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14/06/2022

斯科特改寫美國慈善界歷史

#斯科特 #慈善 #貝佐斯 #亞馬遜雨林



  美國人麥肯錫.斯科特(MacKenzie Scott) 的前夫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比較出名,他是電子商務王國亞馬遜公司的創辦人,還染指航天、傳媒、娛樂、雲計算等多個領域,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目前位列第二。但是,斯科特在美國慈善界的影響力遠大過前夫,因為她正在改寫歷史。 

 

麥肯錫.斯科特(MacKenzie Scott,圖右) 與前夫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圖左) (AFP)

 
  美國的超級富豪往往喜歡捐錢到自己最關心的某個領域,支持一個甚至幾個大項目,比如醫療衛生、高等教育、文化藝術等等,但斯科特卻開闢了一條新路,透過向小型慈善機構捐款,迅速將款項交到受助機構,及時滿足各種實際需要,達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她對捐款不附帶任何條件,不要求受助機構按照她的某種設想去使用捐款,只求受助機構秉持初心,做好自己的本份,讓更多人受惠。各界對此普遍讚好,也令斯科特在慈善界名聲大噪。
 
慷慨捐贈助弱勢群體
 
  斯科特與貝佐斯都畢業於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曾經是華爾街一家對沖基金的同事,結婚20多年,有4個子女,在2019年協議離婚。兩人好說好散,對於擁有的亞馬遜公司股票,貝佐斯保留75%,斯科特獲得25%(當時的市值為356億美元)。美國有不少超級富豪公開保證,至少將把自己財富的一半捐給慈善組織或非盈利機構,但斯科特比他們走得更遠,打算捐出全副身家。她在2019年5月的一封公開信中說:「我做善事依舊會深思熟慮,這需要時間、努力和細心,但我不會停歇,我會堅持做下去,直到保險箱空了為止」。
 
  根據《紐約時報》等新聞媒體的統計,不到3年時間,斯科特已經捐出120億美元,其規模和速度都是史上罕見的。更為重要的是,她的捐款不是用來蓋大學圖書館,也不是給美術館擴建新展廳,而是用來支持那些為弱勢群體服務的組織、為少數族裔提供幫助的機構以及有助於推動社會進步的團體。這些非盈利機構經常沒能被慈善家的「雷達」發現,在與大型機構競爭捐款時處於劣勢。迄今為止共有1257個機構得到斯科特的捐款,包括美國各地資助窮人的食物銀行和基督教青年會等傳統慈善組織。一些地方性的小機構僅有十幾名員工,但卻得到歷來最大的一筆捐款,紐約支持婦女組織與改善人權的Madre就收到斯科特的1500萬美元捐款,這是該機構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
 
  今年3月,斯科特披露她在此前9個月內向465家非盈利機構捐出了39億美元,其中2.75億美元捐給了美國家計會(Planned Parenthood),4.36億美元捐給了蓋房扶貧的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1.335億美元給了支援教育的Communities in School。斯科特捐款數額巨大,但她不求功名,始終婉拒各種方式的致謝,這在當今社會實屬鳳毛麟角。
 
平等信任開慈善新風
 
  與其他慈善家相比,斯科特的捐款方法也頗具創意。美國超級富豪尤其是科技領域和金融領域的一些成功者,在做善事時多數要成立一個基金會,先為捐款的用途、申請程序、使用方法立下各種規矩。申請捐款的機構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收到捐款後還要定期向基金會做書面匯報,甚至接受基金會派人前往核查捐款的使用情況。雖然設置規矩是必要的,但有時會過分監管會導致捐款方與受益機構之間缺乏信任。任何行業都一樣,業內人士最知道如何達到理想效果,在科技或金融界的成功經驗未必適合於慈善領域。
 
  斯科特沒有成立基金會,而是請專業諮詢公司代為篩選受益機構,這是基於她對專業人士的尊敬,也是對從事慈善事業的人表達充分的信任,同時還避免了運營基金會的行政開支。她相信,讓有直接經歷的人來從事某一領域的工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她特別注意選擇由婦女、少數族裔人士、移民擔任領導人的機構,因為這些過來人有切身體會,知道怎樣把錢用到最該用的地方。於是,被動等候申請變為主動發現需求,社會上缺少代言人的群體得到了幫助。在新冠疫情蔓延的情況下,這些機構得到的往往是保證他們繼續運作的「及時雨」,也是對他們服務社會的一種鼓勵。
 
保持低調存無疆大愛
 
  斯科特本是作家,在支持丈夫創業和養育子女之餘,曾經出版過兩本小說。離婚前她一直非常低調,除了出書時接受過採訪,平常很少在媒體曝光。如今雖因捐款行善而出名,但她依舊保持低調,不讓突然到來的名望改變自己。
 
  去年夏天,貝佐斯和弟弟等四人乘坐自家飛船完成太空之旅,另一位超級富豪、維珍公司老闆布蘭森(Richrd Branson)也飛上太空過了把癮。當時輿論曾對「大富豪遊戲」提出嚴厲批評,因為普通百姓面對的是新冠疫情帶來的失業、減薪、斷供,而富豪們卻在一擲千金盡享太空旅行的樂趣,實在太離地了,這也再次說明在美利堅國土上存在著「兩個美國」。
 
  那段時間,從華爾街走出來的斯科特正在審批捐款項目,默默行善,一種無疆的大愛支持她繼續回饋社會。有趣的是,在斯科特離婚後,她持有的亞馬遜股票已升值超過四分之一,似乎是在證明一個古老的信念:善有善報。

17/04/2024

最有意義的退休生活

#退休 #理財 #我要退休 #慈善 #義工

  上期本欄那篇《幫你父母去圓旅遊夢》引發不少迴響,無論讀者或身邊的朋友都和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原來,我們的上一輩,不少都是想去外地旅行,認識這個世界的,奈何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像我們這一代人一樣,可以「話去就去」。

 

  如果身為子女的我們,能夠在他們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養大我們)之後,多點陪伴他們去旅行,讓他們實踐多年的旅遊夢,確實是他們在退休之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呢!

 

  我們自己又如何?退休時我們還有沒有夢要圓呢?

 

  早前我和朋友談起退休後的生活,大家都各有各的說法,但其中有人提到,最有意義的退休生活,其實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或最擅長的技能,繼續服務社會。

 

  即是說,退休前是利用自己的專業賺錢,退休後就繼續利用自己的專業,但那是無償的服務,回饋社會。

 

即使已經退休,仍可用自己的專業無償幫助有需要的人。(Shutterstock)

 

  鄰欄作者Luke Sir曾智華就是最好的例子。退休前,他是香港電台的節目主持人和管理層,最擅長的工作當然是「噴口水」(絕無貶意)和宣傳推廣。

 

  退休後的他,選了另一條跑道,繼續為自己、為朋友及為社會做事。10年前的這個時候,他成立了「慈善同學會」,為同學們(大部分是當年的聽眾們)安排很多開心快活的活動、找尋美食和景點,以及做善事、幫助弱勢的慈善團體等等。

 

  當然,他繼續在報刊或網站發表文章和接受訪問,主要內容都是圍繞退休的心得。正如他所說:精彩人生總在下半場!

 

  我的另一位朋友毛錫強(人稱Mo Sir,他也是慈善同學之一),退休前是律政署的法律草擬專員,即是說,他的專業就是法律。前年退休後(現在仍以合約形式服務律政署),他想到繼續利用自己的專業服務社會,為大眾謀福利。

 

  他認識到,如果要自己的下半場過得開心和安心,有兩件事一定要做,那就是寫遺囑和安排持久授權書。於是,他就搭通天地線,以最低廉的價錢,為廣大市民撰寫遺囑。其實,這些收費都是捐去苗圃行動做善事的。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有知名度的人或專業人士,就算達到了財務自由,也未必可以擔起這些崗位,但我們每個人總有一些專長,例如電器維修、理髮或下廚,我間接認識的朋友中,不少都在自己退休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去做義工,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和長者,這實在是最有意義的退休生活呢!

 

  作者電郵:lkslo@yahoo.com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