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21/02/2023

民用飛機「三足鼎立」仍屬願景

#民用飛機 #波音 #中國商飛 #三菱重工 #C919

  2023年才過去一個多月,國際民用航空製造業已有多個重要消息傳出,對業界生態的未來發展可能具有指標性意義。一個是美國媒體報道的波音公司計劃增加四條737MAX生產線,在明年下半年投產,以滿足訂單大幅增加帶來的需求。另一個是日本媒體報道,三菱重工決定停止民用客機研發項目,這意味著日本官民聯手製造民用客機的計劃暫時終止。還有一個是中國商飛製造的首架C919客機2月1日在試飛時出現引擎(內地稱發動機)故障,暫時停止「100小時驗證飛行」。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波音和空巴(內地稱空客)逐漸瓜分了國際民用航空市場。中國商飛和三菱重工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出現的「挑戰者」,目標是爭取實現「三足鼎立」,而他們遇到的挫折則說明,在這個領域要打破壟斷、彎道超車非常困難。  

 

(資料圖片)

 

波音接單接到手軟

 

  前幾年因為737MAX的多起墜機事件和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導致國際航空業萎縮,原本最暢銷的737系列客機備受打擊。隨著疫情消退,航空業整體環境已經改變,復甦勢頭明顯。據CNBC報道,波音下屬的波音商用飛機總裁迪歐(Stan Deal)向公司員工通報,將在華盛頓州靠近西雅圖的Everett主組裝廠增加737生產線,那裏一直在生產767、777和787三個系列的客機,去年年底之前還生產747珍寶機。多年來一直生產737系列的工廠在離西雅圖更遠一點的Renton,但該廠的能力已經跟不上需求。波音手上這種單通道客機的訂單已達3600架,僅去年一年就接到700架737MAX的訂單,顯示出人們對737MAX的恐懼已開始淡去,737系列再次成為航空公司的「寵兒」,令波音公司接單接到手軟。

 

  面對這樣的大好形勢,波音公司管理層並未表現出高度樂觀,因為其生產能力受供應鏈的制約,並非自己擴大產能就可以增加產量,這是全球化帶來的後果,各國都難以擁有完全的供應鏈。目前波音每月可生產大約30架737客機,計劃增加至每月50架,預計在2025至2026年達到這一目標,為此已正式宣布將在今年新招1萬名員工。迪歐在通告中還提到,除了公司內部做好擴大產量的各項準備,還要與各種零部件供應商、客戶、工會以及現有員工做好溝通。這真是牽一髮動全身。

 

日本放棄自主研發

 

  在波音為如何完成訂單而頭痛之時,日本傳出消息稱,三菱重工正式放棄三菱支線飛機(MRJ)項目。這是有90個座位的客機,2008年三菱重工決定將其商業化,日本政府當時為此項目提供了500億日元的資金,而截至目前總共投入的資金高達1萬億日元(約合75.8億美元)。

 

  MRJ是重振日本飛機製造業的一個指標性項目,因為日本的客機製造業已經60多年沒有新產品問世。製造飛機需要的零部件遠多過生產汽車,因此會吸引大量日本中小企業為MRJ提供零部件,從而推動中小企業的產品更新和升級換代。上世紀50年代也是由三菱重工牽頭,有富士重工和川崎重工等大企業參與,研製出60座的YS-11螺旋槳客機,1962年首飛成功,兩年後獲得日本運輸省批准,正式投入運行。1965年還得到美國航空管理局(FAA)的批准,獲得外銷資質,曾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這款飛機已經從航空公司退役,只有日本軍方還保留幾架,用於訓練或運輸。

 

  2008年MRJ項目正式啟動之後,三菱重工宣布2013年交付首架飛機,但經過六次推遲仍未能交貨。三菱重工總裁泉澤清次不久前表示,研製客機需要的投資太大,而且航空市場的前景很不穩定,所以只能停止這個嚴重虧損的項目。該公司的航空產品部門未來將與英國和意大利企業合作,開發新型戰鬥機。看來在二戰之前為日軍研發生產「零式戰鬥機」的三菱重工又走回老路了。

 

中國製造仍為「願景」

 

  與日本的私企為主不同,中國研發民用大飛機由國營企業牽頭,我在本欄曾較為詳細地介紹過中國商飛C919系列幹線客機的情況。最近的挫折是首架C919飛機在試飛時左引擎的反動力裝置突發故障,令飛機無法正常降落在安徽合肥機場,於是決定取消該機原定的試飛計劃,轉而降落在上海虹橋機場。

 

  引擎是飛機的核心部分,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和生產能力還較為落後,C919使用的是歐美合資公司的產品。找到故障的原因並徹底解決問題,恐怕需要一段時間,內地媒體對此事已不做跟踪報道,因此目前難以預料何時才能恢復試飛。實際上,C919有很多關鍵部件要靠進口,在地緣政治形勢日益緊張的今天,中國能否繼續獲得這些歐美製造的零部件已經存在不確定性。烏克蘭戰爭的下一步發展、中美關係出現的新變化以及其他國際突發事件,都可能威脅到C919的命運。

 

  儘管中國政府已經做了大量投入,但在民用航空領域中國仍落後於歐美國家,要創造美國、歐洲、中國「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來看仍是願景。如果有較好的國際環境,大飛機的中國製造可能在十年內變為實現,否則就要靠下一代人去努力了。

06/06/2024

【FOCUS】嫦娥、波音、星艦,登月競賽迎小高潮

#嫦娥六號 #登月競賽 #波音 #SpaceX #登月

  當載著月球背面樣品的「嫦娥六號」上升器,正在環月軌道等待伺機與返回艙對接,波音旗下Starliner(星際航線)太空船周三(5日)終於載著兩名太空人順利升空,而億萬富翁馬斯克旗下SpaceX的Starship(星艦)超重型火箭,亦進入周四(6日)第四次試飛的倒計時--中美登月競賽迎來小高潮。

 

月球背面採樣,探路科研站建設

 

  中國計劃2035年前在月球南極建成「基本型」科研站的雄心再獲重要進展--周日(2日)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著陸的「嫦娥六號」,在完成月球「挖土」採樣後,上升器攜帶樣品起飛並成功進入預定環月軌道。下一步,上升器將尋找時機跟同在軌道運行的「軌(軌道器)返(返回器)組合體」對接,預計返回器成功從上升器抓取月球樣本後,將於本月25日降落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嫦娥六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並完成「挖土」採樣。


  此舉是繼「嫦娥四號」2019年1月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2020年12月成功從月球正面的風暴洋採集岩石樣本返回地球後,又一領先突破,其意義在於,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古老的撞擊盆地(約40億年前),跟較平坦的月球正面大不相同,今次採集樣本勢為人類就月球的形成演化提供前所未有的視角。

 

  更重要的是,樣本將有助更好了解月球南極的環境,包括是否蘊藏水冰,為擬在此地建設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勘察探路。

 

載人飛船終升空,波音稍挽顏面

 

  在美國,儘管NASA(太空總署)1月宣布,將原定今年底的「阿爾忒彌斯2號」任務(繞月飛行),以及原定明年底的「阿爾忒彌斯3號」任務(登陸月球),分別押後至2025年9月和2026年9月,但跟為探月鋪路的太空船、超重型火箭等的研發、試飛卻依舊緊鑼密鼓。

 

曾兩次升空失敗的波音Starliner終於將兩名太空人送入預定軌道。


  就在昨日,曾兩次升空失敗的Starliner終於將兩名太空人送入預定軌道,其後將前往國際空間站,標誌著波音成為繼SpaceX Dragon(龍飛船)之後,成為第二間為NASA執行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的民間公司。今次成功令深陷安全問題困擾的波音挽回些顏面,公司股價年初至今暴挫27%,市值縮水至1165億美元,幾乎只是SpaceX最新2000億美元估值的一半。

 

星艦第四次試飛,中美各拉盟友

 

  相比穿梭於地球和外太空之間的星際航線、龍飛船、獵戶座太空船(Orion Spacecraft,NASA旗下),馬斯克的野心無疑更大,為登錄月球和火星設計的星艦超重型火箭,第四次飛行測試正進入倒計時。Space X 2021年獲NASA選定為建造載人月球著陸器的唯一合作方,「阿爾忒彌斯3號」中,星艦登陸器將執行將太空人從獵戶座太空船送上月球的任務。

 

Space X星艦登陸器將執行將太空人從獵戶座太空船送上月球的任務。


  此意味星艦不僅要成功發射,還需安全著陸,而在早前三次試飛中,要麼是超級重型推進器在飛行中爆炸,要麼在成功進入軌道後重返大氣層時失聯,倘若即將進行的第四次試飛成功,將標誌美國登月計劃獲得里程碑式進展。

 

  除了技術上的各自乘風波浪,中美在尋找太空夥伴上亦明爭暗鬥。早在2020年,美國牽頭發起 「阿耳忒彌斯協議(Artemis Accords)」,聲稱合作方進行「和平、透明和負責任的太空探索」及「公開發布科學數據」,上周迎來第42個簽署國。另邊廂,中國2021年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劃,得到十多個國家/組織/機構響應,顯示大國博弈從地球全面延伸至太空,最終王者誰屬?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