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葉劉的地球儀
26/01/2023

遭冷待二十年的前南丫石礦場

#立法會 #南丫島 #前南丫石礦場 #土地發展 #基建

  猶記得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時候,由於我所屬的港島西選區幅圓很大(包括離島),但是選舉期有限,當時我未能走訪所有離島,於是,我趁著去年立法會休會期間,安排了一系列離島考察工作,視察了大嶼山、長洲、南丫島等離島,聽取居民意見,了解他們所需,亦發掘了一些尚待處理的發展項目──南丫島索罟灣前南丫石礦場便是其中之一。

 

考察南丫島發掘問題

 

  南丫島是香港第四大島嶼,卻只有約六千七百人居住,因為人口稀少,島上各種基建配置及公共服務非常不足,居民生活十分不便。當時鄉事委員會告訴我,前南丫石礦場那麼一大幅用地,特區政府愛理不理,雖然自2011年起以短期租約的方式租予香港基督教青年會辦青年營,但因為缺乏基建,使用率甚低,情況與荒廢相差無幾,居民自然未能受惠。

 

  這段期間,我多次在面書及公開提出重新發展前南丫石礦場,期望引起特區政府及社會的關注。農曆新年前的立法會大會(1月18日),我也向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提出了口頭質詢。

 

2012年做了兩個階段可行性研究

 

  回顧歷史,前南丫石礦場是個久遠的項目,卻一直備受冷待。1978年,南丫石礦場開始運作,後來停止運作後,特區政府便進行平整土地等工作,並早於2002年已竣工,然後整幅地曬了十年月光,特區政府在2012年終於想起做可行性研究,花了二千萬做了兩個階段的研究後,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亦於2014年討論過,但是項目之後不了了之,整幅土地坐了冷板凳二十年,難怪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戲謔特區政府是「土地大嘥鬼」。

 

(規劃及工程研究報告封面截圖)

 

  前南丫石礦場包括二十公頃已平整土地、五公頃人工湖、九公頃樹林和一公里長的海岸,合共約三十四公頃。特區政府在2012年進行的「南丫島索罟灣前南丫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發展規劃及工程研究──可行性研究」,當時的研究範圍涵蓋石礦場本身、毗鄰兩公頃的水泥儲存倉,以及天然山坡和海岸線,合共約六十公頃。

 

  由於當時大多數意見不認同興建高密度住宅,兩階段的研究及公眾諮詢結果是發展「旅遊與房屋」合併主題,規劃興建千二個私營房屋及七百個資助房屋單位,可供五千人口入住;同時保留人工湖,興建遊艇停泊及碼頭登岸處、水上活動中心、海濱長廊、單車徑、度假酒店及商業中心等。

 

發展商沒興趣投資

 

  看來當時的規劃頗美好,那為甚麼會擱置?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立法會回覆我的口頭質詢時解謎,原來當時特區政府要求發展商負責興建基建及配套,但是發展商考慮到興建基建斥資甚巨,但是房屋單位數量少,不符成本效益,項目無人問津,特區政府如意算盤打不響,就不繼續了,思維模式之僵化,可見一斑。

 

建議興建人才公寓

 

  浪費了那麼多年,現在是時候「提速提效提量」,特區政府也要突破思維,重新規劃前南丫石礦場的未來發展。石礦場一帶環境優美,背山面水,天然資源豐富,又有人工湖,我認為非常適合發展水上活動中心、湖畔休閒設施。此外,雖然當年有環保人士聲稱發展會影響綠海龜的生態,但是這方面的科學數據一直欠奉,可見打造生態旅遊也是可以考慮的。

 

  住屋方面,除了低密度住宅,我認為應順應時勢興建人才公寓,用以吸引境外人才定居。雖然甯漢豪局長指「人才公寓一般與工作地點應較為接近,這方面南丫島前石礦場用地可能比較遜色」,但其實索罟灣與港島的距離相當近,往來中環或香港仔船程只需約三十分鐘,對外交通不成問題。而且南丫島接近南區,數碼港也有很多金融科技及初創企業,很多在數碼港工作的專業人才也喜歡南丫島的優美環境,若在那兒興建人才公寓估計大有吸引力,而且若基建及社區設施齊備,居民生活必有改善。

 

特區政府應承擔發展的主體責任

 

  最後,我認為特區政府應承擔發展的主體責任,主動推進項目及興建基建設施,而不是因為發展商沒興趣便把項目擱置。喜見甯漢豪局長在立法會會議回覆「政府打算再通盤審視該地點的土地規劃、發展模式、基建設施和交通配套的要求,以及整體發展的成本效益等」,並且「爭取今年內開展研究」。希望這次特區政府坐言起行,別又浪費二十年。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