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葉劉的地球儀
16/12/2019

反修例運動反映教育失敗

#立法會 #教育 #教育改革 #校本管理 #通識科 #國情教育 #中史 #學術水平 #價值觀 #品德 #尊重別人 #守法意識

  反修例運動已持續半年,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有大量年輕人、大學生及中學生參予。根據報導(《明報》2019年12月8日),警方近半年來拘捕近六千人,被捕學生二千多人,「八大」學生超過七百人;年紀最少的只有12、13歲。他們參予的不只是人鍊活動或者和平遊行,而是圍堵校長、砸爛校長室、破壞校園、街頭衝擊、擲汽油彈、縱火,甚至是製造火藥等等,讓人震驚又痛心。

 

  另一方面,在中大、理大被佔領後,警方在校園搜出三千多枚汽油彈、原材料、有毒易燃化學品及弓箭等,原來大學校園已變成火藥庫;12月9日,警方在上水天平邨拘捕12人,被捕者包括6名學生及1名教師,實在叫人難以置信。

 

香港教育崩壞

 

  上述種種暴露了一個重要問題──香港教育崩壞了──國情教育失效、價值觀扭曲、個人品德蕩然無存、不尊重別人、守法意識薄弱等等,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千瘡百孔,並沒有把同學好好地教育起來。

 

新高中學制是問題根源

 

  我認為問題的根源是教育改革推行的新高中學制。教育局在2009年推行新高中學制以來,特區政府的教育開支逐年增加,從2015-16年度是793億元增加至2019-2020年度的1240億元,可是資源花得不到位,教育問題一籮籮,終於累積在這半年內爆發。

 

 

  學術水平下降──新高中學制的初衷是讓同學文理互通,要求同學必修中英數通四科,及不限文理選修兩至三科選修科,而且把中五會考及中七高級程度會考改為中六文憑試,同學一試定生死,而且因為三年高中課程既多且廣而造成沉重壓力,再加上很多科目的設計不倫不類,同學的基礎知識並沒有提高。最近的PISA報告也反映了這點,香港學生在科學、數學及閱讀的得分及排名也下跌了,科學能力的評分甚至被澳門超越了。

 

  通識科問題多──通識科一直為人詬病,六大單元中的「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怎樣教怎樣考常惹爭議,政治參與題往往成為焦點。教科書不用送審無法確保內容方向及水平,教育局直至今年10月才推出「自願接受專業諮詢服務」,鼓勵出版商自願送審。老師依靠報章網站報導作為教學及討論材料,可是現今報章網站的立場及內容水平值得商榷。教育局把critical thinking錯譯為「批判性思考」,讓老師同學誤以為一味批評便可,教育局在2014年終接納我的建議,把critical thinking改譯為「明辨性思考」,可是「批判性思考」已恨錯難返。

 

  不讀中國歷史──中國歷史科不是必修科,更不是賺錢神科。新高中學制推行以來,修讀中國歷史科(及其他人文科目)的人數持續減少,同學不了解中國歷史,卻可能從網絡上接收有關中國的負面資訊,潛移默化,哪會愛國?

 

  缺乏品德教育──以往我們注重同學「德智體群美」五育發展,尊師重道、有禮守規是基本的價值觀。可是隨著教育改革,學校要達到的目標太多,要兼顧的雜事太繁瑣,再加上課時有限,此消彼長下,品德教育漸漸不受重視,終於發生同學肆意圍堵挑釁校長等等事件。

 

  校本管理走偏──教育局於2004年推行校本管理,原意是讓辦學團體及校方因應辦學理念,發揮更大的自由度,規劃課程等等。可是近年,「校本」二字成為教育局推卸責任的擋箭牌,教育局對「校本教材」缺乏監管,例如針對中國的「校本筆記」屢見不鮮,近期更出現各種仇警工作紙,而且滲透不同的年級及科目,可是教育局頂著「校本」二字只是慢慢地調查,發發警告信,未見任何快速積極的行動撥亂反正。

 

  老師立場強烈──我相信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專業可敬的,可是在反中反共的大浪潮下,有老師把個人的政治立場及仇警情緒帶入課室,在網上發放偏激言論,甚至帶領同學違法,在天平邨被捕的老師便是一例。

 

是時候檢討教育

 

  自從我擔任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以來,便經常收到市民電郵,向我投訴各種教育問題,要求改革,可見廣大市民都關心我們的下一代,痛心有那麼多年輕人走上違法的道路。

 

  事實上,教育改革已推行十九年,既然已暴露了那麼多問題,是時候討論改革。

 

  加強國情教育──不讀中國歷史,空談愛國。與其讓同學在網絡接收錯誤訊息,不如讓同學必修中國歷史,至少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建立正確歷史觀。

 

  通識適宜選修──大學沒有哪個學系要求必修中學通識,海外升學的話通識更不計分,加上通識科問題多多,我建議把通識科轉為選修科,讓真正有興趣的同學修讀。通識科教科書必須送審,保證內容質素。

 

  檢討校本管理──我希望教育局不要再拿校本管理作擋箭牌,拿出勇氣檢討校本管理政策,加強對學校、特別是「校本教材」的監管,保障同學的學習品質,撥亂反正。

 

  加強老師培訓──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剛通過一項無約束力議案,要求教育局認真跟進違規老師的個案。長遠而言,教育局必須加強對老師的培訓及監管,我建議老師須宣誓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不能把個人政治立場、極端思想灌輸給同學。

 

  改革教育必定荊棘滿途,但正正因為教育對香港的未來十分重要,因此更值得特區政府拿出勇氣和魄力來推動!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