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葉劉的地球儀
08/03/2024

檢討特區政府投資策略

#立法會 #葉劉的地球儀 #政情 #港聞娛樂 #投資 #教育局 #獎學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於2月28日宣讀今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到「預計2023/24年度綜合赤字為1016億元」(第205段),然而,若計及發債725億元,實際綜合赤字應該有1741億元之鉅。


  在這樣嚴峻的財政狀況下,特區政府的投資策略顯得特別重要,高效率高回報的投資策略,可改善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我認為,特區政府是時候積極檢討及改善其一貫投資策略。

 

投資科創企業爭取更高回報

 

  一般而言,資金會流向實體經濟,例如科創企業,走向科技為本的高質量發展,有望爭取更高回報。因此,行政長官李家超於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Investment Corporation Limited, HKIC),便以「進一步用好財政儲備以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為目標(第19段)。今年《財政預算案》亦承諾「今年上半年將落實首批直接投資和共同投資項目,涵蓋生命科技、綠色科技和金融、半導體、芯片、製造業升級轉型等領域」(第35段)。此外,創新工業及科技局局長孫東日前亦表示,特區政府將於本月內與第二批引進的十多間重點企業簽約,這些企業包括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生命健康科技,以及新能源科技等等。我認為方向正確。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承諾將落實首批直接投資和共同投資項目,涵蓋多個科技領域。(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fb圖片)

 

種子基金應爭取較高回報

 

  特區政府近年設立大量不同用途的基金,主要以種子基金的模式運作,即是不動用本金,靠投資回報所得,來支持該基金的特定用途。這個模式無可厚非,但特區政府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下稱「政府獎學基金」)提供的資料,便顯示特區政府就這類種子基金的投資策略有很多問題。

 

「政府獎學基金」要求注資10億

 

  在1月26日的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會議上,教育局要求通過撥款,向「政府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以將「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由每年100個增加50%至150個。以每個獎學金名額每年度補貼16萬元計,把名額增至150個的年度所需款項是2400萬元。

 

  對於設立獎學金資助「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讀書、進修,我及其他立法會議員均非常支持。這些學生若畢業後留港就業,可以補添香港的人才;即使他們畢業後回國,同樣有助促進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友誼及交流,誠是美事。


 

教育局要求立法會通過撥款,向「政府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資料圖片)

 

  問題是,有沒有需要注資10億元那麼多?「政府獎學基金」有甚麼投資策略?投資管理公司根據甚麼目標作出投資?他們表現如何?所收取的管理費是否物有所值?我在上述會議向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提出質詢,但是其官腔回覆令人失望。

 

  2月7日,教育局提交了補充文件(立法會FC30/2024(01)號文件),補充了「政府獎學基金」的背景資料。

 

設於2008年,獲四度注資

 

  特區政府於2008年設立10億元的「政府獎學基金」,最初是向本港的傑出學生提供「卓越表現獎學金」。期後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8年,分別獲得四次注資,獎學金的範疇也擴展至「才藝發展獎學金」、「外展體驗獎」、「展毅表現獎」等等。至於今次的注資主角「一帶一路獎學金」,則是於2016年新增的範疇,屬於「特定地區獎學金」旗下。

 

  「政府獎學基金」以種子基金模式運作,即是在不動用本金的原則下,以投資回報來支付各個獎學金項目。補充文件指截至2024年1月下旬,「政府獎學基金」的本金為30億7000萬元,淨盈餘則有1億1000萬元。教育局認為這款項不足以支付未來的各項獎學金金額,於是要求第五度注資,並且要求10億元。

 

特區政府於2008年設立「政府獎學基金」,之後四度注資。(iStock)

 

聘用五間投資管理公司,問題一籮籮

 

  補充文件指「政府獎學基金」由「投資委員會」就制訂投資策略提供意見,及就聘用基金經理處理「政府獎學基金」事宜提供意見。不知是誰作出決定,特區政府一共聘請了五間投資管理公司負責投資「政府獎學基金」;另有部分款項存於香港金融管理局賺取利息。

 

  那區區30億7000萬元的本金,犯得著聘用五間公司管理嗎?這五間公司分別管理多少本金?五間公司相加的管理費總支出,會不會過高?還有,若這五間公司表現卓越,為「政府獎學基金」取得高回報,那教育局還需要一再要求注資嗎?反過來說,是不是這五間公司表現不濟,才導致回報低?若真如此,這五間公司還值得續聘嗎?

 

竟沒聘用本地投資基金經理

 

  此外,當我查閱這五間投資管理公司的資料時,竟發現當中有四間是美國公司、一間是德國公司,卻沒有一間是香港「本地薑」,這點讓我相當不滿。眾所周知,在地緣政治及美西方資金撤出香港的情況下,本地基金經理經營困難,為甚麼特區政府不聘用本地基金經理?究竟是誰及以甚麼準則決定聘用哪些基金經理?是覺得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還是看不起「本地薑」?

 

特區政府以甚麼準則聘用基金經理,令人疑惑。(Shutterstock)

 

  最後,教育局指「政府獎學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以維持在4厘為目標,獲注資10億元後,預計每年可賺取的投資收入約4000萬元,扣除投資管理公司管理費等支出後,便可用作「一帶一路獎學金」新增名額的所需資金。然而,近年的實際回報率平均只是2厘,期間有年份是虧損的。環顧最新的投資市況,若購買特區政府的綠色債券,已可鎖定三年保底息率4.75厘。如果投資一些在港上市、風險低而回報高的公司,回報更高,這是普通市民也懂的投資常識。那麼,為甚麼還要把那麼細金額的本金,分拆給五間投資公司管理,付上高昂的管理費,換來再注資10億元的要求?還有,那筆本金當中,有多少是存於香港金融管理局賺取利息的?回報如何?

 

  對於上述這些問題,教育局通通未能回答。不過,為免發出立法會議員不支持「一帶一路」的錯誤信息,會議當日我有舉手支持撥款。但是作為立法會議員,我必定會繼續跟進。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