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葉劉的地球儀
28/07/2021

管治港鐵 政府無力

#立法會 #港鐵 #利潤管制 #陳帆 #運房局 #高地價政策 #柏傲莊事件 #屋宇署

  最近,我連續兩星期在立法會向運房局局長陳帆提出有關港鐵公司的管治問題,包括實施利潤管制與及柏傲莊的監管及責任問題,可惜陳帆局長兩次的回答均十分官腔,令人失望,讓人擔憂特區政府在港鐵的管治上,十分被動,根本無力解決一些結構性問題。

 

要求向港鐵實施利潤管制

 

  我先在7月14日的立法會口頭質詢環節上提出,既然港鐵多年來從物業發展獲得豐厚利潤,特區政府會否實施利潤管制,要求港鐵在達到准許回報率(例如參考兩家電力公司的准許回報率,即固定資產平均淨值的8%)後,便把利潤封頂。特區政府應和港鐵磋商,要求港鐵把部分車站上蓋或鄰近物業發展的房屋單位,交回特區政府作社會房屋。我相信這做法會受市民歡迎。

 

  不出所料,陳帆局長一口回絕,說「政府現階段沒有相關的計劃」,並且強調已諮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洋洋灑灑回覆了一千四百字,一再指出港鐵在「擁有權」及「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下,可以釋放鐵路沿線土地的發展潛力,上蓋物業用地用作發展私營房屋,是「充分利用土地的價值」(即賣樓賺到盡),若引入利潤管制,則會「根本地改變港鐵公司的商業模式」,要「考慮對政府財務收益的影響」云云。

 

  我認為局長強調已諮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才作出回覆,明顯地是因為特區政府「往錢裏看」,事關土地收入對特區政府至為重要,以賣地收益支付基建開支,並且要繼續「以地養鐵」。特區政府作為佔港鐵75%股份的大股東,2019年及2020年所收股息分別高達五十七億元,這錢不能少。

 

(資料圖片)

 

政府一直依賴高地價政策

 

  同樣地,機管局也憑藉擁有大量土地發展、收取高昂舖租及航機升降費用來支付運作、機場開支及未來發展。由此可見,雖然特區政府不承認,但其實自開埠以來,政府都是憑高地價政策去維持豐厚稅收及支付發展開支。這政策有其好處,但是也會衍生一系列民生問題。然而,基於稅收的考慮,特區政府是不敢輕易放棄的。

 

小蠔灣車廠用地建屋超長期支票 

 

  此外,局長指特區政府及港鐵已在佔地約三十公頃的小蠔灣車廠用地預留一萬單位作公營房屋。這張可是超長期支票,估計第一批單位最快要2030年才能兌現,但在這段期間,港鐵將可憑屯馬線、北環線各個大站的上蓋物業,大賺特賺了。

 

目前香港難以仿傚新加坡組屋政策

 

  有意見認為香港應仿傚新加坡的八二房屋比例,即是八成是公營組屋,兩成是私樓,那便可讓更多市民有合理居所。可是香港土地已嚴重不足,二來若私營房屋只佔兩成,不單特區政府的賣地收入會大幅度減少,私營房屋的價格也會再飆升。

 

柏傲莊事件 港鐵卸責

 

  一星期後,我在7月21日的立法會大會上,再次向陳帆局長提問。這次,我問局長有沒有就港鐵大圍站上蓋物業柏傲莊的混凝土不合規的事故展開調查,發展商港鐵有沒有監管建築工程的責任,與及哪些單位及人員需為是次失誤負責。

 

  局長的答案同樣令人氣餒。他回覆指港鐵是柏傲莊項目的擁有人,港鐵通過公開招標,將項目批出予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港鐵則會監測建築工程對鐵路設施結構可能造成的影響。局長弦外之音即是,港鐵對工程本身沒有責任?但是利潤卻賺足?

 

  問題是在柏傲莊的買賣合約上,港鐵是賣方,其實責無旁貸。作為賣方,港鐵真的毫無責任嗎?但我相信在新世界迅速平息買方的不滿後,不會有人控告港鐵,由此可見,港鐵發展上蓋物業這盤生意已封蝕本門,利潤照分,但工程失誤則不用負責。

 

屋宇署只是被通知

 

  局長又說屋宇署設有地盤監察組,會巡查地盤,卻偏偏沒說這個地盤監察組有沒有突擊視察過柏傲莊地盤。而我留意到,屋宇署先後兩次(6月18日及7月6日)接獲新世界通知,才得悉混凝土不合規的事。即是說,屋宇署是被通知的,不是主動查悉事故的,特區政府的監察功能何在?

 

高官乾坐港鐵董事局不作為

 

  這兩次的答問,反映特區政府無力駕馭港鐵,並且放縱其壟斷興建鐵路及透過鐵路站上蓋物業賺錢賺到盡。

 

  作為佔港鐵75%股份的大股東,特區政府理應對港鐵的管治及發展有實質意義的作用。特區政府委任了四位高官坐鎮港鐵董事局,包括運房局局長、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發展局常秘及運輸署署長,此外還有前運輸署署長及前審計署署長等等。可是,再多的高官似乎都沒有牙力,是「坐鎮」還是「純旁聽」,他們心中有數。

 

  據知高官們在港鐵董事局會議上不單甚少發言,而且遇到表決便以有利益衝突為由而放棄投票!這個理由實在荒謬!特區政府是港鐵大股東,其董事局代表就是為了好好管理港鐵、帶領港鐵做出適當的決策,與利益衝突何干?不發言又放棄投票,豈不就是「乾坐」,放棄管理權,白白讓港鐵領導層牽著鼻子走?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在港鐵的管治及監察問題上,無能又無力。不難想像,像以往各種工程超支延誤,沙中線紅磡月台施工的嚴重失誤,或者類似柏傲莊的事故,仍會繼續發生,港鐵有責不用負。特區政府堅持高地價政策,港鐵便可繼續賺取無限利潤,市民則要繼續高價買港鐵樓。

 

  而作為立法會議員,我必會盡己之責,繼續提問,務求特區政府加強對港鐵的監督及對港鐵賺取過度利潤作適當重新分配。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