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19/09/2023

中美關係進入「小修小補」階段

#台海局勢 #王毅 #中美關係 #大國博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上周末在馬耳他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舉行多輪會晤,時間超過12小時,顯示雙方就許多具體議題交換了看法。從會後各自的表態來分析,雙方有意消除阻礙兩國關係發展的部分障礙,從而令中美關係進入「小修小補」階段,但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並未取得新共識,尤其是在最核心的台灣問題上。美方會繼續幹預,中方也會做出更有力的回應。

會談12小時 雙方態度積極

  在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之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與中國中央外辦主任之間保持著定期會晤,上一任中央外辦主任楊潔篪曾三次與沙利文會晤,王毅接任之後也於今年五月在維也納會晤過沙利文。這次選在人口只有50多萬的地中海島國馬耳他舉行會晤,顯示雙方有意避開媒體的關注,從面對鏡頭高調闡述本國立場的「輿論戰模式」,轉入閉門商討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傳統外交模式」,這應該算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王毅上周末在馬耳他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舉行多輪會晤,時間超過12小時。(新華社)



  中國外交部稱「雙方圍繞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建設性的戰略溝通」,同意「舉行中美亞太事務磋商、海洋事務磋商、外交政策磋商」,「探討了進一步支持和便利兩國人員往來措施等」,「雙方還討論了亞太地區局勢、烏克蘭、朝鮮半島等國際和地區問題」。白宮的新聞稿同樣表示「雙方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和建設性的溝通」,也提到烏克蘭局勢等國際問題。但在台灣問題上,雙方的表述有明顯差異,而解放軍戰機近日頻繁出現在台海上空似乎是對美方態度的直接回應。 

中方強調「紅線」 美方回應消極

  外交部的新聞稿說,王毅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美方必須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落實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與會的中方外交官事後也向媒體透露,雙方花時間最長的是台灣問題,王毅指出,台灣問題最本質和最根本的現狀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當前台海局勢緊張的根子在於台灣民進黨「台獨」活動愈演愈烈,一些域外勢力的支持更加明目張膽。台灣問題和平解決的正確方向是堅決反對「台獨」,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從這段表述可以推斷,王毅用較長時間向沙利文具體說明瞭「一些域外勢力」明目張膽支持台獨的舉動,指出某些國家的高級官員或政客炒作台灣問題「國際化」,試圖將台灣帶入主權國家才可以加入的聯合國下屬機構或國際組織,而這是在支持和配合民進黨的「台獨」主張。本著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國政府願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絕不允許「台獨」分子分裂國家。然而白宮的新聞稿卻片面強調「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對民進黨在島內的「台獨」言行以及在國際上混淆視聽的作法故意視而不見,並且對王毅的警告未作正面回應。

 

白宮刻意對民進黨在島內的「台獨」言行視而不見,圖為台軍機械化步兵旅進行演練。



  美方的做法只會加劇台海局勢的進一步緊張,促使解放軍做出必要的回應。據媒體報道,台灣防衛部門披露,從17日至18日早上6點,解放軍各種機型的軍機共有103架次出現在台海上空,創下單日出動戰機最多的紀錄,其中數十次越過所謂的「台海中線」,導致台灣的空軍和導彈基地「警鈴沒停過」。這是在王毅與沙利文會晤之後出現的,解放軍選擇這個時間點採取行動絕非偶然。當法新社記者18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提問時,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的簡潔回答更能說明中國官方的態度: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

官員角色不同  高層或有「內捲」

  雖然美國政府多位內閣部長今年夏天相繼訪華,但成果有限,只顯示雙邊溝通管道暢通。王毅與沙利文的會晤剛剛結束,昨天(18日)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會議的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又會晤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這個安排比較耐人尋味。既然沙利文已經與王毅進行了長達12個小時的溝通,布林肯為甚麼還要到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與並不主管外交事務的韓正會晤?而且美國國務院的新聞稿詳細列舉了布林肯對中美關係以及國際事務的主張,包括利用外交推進美國的利益與價值觀、烏克蘭戰爭、北韓的挑釁等等,同時強調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可以說是面面俱到。此舉似乎是想告訴外界,布林肯在美國對華關係上仍然掌握「話事權」。

  從這一不尋常的安排來看,有可能美國政府內部存在「角色分工」,即布林肯負責宣傳美國價值觀,出面批評中國的外交政策(曾故意借「氣球事件」推遲訪華)。沙利文乃解決具體問題的「操盤手」,他與中方高層的接觸意在取得某些具體成果。但同時也有另一種可能,即在制定對華政策和執行相關政策上,國務院與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存在「爭地盤」的情況,而這在歷史上有很多先例。


  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的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曾主導美國的外交政策,這位「內戰專家」後來身兼國務卿與國家安全顧問兩個職位。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也很強勢,將國務卿萬斯排擠出決策圈,氣得萬斯主動辭職。但在過去30年,克林頓、小布殊(內地譯作布什)、奧巴馬、特朗普四位總統的歷任國家安全顧問都相對低調,風頭勁的往往都是國務卿,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鮑威爾和希拉里.克林頓。如今可能出現了變化,外交團隊「掌門人」應該是常在拜登總統身邊的沙利文,不是管理國務院龐大官僚體系的布林肯,甚至不怕排除國務院與國家安全委員會存在某種涉及爭奪「地盤」的「內捲」,畢竟爭權奪利在哪裏都存在。

01/02/2023

西方視界中的「異域」與「花園」

#中美關係 #烏克蘭 #台海局勢 #對台政策 #主權管轄 #美國 #中國 #俄烏局勢 #歐洲 #拜登政府 #通俄門 #特朗普 #伊朗 #北韓 #大國博弈

  去年烏克蘭陷入戰火之初,本欄曾發表一系列對台海局勢影響的文章,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四點:

 

佩洛西訪台加速台海中線消失(資料圖片)

 


  一、針對拜登政府的對台總體政策,可能包括1、透過國會逐步消除美國「武力護台」的法理障礙;2、推動台島構建民兵體制,準備實施城巷焦土戰;3、建構美台雙邊經貿管控機制,完成對晶片等關鍵技術產業的拆解與轉移。


  二、針對美國「朝野政要連環訪台」,指出在民主、共和兩黨鬧得水火不相容的背景下,美國國內黨爭輸出國外,可能會給台島帶來更多的焦慮與不確定。


  三、針對北京的對台政策,指出兩岸在台海中線的默契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台海將進入常態化「主權管轄」。

 
  四、針對俄烏戰事,北京仍會「莫聽穿林打葉聲」,凸顯其不參與歐洲安全事務的立場。但若中國周邊出現異動,則仍不排除與俄羅斯採取「戰略」層級的合作。


特朗普主張美國儘快調停俄烏衝突,全力對抗中國(美聯社)


西方的異域與花園


  如今烏克蘭戰火已持續快一年,城巷焦土戰、拆遷台積電等本來難以想像的事件,已迅速變成事實;美國前民主黨眾院議長佩洛西於去年8月訪台,加速了台海中線的消失。而中期選舉之後共和黨控制眾院,該黨籍的新議長麥卡鍚似乎也要訪台了。


  台海局勢下一步會如何變化?答案仍舊建基於我們對俄烏戰爭走向的理解。從歷史的慣性思維角度來看,自從有「世界大戰」或「冷戰」這些概念以來,歐洲一直是列強爭霸的核心,亞洲只是側翼。以冷戰為例,無論是韓戰還是越戰,對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而言,主要目的之一就在於轉移雙方在歐洲軍事對峙的壓力。


  因此只要冷戰思維在西方抬頭,極可能演變出的結局,就是亞洲再度被視為一個可以被打爤的「異域」,來換取歐洲「花園」的安全--對此亞洲各地政府和人民必須高度警惕,切不可心存僥倖。 

 

美韓同意擴大聯合軍演規模(美聯社)

 


影響拜登的兩個事件

 

  在此大框架下,當然也存在政治決策層的人為因素影響。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拜登政府在俄烏衝突升級過程中的角色。就拜登當選總統前後經歷來看,至少有兩件事可能影響到了他對俄烏戰爭的最初反應:

 
  一是在競選過程中,拜登對特朗普的最具殺傷力攻擊,就是「通俄門」指控。特朗普被形容為與普京存在「曖昧關係」,導致克宮左右美國內政,從而激起了選民的不滿;二是拜登當選後,在阿富汗撤軍行動上過於倉促,不僅造成美軍嚴重傷亡,且塔利班迅速推翻親美政府。拜登亦因此被視為一名軍事無能者而威望掃地,更引發軍方強烈不滿。

 
  這兩宗事件的混合作用,顯然促使拜登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初,就採取了高調的抗俄政策。然而,除了歐美媒體在文宣領域的勝利之外,戰事卻正變得曠日持久,美國不斷投入數以百億計美元及軍援,戰爭成本不斷攀升,削弱俄羅斯的邊際效應卻相應減少。

 

俄軍大舉進攻烏克蘭之際,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卻訪問日本共謀抗中(美聯社)

 


特朗普:只需24小時達成俄烏停火


  為此,美國五角大樓智庫蘭德公司日前就發表了一篇名為《避免持久戰》的報告,直指俄烏持久戰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分散了華府對中國的注意力,並促成中俄背靠背。從烏克蘭防空導彈擊中波蘭,以及在援助坦克、F16戰機等事項上的種種保守態度來看,拜登的抗俄決心其實令人存疑。而他的政敵——共和黨人就更不消說了。

 

  上周末,特朗普在新罕布什爾和南卡羅萊納兩個州,正式揭開他的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競選活動。他的演講要點,無非就是調停俄烏戰爭,矛頭轉向中國。他指責拜登軟弱無能,導致世界處於第三次大戰邊緣。若他是總統,可以「在24小時內達成俄烏和平協議」。


  特朗普的言論反映了共和黨人的一慣看法,他們早就對拜登政府過多捲入歐洲的抗俄行動表達了不滿。對他們來說,美國必須立即從歐洲抽身,因為中國才是主要的對手。對未來台海局勢的判斷,理應建基於上述背景,意即在俄烏戰爭正演變成長期消耗戰的情況下,美國及其盟友也許急需要找到抽身而出的下台階。 


金氏兄妹真的有核彈

 
  這就使得在烏克蘭戰場上出錢的G7也好,出力的北約也好,必須勾勒出一個比烏克蘭「危險性更高」的全球安全憂患地圖。倒也是,就在這段時間,以巴衝突升級了;伊朗軍火庫被炸了;美國防長奧斯汀乘坐指揮核戰的「末日飛機」到了南韓;無獨有偶,連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顧不上迎戰說好的俄軍春季大攻勢,居然忙裏偷閒訪問日韓,共謀起抗中之舉來了。

 

北韓領導金正恩帶女兒視察導彈發射場(資料圖片)

 
  論國際社會安全威脅,中東地區早已戰禍連年,歐美換來的是勞命傷財的反恐戰爭,以此為下台階吸引力蒼白;朝鮮半島有北韓核威脅,當量夠大吸睛效果一流。但問題也正在於,金氏兄妹真的有核彈……所以剩下來的選項,就只有台海了。

 
  北京外交傳統向來求穩,對潛在衝突區域追求「可管可控」。所以呢,若有「熊孩子」來碰瓷,只要掌握紅線,適度過界,一切仍在掌控中。一句話,怎麼玩也玩不壞。所以當國務卿布林肯一再表示要到北京來,而北京居然又是那麼一再的保持沉默,是不是一個想拿捏這回紅線可以怎生玩法?而另一個卻回說:「你自己猜。」

 
  最後,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記者追問下簡單回了一句:「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美方任何時候都不要試圖突破這條紅線。」輕鬆點,毛寧的意思其實是:「熊孩子,你就呆在自家花園裏縱情玩吧,不要山長水遠跑到我這兒打鬧。」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