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01/08/2023

政府擬推「地花」 未平整地或早2年招標 地建會:難計成本 學者:涉棕地作業者遷出意願

#地花期 #發展局 #北部都會區 #甯漢豪

  【晴報專訊】北部都會區擬用多層工廈安置現有棕地作業者,發展局局長甯漢豪透露,正構思以「地花」模式加快發展,推出未完成平整的用地作招標,讓投資者提早「入場」,料「地花期」可達1至2年;惟地建會稱,發展商較難計算成本,或影響投地意慾。有學者指,棕地作業者是否願意遷出已影響進度,而投地反應仍要視乎地價及周邊環境。

 

當局正構思「地花」模式招標,讓投資者提早前期工作,待土地到位馬上開工。(資料圖片)

 

  甯漢豪接受報章專訪稱,政府以往一般完成土地平整才推出招標,當局正構思「地花」模式,即推出已確定土地用途,但未平整用地作招標,讓投資者提早「入場」,開展設計和融資等前期工作,待土地到位後可馬上開工,料多層工廈及新田科技城用地可率先採用該模式招標,相信「地花期」提前一至兩年是較合適時間,若太長未必容易成功招標。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資料圖片)

 

料多層工廈及新田科技城率先採用

 

  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稱,政府希望加快發展程序是好事,但土地未平整便招標,地產商較難計算成本,亦要考慮是否要「開山」等土地的實際情況,以至平整的複雜性和所需時間,相信地產商會計數及按市場需求決定,惟認為較大的地產商才有人手估算費用,其他地產商或興趣不大。

 

當局擬用多層大廈或綠化地安置棕地作業者(資料圖片)

 

  甯承認,非所有棕地作業都可搬入多層大廈,會考慮議員意見,用綠化地作安置,但強調會小心平衡不同需要及意見。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亦稱,若少數作業者不願遷走已可影響發展進度,「地花」是否吸引要視乎價錢、位置及道路連接等,相信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發展商提早進場,並非著眼於賣地收入,而是協助建立社會對北都發展的信心,「可以一試,但效用未必明顯」。

 

24/08/2023

憑三線策略突圍!自立門戶不足3年承接多個大型項目!年輕建築師:在隙縫中找機會!

#M+ #啟德 #建築設計 #大館 #行政管理 #博物館 #戲曲中心 #發展局

  對於建築設計師而言,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要築夢一點也不容易,尤其是選擇自立門戶的年輕建築師,能主理大型建築規劃的機會不多,必須懂得在隙縫中尋找機會,方可生存。

 

建築師黃鋈暉(左)及黃達禮(右)選擇放棄在國際建築公司工作的機會,自立門戶創辦ARTA Architects凝態建築設計公司。(曾曉汶攝)

 

  兩位本地建築師黃鋈暉(Arnold)及黃達禮(Tat),就憑著大膽嘗試、勢要突破界限的心態,並定下周詳的長中短三線發展策略,成功讓自家建築設計公司成立不到3年便打響名堂,不但承接了香港多個大型社區建築項目,更在多項本地和國際建築設計賽事奪取佳績。

 

  香港土地限制問題愈見嚴峻,本港年輕建築師想要在有限的空間裏,把自家設計發揚光大,絕非易事。

 

見縫插針 亦需訂周詳藍圖

 

  本地建築師Arnold和Tat接受本報專訪時均慨歎,在本地建築設計行業發展很有挑戰性。「大部分香港大型建築項目,都交由外國或本地大型建築公司負責,較少直接交由本地年輕建築師操刀。」

 

  話雖如此,Arnold和Tat依然選擇放棄在國際建築事務所Aedas工作的機會,自立門戶,兩人笑說:「可算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們解釋,雖然在大型建築公司工作能夠接觸大型項目,但畢竟大部分都是滿足客戶和公司要求,個人創意發展空間不大。因此萌生創立自家公司的想法,希望能有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權去發揮創意。

 

  兩人2021年中聯手成立ARTA Architects凝態建築設計公司,「由零開始」重新出發。作為初露鋒芒的小型企業,發展空間相當有限,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該企的業務發展已勢如破竹,首半年內承接了8個項目,2022年則完成15個;同時,更獲得多項本地和國際建築設計比賽的大獎,如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城市設計大獎、A&D 40 Under 40 Awards等。

 

  業務發展能夠火速向前,Arnold認為最重要是懂得見縫插針,同時也要制定周詳的發展藍圖。舉例,該企目前以長中短三線發展,「長線就會爭取本地的大型建築項目,中線就主要為中小型建築項目,短線就是利用成立初期參與設計創業培育計劃(DIP)時獲得的資助,來參加不同的公開比賽,從而提升知名度及信譽。」

 

  他們深信,不同時長的項目互補,不論項目大小,有合適的就嘗試爭取去做,為求讓公司穩定發展。

 

  Tat補充,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突圍,也應不斷嘗試突破常規,大膽試探界線。兩人以早前為炮台山東岸公園防波堤所設計的「流動維港」天幕項目為例,Tat憶述,原本該比賽是要求參賽者將中環及灣仔繞道的東面排風口,即蛋形地標,變成聖誕樹;但當時他們認為,如果只把燈泡圍著排風口,實在太無趣。

 

「流動維港」 膠樽蓋編織天幕

 

「流動維港」漂浮於東岸公園的防波堤之上,連接海邊的蛋形地標,裝置的彩色波浪光影效果由逾3萬個膠樽蓋組成。(受訪者提供圖片)

 

  「我們決定跳出框架,『膽粗粗』地不跟要求和指引,計劃在旁邊設置一個利用逾3萬個膠樽蓋製作而成的彩色天幕藝術裝置,連接著排風口。」希望藉著裝置,呼籲公眾關注香港每天棄置超過800萬個膠樽的問題,同時給予塑膠垃圾第二生命。

 

  正因兩人的勇敢嘗試,成功吸引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的目光,令他們贏得是次比賽。及後更獲得多個海濱大型設計項目,如大角咀、北角、灣仔,以至仍在施工階段的啟德海濱長廊。

 

  Arnold透露,啟德海濱長廊是目前該企成立以來最大型的設計項目,佔地約30萬呎,預計將在2024年前分兩階段完成。他笑言,要負責此項目,確實為他們帶來龐大的壓力,但他與Tat均深信,只要懂得將壓力變成動力,就沒有甚麼不能解決的挑戰。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