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7/08/2022

長新冠罕見病例 患童脫髮短暫失明 60宗多系統發炎症

#長新冠 #肺炎疫情 #多系統發炎綜合症 #幼童 #隔離檢疫

  【晴報專訊】近月逾30名確診兒童出現嘶哮症,2人入深切治療部。有兒科專家指,確診童的中長期後遺症浮現,約60人有「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IS-C),比例已超美國,料未來2至8周有更多個案,兒童醫院短期內將開專責門診長期跟進。而兒童亦現「長新冠」罕見病例,有女童每日失明數十秒,亦有病童脫髮,甚至「甩了三分二頭髮」。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警告,重症兒童治療後仍難百分百復元,應盡快接種。

 

專家指兒童染疫病情愈重,百分百復元機會愈低,應盡快打針。(資料圖片)


  本港昨多5,162宗新症,88名住院兒童不足11歲。有嘶哮症的27個月大男童轉穩定,毋須插喉;但5歲9個月大女童仍危殆。劉宇隆透露,過去1個月有30名兒童有嘶哮症,且未必與病毒量高低有關。

30童有嘶哮症 2宗重症

  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補充,初步分析,嘶哮症患者多涉BA.2,不少病重前已用藥,故僅2宗重症。他提醒,兒童有聲沙意味病毒入侵聲帶,高音吸氣即氣管已收窄,需立即入院,「若待出現腦缺氧,恐有長期後遺症。」而近日急性腦炎或發熱性驚厥(發燒痙攣)亦「多了很多」,相信與Omicron新變種更易侵襲幼童相關。

 

關日華(左)指,近期長新冠童多了短暫失明、濕疹、脫髮等病徵。


  「中期後遺症」MIS-C病童亦增至60人,過半數要深切治療。按美國疾控中心數據,每3,200名病童便有1人屬MIS-C;第5波本港單計呈報19歲以下患者約15萬,即約每2,500人有1人屬MIS-C,比率更高。

併發MIS-C 未來料續增

  關提醒,不乏輕症、無入院病童在確診後2至8周併發MIS-C,料隨確診增加,未來有更多病例浮現。由於MIS-C會影響兒童心、腎、肝等器官功能,外國有死亡個案,關指兒童醫院短期內將開專責診所,「以年計」跟進轉介個案。

  至於兒童「長新冠」症狀,更首現短暫失明病例,關指有女童每日短暫喪失視力1、2次,每次維持10至30秒,疑病毒攻擊中樞神經所致,正與眼科和腦科等專家會診;另數名染Omicron兒童脫髮,有個案更「甩了三分二頭髮」,治療數月仍未好轉。而14名失去味覺或嗅覺兒童,至今有1、2人仍未復元。劉宇隆提醒家長,勿誤判本港醫療先進可治療兒童重症,實際病情愈重,百分百復元機會愈低,應盡快打針。關亦補充,康復兒童再打疫苗,亦可減MIS-C及長新冠風險。

 

有染疫兒童脫髮,治療數月未好轉。(病人家屬提供)


  疑BA.4或5個案昨升至佔總病例24.5%;在272宗輸入個案中,有54宗為「黃碼」旅客在醫學監測期確診。劉料BA.5必會於3至4周內變主流病毒。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表示,3歲以下兒童幾乎無打疫苗,當感染上升,威脅更大。而截至昨日,4,576名3歲以下兒童已打首針。

 

 

下一頁 增11長者亡 11院舍兩公院爆疫

增11長者亡 11院舍兩公院爆疫

 

  再有11名長者死亡,年介60至97歲,7人未齊針,當中有86歲翁在家昏迷死亡,解剖揭染疫;另有3死者曾服抗病毒藥,當中88歲婦上月底陽性,服藥後在本月2日快測轉陰,惟仍發燒咳嗽,3日後赴私院求醫,核酸呈陽,CT值達27,轉入公院後缺氧及呼吸困難,服瑞德西韋無效不治;另有60歲肺癌男已打3針,快測陽性3日後離世。

  而昨有多達11間院舍爆疫,共15人確診,77人要檢疫。兩院爆大型群組,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寧養病房有9名病人及5名員工確診,當中1人危殆、2人嚴重;東區醫院內科病房有6病人及1員工染疫。劉家獻指,過去1周每日均逾200人新入院,隨BA.4或5傳播,勢再增加,建議長者若檢測陽性,不論有無病徵均要求醫,口服藥指引亦改為無症狀患者,只要年逾6旬已可處方。

 

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寧養病房14人受感染(資料圖片)


  對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指,多數確診者7至10日內康復,將28日內曾染新冠死者全納入「新冠死亡」無科學理據。歐家榮反駁,死亡數字是初步數據,初步分析7成屬新冠陽性個案(died with),3成未必與新冠相關,當中1成需死因庭跟進;又透露每日約200人呈報陽性時「揀錯平台」,後續跟進難。

 

下一頁 抵港仍須隔離檢疫 逾80%公司指難吸人才

抵港仍須隔離檢疫 逾80%公司指難吸人才

 

  港府放寬抵港人士檢疫期至「3+4」,但有調查發現,逾80%受訪公司表明極難吸引或挽留人才在港工作,近20%公司需提供「辛勞津貼」,或容許員工臨時或永久長駐海外辦事處,形容「香港正與世界隔開」。業界指「封關」逾2年,打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競爭力,促政府在11月全面取消入境隔離措施。

 

投資基金公會冀11月可全面取消入境隔離措施(資料圖片)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於上月訪問36間基金管理公司,當中81%公司表示要吸引人才來港或留港,出任全球及地區職位極為困難,42%公司指要招聘海外人士來港工作極困難。因此有35%公司已將部分或全部的地區及全球職位,由香港遷移至海外辦事處。

  為挽留及吸引人才,58%公司容許常駐香港的員工,臨時性在海外辦事處工作3至6個月;32%公司則容許部分員工永久長駐海外辦事處,更有19%公司需提供辛勞津貼(hardship allowance)。97%公司表明通關是重拾香港競爭力的關鍵。

不少企業總部 轉往亞洲其他地區

  受訪公司表明,隔離檢疫措施限制商務出行及專才來港,除增加成本外,亦難以覓得隔離酒店;不少人才轉至新加坡,不少企業亦將總部轉至亞洲其他地區,形容「香港正與世界隔開」,恐本港不再是國際樞紐。

  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透露,業界在本港上半年流失大量人才,包括因本港檢疫措施而返回海外或移民,「臨時駐海外工作都變永久」;她指辛勞津貼原本是給予駐發展中國家的員工,即生活環境不佳的地區,慨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要淪落至此,冀11月可全面取消入境隔離措施,做到免檢疫真正邁向復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會全力籌備11月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高峰論壇及香港國際7人欖球賽,希望「3+4」檢疫安排可有效控制疫情風險時,亦便利回港人士及遊客,讓經濟活動重拾動力。
</Content_Text>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