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13/09/2022

從「911事件」思考反恐的複雜性

#恐怖襲擊 #911事件 #恐怖主義 #以色列 #巴勒斯坦 #阿克利赫



  親身經歷過的歷史性事件會給人留下長久的印象,剛剛過去的星期天(11日)是「911恐怖襲擊事件」21周年,紐約市官方在曼哈頓世貿中心遺址舉辦了紀念活動。在電視上看到相關新聞,讓我回想起當年那段難忘的經歷。
 

(iStock)

 
恐怖襲擊害無辜,心理傷口難撫平
 
  2001年我在紐約做記者,住曼哈頓北部的上東城88街,離曼哈頓南端的金融區較遠。9月11日早上,從收音機裏聽到有飛機撞上金融區的世貿中心一號樓,我當時的反應是,這可能是一起意外。很快,另一架飛機撞上了世貿中心二號樓。我馬上意識到,這不是意外,因為沒可能這麼巧,兩架飛機連著撞向兩座紐約最高建築物。這肯定是有預謀的破壞行動。
 
  當時是香港時間晚上九點多,正是報社編輯部最忙的時候,我相信國際部的同事從外電報導中已經知道此事,但我父母未必知道。於是我馬上打電話向家人報平安,告訴他們紐約發生的事,我和家人目前安好,請父母放心。幸虧我打了這個電話,否則我父母和親友可能會急壞了,因為很快電話就打不通了(後來得知這是官方採取的安全措施)。同時,美國還關閉了領空,防止再有恐怖分子劫持民航飛機作案,而境外所有正在前往美國的航班都要返回出發地;如果機上燃料不夠,可降落在加拿大或墨西哥的機場。
 
  被撞之後,110層高的世貿中心雙塔烈火熊熊。在樓內工作的一部分人走樓梯往外逃,倖免於難,但位處高層的許多人卻被火焰截斷了逃生之路。兩座大廈相繼倒塌,共2606人喪生,包括400多名救援人員(消防員、警察、急救車救生員)。無辜的生命就這樣斷送在恐怖分子手裏,而留在家人、朋友、同事心中的則是永久的痛。美國官方每年9月11日這一天都會舉行追思儀式,包括在世貿中心遺址、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樓以及另一架被劫持客機的墜毀地點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時至今日,各種努力仍未能撫平人們心中的創傷。
 
  恐怖襲擊發生之後,官方呼籲所有的人都應盡量遠離金融區,但作為記者我必須趕到新聞一線。當時地鐵只通到曼哈頓中城42街,而警方又禁止車輛向南開往下城,我只好從42街往南步行,越走煙塵越大。那幾個星期我每天發稿,一直到10月7日美軍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正式開始。這真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恐怖行為」存歧義,道德判斷政治化
 
  對於「911恐怖襲擊事件」的性質,國際上幾乎沒有歧義,因為它是以暴力手段傷害無辜平民,從而宣洩仇恨並試圖實現其政治目標,這是國際公認的恐怖行為。幾年前,中東所謂的「伊斯蘭國」極端分子,綁架並殺害多名外國媒體的記者,以達到其政治訴求,這也是典型的恐怖行為。實際上,很多國家的法律都把為宣揚政治訴求而製造恐慌、透過對平民實施暴力甚至殺害平民以實現某種政治目標的行為定義為恐怖行為。
 
  但對於其他一些政治目標相對不太清晰的暴力事件,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有時甚至會極端兩極化。前幾年,巴勒斯坦年輕人用刀襲擊以色列猶太人,以色列稱之為「恐怖行為」,並予以嚴厲打擊,以軍士兵後來擊斃多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但很多巴勒斯坦人在社交媒體上讚揚這些人是敢於反抗以色列暴力統治的烈士,這種讚美令一些巴勒斯坦青少年深受影響,他們繼續持刀對猶太人發動襲擊,最終被開槍打死的巴勒斯坦人遠多過被刺死的猶太人。這是用鮮血書寫的悲劇。
 
  今年5月11日,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女記者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 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傑寧採訪時被以色列國防軍開槍打死,世界各國普遍譴責針對記者的暴力行為,很多人認為這是一起恐怖謀殺,目的是「殺一儆百」,恐嚇其他記者,阻止傳媒報導以色列軍人在當地的暴行。但以色列方面最初拒不承認以軍士兵槍殺了阿克利赫,並且一直無視聯合國有關開展刑事調查的要求。直到9月5日才承認,一名以軍士兵「極有可能」誤射了阿克利赫,但以方不會對任何人展開刑事調查。一起轟動世界的暴力事件就這樣不了了之?
 
  有的國家動輒將外國列入「支持恐怖主義」的黑名單,號召全世界對其實施制裁,但甚麼是恐怖主義?雖然教科書和法律都對恐怖主義和恐怖行為有明確的闡述,但人們在判斷此類事件時往往不自覺地加入自己的「道德標準」,從自己的立場或信仰出發,對各類事件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使得「剷除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非常困難,因為連最基本的問題都缺乏答案:究竟應該由誰來認定何為「恐怖主義行為」?
 

29/12/2023

AI未來|歐盟AI法案通過!ChatGPT、人臉辨識全受監管!《人工智能法》是AI發展跳板還是障礙?

#Smart Living #人臉辨識 #人工智能法 #AI Act #OpenAI #數碼轉型 #智慧生活 #歐盟 #ChatGPT #電腦 #GPT-4 #人工智能 #恐怖襲擊 #通訊產業

  2023年結束前,一項關乎AI技術未來發展的重要法案 ──《人工智能法》(AI Act),經過接近40小時的馬拉松式討論後,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終於就法案達成協議。這是全球首個全面針對AI制定的綜合法律框架,將用於規管歐盟境內AI供應商,以及任何使用AI的公司或組織,更有望成為世界各國立法的參考標準。

 

旨在減少AI對基本人權侵害

 

  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總部內,歐盟立法官員在12月7日經歷接近24小時的激辯後,翌日再磋談了15小時,最終在12月9日宣布就《AI Act》達成臨時協議;12月14日更確認通過新法案細節,按照風險評級來規範AI與數碼產品對人權的可能侵害。

 

  《人工智能法》的要旨是,減少AI對基本人權的侵害,包括:嚴禁利用AI進行情緒識別,監控工作或教育場所;嚴禁從互聯網或閉路電視錄像中擷取人類臉部影像,並建立識別數據庫;嚴禁運用AI監控人類的行為和特徵,進而建立社會評分機制;嚴禁利用AI操縱人類行為,以違反其自由意志;嚴禁使用AI蒐集人類的生物特徵,並針對其政治、宗教、種族、性取向等進行分類。

 

  倘若警方執法時需利用AI進行生物或情緒辨識,必須先獲法院批准,並只能應用在恐怖襲擊、人口販賣等16類重大罪行。至於軍事和國防用途的AI系統,則不在該法案的管轄之列。

 

自ChatGPT在2022年底面世、引起全球廣泛關注後,歐盟遂決定必須在2023年內完成《人工智能法》的立法程序。(圖片來源:Freepik圖庫)

 

制定明確而具法律效力的細則

 

  《AI Act》的另一重點是,制定了明確的AI法律制度和規範細則。譬如當用戶使用如ChatGPT般的聊天機械人時,科技公司必須讓對方意識到是跟AI而非真人互動,並需為深偽技術(Deepfake)和生成式AI所產製的內容進行標記,以資識別。

 

  該法案又要求好像GPT-4般的通用AI模型,在投放到市場前,AI供應商必須遵守透明度義務,包括起草技術文件、遵守歐盟版權法,並披露有關模型訓練內容的詳細摘要。如屬帶有系統性風險的高影響力AI模型,推出前必須先對模型作出評估,包括估量系統性風險的規模和緩解方案,並執行對抗性測試;一旦發生嚴重事故,必須向歐盟執委會報告。

 

歐盟執委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人工智能法》是全球首創,為開發值得信賴的AI提供了獨特的法律框架。(圖片來源:X.com@vonderleyen)

 

基於風險評級對AI實施監管

 

  再者,《人工智能法》將基於風險評級的高低來實施監管:風險愈高的AI,規管就愈嚴。舉凡涉及水電煤等基建設施、醫療設備、決定教育或聘僱機會、執法與邊境管制的人工智能系統,均屬高風險AI。新法案要求這類AI廠商必須遵守嚴格要求,包括提供風險緩解系統、具有高質數據設定、設有人工監督、附有詳細的文件記錄和使用者資訊、以及擁有高水準而穩定的網絡安全機制。

 

  至於內容推薦系統、垃圾郵件過濾器等,則被視為最小風險AI,相關技術供應商將不在法例監管範圍,但有關廠商可在自願基礎上遵守這類AI的額外行為準則。

 

  歐盟將會成立一個新的監管機構 ── 歐洲AI辦公室(European AI Office),負責AI的合規審查和執法。一旦發現有AI公司做出違規行為,最高可被判罰款3,500萬歐元(約3.02億港元)或相當於該公司全球營業額的7%,以較高者為準;具體罰款金額取決於違規情況和違法公司規模。

 

商界:新法窒礙歐洲AI競爭力

 

  歐盟內部市場委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表示,《AI Act》不止是一本規則手冊,更是歐盟初創企業在全球AI競賽中的跳板。但歐洲商界對此卻不敢苟同,逾150個歐洲風投基金與企業的負責人向歐盟發出聯署公開信,指出研發和使用AI的公司在新法案下面對不成比例的合規成本與責任風險,這可能會迫使AI初創把研發基地轉移到歐盟境外,投資者亦會將投入歐洲AI開發項目的資金撤回,窒礙歐洲的AI競爭力。

 

來自歐盟執委會、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的立法者經歷近40小時的激烈辯論後,最終三方就《人工智能法》達成協議。(圖片來源:X.com@vonderleyen)

 

  由Apple、Google、Meta等組成的電腦與通訊產業協會(CCIA)認為,歐盟為求盡快立法,倉促通過《AI Act》,當中可能有很多法規細節仍未考慮清楚,以致犧牲了AI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美國智庫數據創新中心(CDI)更指出,該法案可能是全球最嚴苛的AI法例,預計未來5年可能會為歐洲帶來310億歐元(約2,670億港元)的經濟損失,更會令歐洲的AI投資減少近20%。

 

  面對各方反對聲音,歐盟依然頂著壓力,繼續推動《AI Act》上路,排定2024年將再敲定各規則細節;跟著,只要取得歐盟各成員國的議員和代表批准,便可正式頒布法令,並於兩年後全面生效;換言之,各家AI公司有兩年緩衝期來修改產品,以符合新法例。一直不願披露ChatGPT訓練資料詳情的OpenAI,如不在法案生效前改弦易轍,就可能要被迫撤出歐洲市場了。

 

延伸閱讀:

 

全球首部AI法例出爐!歐洲議會通過人工智能法案,為何Google、OpenAI高喊難以承受?

AI發展太快惹恐慌!歐盟、加拿大搶先全球立法規管!OpenAI建議華府成立專責監管機構

AI可能導致人類滅亡?白宮下令AI接受評估,歐盟擬立法監管AI,教AI做人或是最佳解決方法!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