁足4日,期間限時外出購物。特首林鄭月娥昨明言,難將全數確診個案送往隔離設施,會按優次有序分流居家隔離,強調一定不會完全禁足及封城,全民檢測將堅持4原則,包括做得徹底、快速、有序及有效,又籲市民對謠言保持警覺。

 

消息指全民強檢未有最終定案,港府需諮詢中央衞生當局意見後才拍板。


  有消息指因考慮到專家意見,認為在疫情回落時全民檢測較有效,當局考慮方案之一是3月26日至4月3日實行,9日內3次檢測,即3日1檢,首測陽性個案傾向全隔離,若隔離設施爆滿,會按風險分流居家隔離,包括患者家中是否「有房有廁所」。每次檢測後會派快測包、KN95口罩及醫療指引。


研首個檢測周期禁足4日

  消息稱,全民檢測期間須減少街上人流,初步擬首個檢測周期要配合4日禁足,期間考慮到部分家庭環境無法煮食,會設外出購物時限,讓市民買食物、藥物及基本生活所需,第5日起即可解禁。因初步選定的禁足期,首兩日為周六周日,消息說望市民視為一個「較長時間的打風日子」。

  另消息指,禁足亦有豁免安排,包括提供必要服務的人員,如抗疫人員、紀律部隊、協助強檢的公務員等。對會否分區進行,消息表示目前未有最終定案,強調整個全民檢測是一環扣一環,所有因素都通盤考慮。據悉,港府需諮詢中央衛生當局意見後,才作最後拍板,倘內地當局認為應愈早做愈好,或禁足期應更長,不排除會有修訂。

會否分區進行 暫未定案

  特首林鄭月娥昨回應全民檢測,指社會對某些「用字」有遐想,強調香港是24小時運作國際金融中心,需按香港實際情況制定策略,重申一定不會實施整個城市的禁足及封鎖,即使限制外出活動,都會照顧到市民日常生活,提前給予足夠資訊,籲毋須過於擔心。

  她續指,全民檢測有4個原則,包括做得徹底、做得快速、有序及有效,若檢測結果需時5至6日,則與原意不一,現獲內地支援,尤其是深圳化驗室;而隔離設施亦是最重要配套,明白最理想做法是將所有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移至隔離設施,「但都要講現實」,以目前每日數以萬計的新增確診數字,是無可能做到,故政府須作調整及諮詢衛生專家意見,當局會按優次有序分流處理。

  另政府重啟跨境鐵路貨運,首批逾50噸由深圳運抵本港的內地抗疫物資昨已抵達,包括保護衣、口罩、快速檢測劑等。林鄭說,本港物資充裕,籲市民毋須搶購物資,應以平靜心態抗疫,勿聽信坊間傳聞或謠言。對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致函指當局應給予市民明確訊息,結束這場噩夢,林鄭回應指完全明白其擔心及焦慮,強調會做好資訊發放工作。

 

下一頁 專家指現階段不宜 譚耀宗倡疫情緩和才檢測

專家指現階段不宜 譚耀宗倡疫情緩和才檢測

 

  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連日來均強調,應在疫情回落時作全民强檢。他昨指,大部分專家不建議在現階段進行,因即使找出確診者亦無足夠隔離設施,認為疫情至4月初至中回落時進行,對隔離設需求較少,且可以家庭為單位3日1檢,毋須禁足。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亦指,當疫情緩和時再作全民檢測,可較徹底找出感染者。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稱,現時已無全民檢測迫切性,反而一旦揪出數以十萬計已康復、不具傳染性確診者,將令隔離設施崩潰,認為可改全民快速測試,確診戴電子手環,便毋須推禁足令。

 

下一頁 單日5.5萬宗新高 私院送染疫者回公院捱轟

單日5.5萬宗新高 私院送染疫者回公院捱轟

 

  確診數字仍未見頂,本港昨多55,353人確診,第5波累計281,019人染疫。連同滯後個案,多160人病逝,年介58至100歲,最少95人無打針,78人居院舍。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指,疫情再倍增在預期內,暫未見頂或回落;本周推出快測呈報平台後,對疫情應有更準確掌握。

袁國勇斥「道德錯誤」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指,4名較年輕死者中2人有腎病,當中59歲女子在天水圍醫院洗血中心惡化,送院後1日死亡;而61歲男子在家抽筋暈倒,送院同日離世;其餘包括患癌的60歲男子、及58歲女子去年11月因精神病患入院,今年2月中確診,前日離世。

  公院多次呼籲私院接收分流病人,惟袁國勇透露,有私院將快測陽性洗腎病人送還公院,做法有「道德錯誤」。李立業回應稱,按現機制,私院收到陽性患者會轉往公院治療,約60病人因此回流,冀他們康復後可重返私院治療;而私院合計有100病床接收公院患者。


公院普通病房加強力抽氣收患者
  李又指,因應公院一、二綫病床爆滿,日內於普通病房加裝強力抽氣扇,增強換氣效果,接收更多新冠患者。

  而食環署及衞生署已加派人手運送遺體,而各公院短期會加設冷凍貨櫃,可容納約500具遺體,強調「一定會尊重先人」。

  食環署表示,豁下5個火葬場已將火化時段大增至180至200節,且延長開放時間,並已去信殯儀業界,促他們助家屬盡快領回遺體。

  另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公院退燒藥用量增7至10倍,建議港府增購逾萬劑新冠口服藥療程。李立業指,有監察藥物用量,適時購入,並按專家意見決定何時處方口服藥。

 

 

下一頁 第5波1939童染疫 多4波總和1倍 2歲或以下入ICU 比例較高

第5波1939童染疫 多4波總和1倍 2歲或以下入ICU 比例較高

 

  本港爆發第五波以來,有多達1,939名兒童染疫入院,比過去四波總和多1倍,整體入深切治療部(ICU)比例達2.52%,2歲或以下更達3.84%。有醫生指,情況與兒童免疫系統未成熟有關,且他們的神經系統更易受襲,以致易出現發高燒和抽搐等嚴重病徵,有病童甚至康復後一年都未能恢復味覺。

  醫管局指,截至上月底,第五波疫情共1,939名0至17歲兒童入院,比前四波共近1,000人多約1倍,其中2歲或以下佔兒童入院人數4成,更有30人要入ICU,比例達3.84%,高於整體入ICU的2.52%。

神經系統病徵 發燒抽搐常見

  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指,2歲或以下幼童免疫系統未成熟,過去2年又少有機會接觸其他病毒,加上未能接種疫苗,且他們氣管較窄,而Omicron主要攻擊上呼吸道,故「首當其衝」受影響,建議適齡兒童盡快打針。

  關日華續指,與神經系統相關病徵在兒童身上較常見,如發燒、抽搐甚至腦炎,但原因未明;另有一名13歲病人康復後1年都未能恢復味覺,相信亦因神經線受損。至於早前4宗兒童死亡個案,他稱會調查是否單純因病毒引起,會留意病人本身病史及是否涉先天免疫系統失調。

  關又指,大部分染疫兒童症狀輕微,不必使用抗病毒藥,大約7至10日便康復,重症若有需要則可使用點滴式的瑞德西韋;但提醒一旦出現嚴重徵狀就應立即召救護車送院,等待期間可讓子女躺下,頭部打側避免氣道受阻;若只輕微發燒,可服撲熱息痛。

  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稱,撲熱息痛有Paracetamol和Acetaminophen兩種學名,提醒勿以為是兩種藥物並食過量,而消炎藥「布洛芬」亦可助退燒,與撲熱息痛同服可加快退燒,但不建議長期一同使用。

 

 

下一頁 內地供貨專列抵港 每日一班 多區續搶物資 林鄭︰盡力保供應

內地供貨專列抵港 每日一班 多區續搶物資 林鄭︰盡力保供應

 

  疫情嚴峻,加上「禁足令」的傳聞,連日來市民四出搶購物資,多區超市貨架清空。經兩地政府協調,內地供港物資鐵路貨運首班列車昨抵港,特首林鄭月娥強調,會盡力保障日常食用品及鮮活貨品的供應。另外,上水屠房爆疫影響運作,五豐行昨從內地抽調38人來港支援,料周日(6日)起鮮豬肉供應可逐步恢復正常。

  昨日多間超市蔬果、即食麵和急凍食品及廁紙的貨架近乎清空。有市民坦言擔心禁足,故預留數百元添置可存放較久食物;石硤尾、沙田等多區超市亦人頭湧湧。昨適逢AEON周三特價日,其將軍澳廣場分店於開門前已大排長龍。

 

昨日多區超市貨架續被清空,有市民坦言擔心會禁足。


  林鄭月娥昨往羅湖迎接首批經「援港專列」運港物資時,指列車初期每日一班,並按需求及處理能力逐步增加,配合水路運輸應可保障運港日常物資穩定。

鮮豬肉周日逐步恢復


  政府昨表示,前日內地供港蔬菜共逾2,500噸,比去年平均每日多1成,冰鮮豬肉量亦為平日約1.8倍。

  另外,負責營運本港屠房的五豐行昨從內地抽調38人來港支援,初步計劃駐港2個月。業界料鮮豬肉供應可逐步恢復正常。

 

 

下一頁 安老業擬聘300本地照顧員支援 月薪近$4萬

安老業擬聘300本地照顧員支援 月薪近$4萬

 

  再多40間安老院及15間殘疾院舍爆疫,716人染疫,累計670間院舍共4,800人感染。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資料圖片)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稱業界擬聘300本地照顧員,以替假形式到各院舍支援,月薪較內地外援高數千元達近4萬元,現200人報名,會作5天培訓;又指業界擬聘5,000至1萬名內地人,惟港府至今未保證能否2周內完成出入境簽批。另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建議中央派員助院舍長者打針,並縮短首2針間隔為14至21日。

14/04/2023

一個月90萬的排場

#公帑 #盧世雄 #林鄭月娥 #前行政長官辦公室

  上星期,新民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在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會議追問一筆巨帳,這筆帳,跟所有香港市民都息息相關。

 

  話說前特首林鄭月娥自去年7月卸任後,就以「前行政長官」身份,搬進全新的「前行政長官辦公室」。新寫字樓位於金鐘太古廣場8樓,不單擁有無敵大海景,更是整幢商廈中最優質的單位,當然開支也是驚人的。

 

  資料顯示,由去年7月至今,短短9個月,林鄭月娥的新辦公室租金加上恒常開支,就耗去庫房1350萬元,當中裝修費更高達655萬。

 

  小數怕長計,扣除裝修費,原來這個前特首辦公室平均一個月就要花77萬,如果加上林鄭作為退休公務員領取的每月長俸,納稅人一個月大概要用90萬去養這位前特首,而最大問題是,這筆錢,不是一次半次,不是一年兩年,而是無了期地花下去。

 

  小市民覺得驚人的數字,但在行政署長盧世雄卻認為是適當的、可接受的,金融中心甲級寫字樓租金本來就是這種水平。

 

  問題是,為何一個不在位的前特首需要租用最黃金地段的甲級寫字樓?反正你有車有司機,找個遠離市區一點的地方不可以嗎?

 

(資料圖片)

 

  林鄭辦公室公布了兩個數字,就是林鄭卸任後的184日內,共出席了183個禮節性活動,有實體的,有線上的,平均一天一個。

 

  奇怪是,林鄭一離任特首就把所有社交平台帳戶刪掉,資料「鏟」光,只剩下競選時一個舊帳戶,今時今日作為「前特首」的活動軌跡,一律欠奉,她出席過哪些禮節性活動?市民無從知曉,更枉論監察,但錢,納稅人卻要月月付、年年付。

 

  為此,我特別詢問了內地官場的狀況:一個退休市長,會有專用辦公室、司機、秘書、保鏢嗎?答案是:別說市長,連國家領導人都沒有,每個領導人退休後只獲分配一名警衛,僅此而已。

 

  有人會說,一國兩制嘛,我們不應跟內地比。好,那就跟自己的過去比吧!

 

  回歸前,香港出過28位港督,每個港督卸任後回到家鄉,你認為英國政府會花公帑給他們配車、配警衛、配秘書、配辦公室,然後把那28個「前任港督」禮遇至終老嗎?

 

  今天,香港已有4位「前特首」,未來日子,這個身份的人將愈來愈多。如果,每個「前特首」卸任後都要像林鄭那樣,活出一個月90萬的排場,香港庫房的財政壓力將愈來愈大。

 

  為「前特首」配專車、專用辦公室、秘書、保鏢等終身福利及禮遇,是源於2005年「行政長官報酬及離職後安排獨立委員會」提交的報告書,即使如曾蔭權那樣坐完牢的前特首,一樣可享此福利至終老。

 

  然而,「前特首」不是一份工,不需要天天上班,沒必要每人各自配備高尚辦公地,大家共用一個「前行政長官辦公室」不就可以嗎?今天你要租太古廣場,難保下一個要租IFC。沒完沒了的巨大開支,將是一筆越滾越大的帳,是時候好好檢討。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