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葉劉的地球儀
17/05/2022

「復和」不是口號

#立法會 #復和專員 #社會撕裂 #李家超 #復和

  第六屆行政長官經已選出,當選人李家超在政綱提出了四大施政方向,在提升施政效能方面,提出了「我和我們」的團隊精神,也在土地房屋供應方面明確提出要「提速提效提量」,可是在修補社會撕裂、保障人權自由、教育等等其他範疇,則未有詳細論述。

 

  香港近年在危機邊緣走過幾回,2014年的違法佔中、2019年由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演變的黑暴、2016年初的旺角暴亂等等,市民以政治顏色分群,黃藍誓不兩立,年輕人仇恨警察,社會撕裂。雖然後來中央政府以《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資格審查委員會、愛國者治港等等大招,把港獨、反對派的勢力壓了下去,涉嫌犯法的人士陸續被捕被控受審,社會表面上回復秩序和平靜。法律處理了違法行為,我們仍需法律以外的手段處理其他問題。

 

  有立法會議員建議設立「復和專員」,以修補社會撕裂,立法會未有詳細討論。我認為值得探討,不過復和不是口號,要整個社會花很長的時間和誠意,才有機會達成。 

 

(iStock)

 

愈是民主撕裂嚴重

 

  環顧世界,社會撕裂並非香港獨有,愈是民主自由的地方,撕裂便愈嚴重。例如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便把英國撕成留歐派和脫歐派,兩派勢均力敵,困擾英國政局,擾攘至2020年才正式脫歐。

 

  兩黨輪替的美國更甚,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紅藍之爭長年不息,2021年總統選舉及國會山莊暴亂把撕裂推上高峰。最近(5月2日),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Samuel Alito)草擬的意見草案遭洩露,顯示法院有意推翻1973年保障女性墮胎權的標誌性案例〈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使美國再次陷入紛爭,支持及反對墮胎權的人民示威抗議,不同州份亦持不同立場。

 

  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亦十分嚴重,黑人維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BLM)持續。

 

  執筆時新聞正報導有「白人至上主義者」(White Supremacy)闖入水牛城一間超級市場向黑人連環開槍掃射,至少十人死亡,而行兇者只有十八歲。

 

  此外,有很多國家地區因為種族、宗教教派仇恨而長期對峙、內亂,武裝衝突、流血事件無日無之,人民長年累月活在戰火之中;相比這些極端情況,香港已屬萬幸。

 

  愛爾蘭在歷史上長期受到英格蘭侵略,宗教方面,天主教與新教水火不容,戰爭多年,最終北愛爾蘭六郡併入英國,1949年南愛爾蘭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退出英聯邦。北愛爾蘭則持續有暴力衝突。這些年來,當地教會等組織一直有推動復和工作,但是要完全消除對立,殊不容易。

 

南非以「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達成復和

 

  提到復和,一定會提到南非。1995年,曼德拉總統簽署《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解法》,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Desmond Mpilo Tutu)擔任主席。委員會向司法部負責,了解過往長期在種族隔離政策下各種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做法包括邀請曾遭受非人道對待的人士講述經歷,加害者則提交證詞,企圖還原歷史真相,藉以撫平黑人與白人之間的仇恨,促進民族和解。

 

  2019年黑暴發生後,有外國領事提出用南非模式助香港復和,包括安排特赦,當時我已向他們表示特赦不可行。因為這樣刑事法律會失效,亦會誤導年輕人以為犯法不用負責,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更大。

 

「止暴制亂」、分享權力、民間融和

 

  我強調復和不是口號,無法一蹴而就,更非一位「復和專員」可以成事。通常復和行動希望做到「止暴制亂」、分享權力、民間融和這三大方面,但是現實上非常困難。

 

  回說香港,2014年違法佔中及2019年黑暴經已過去,《港區國安法》做到「止暴制亂」,社會回復公安秩序。我認為復和第一步是法庭要作出公平的裁決,不論黑衣人白衣人,違法的就要受法律制裁,法庭要依法作出公正判決,近期已陸續有相關案件出了裁決及判詞,這是好的開始。

 

  不過,香港做不到分享權力,國家憲法及《基本法》均不容許。在完善選舉制度及愛國者治港等框架下,反中亂港、不接受國家主權、不誠心擁護《基本法》、危害國家安全的非愛國者,不會通過資格審查委員會的審查,不能進入建制及管治系統。反對國家憲制體系,甚至企圖推翻現有制度的人,哪怕在西方任何國家,也不能成為分享權力的對象。惟有民主派人士真心擁護「一國兩制」,尊重國家主權,才有機會重新返回議會平台,共同努力推動復和。

 

  至於第三點也是最深層次的民間融和,讓不同政見者(特別是年輕人)放下歧見甚至仇恨,敞開心扉互相接受,和平共處,是長時期的工作,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有議員建議設立「復和專員」,我則認為「復和專員」的人數(可以是群體而非單獨一人)、性質(是官職抑或義務?)、工作內容(展開對話抑或舉辦活動?)等等都需要深入討論。

 

新一屆政府上場是推動復和的適當時機

 

  香港已選出新一任行政長官,新一屆政府上場,是新的開始,可能是推動復和的適當時機,特區政府需從多方面了解與年輕人的代溝是甚麼因素造成,是意識形態、經濟文化分歧,抑或有產與無產之間的矛盾?要找出成因,對症下藥,解決到年輕人最迫切面對的問題,讓他們感受關愛和信任。李家超能否抓緊機會,讓香港復和?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