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03/10/2023

範斯坦去世,引發加州民主黨「搶位戰」

#美國 #政治 #加州 #三藩市 #參議院 #範斯坦 #民主黨 #美國國會

  擔任美國聯邦參議員超過30年的加州民主黨「女掌門人」範斯坦(Dianne Feinstein)今年年初宣布,2024年不再競逐連任,三位加州聯邦眾議員隨即開始競選活動,角逐範斯坦的參議院席位。90歲的範斯坦近期健康狀況惡化,上周在華盛頓家中去世。加州州長紐瑟姆(Gavin Newsom)依法提名44歲的非洲裔前工會活動家巴特勒(Laphonza Butler)出任臨時參議員,兌現了他有關提名黑人女性接替範斯坦的承諾,但此舉在加州民主黨內部引起爭議。

  對紐瑟姆不滿的人大多支持黑人女性聯邦眾議員芭芭拉.李(Barbara Lee)出任臨時參議員,因為她從政經驗比巴特勒豐富,而且是上述三位已經展開參議員競選活動的參選人之一。紐瑟姆對媒體表示,他不想因為這項提名而對明年的參議員黨內初選造成干擾,即不想明確支持三人中的某一位。但他提名巴特勒卻有可能將原來的三人之爭變成四人角逐,因為巴特勒在就任參議員之後,明年也可以參選,以爭取得到完整的六年任期。加州的「搶位戰」近日迅速升溫,但未來的發展則難以預料。

新老交替,「進步派」改變生態

  美國國會議員年齡偏大,60歲以上的議員在眾議院佔一半以上,在參議院佔了三分之二;100名參議員中有30多人年齡超過70歲,像範斯坦這樣在任內去世的情況屢見不鮮。在民主黨內,一批被稱為「進步派」(Progressive)的年輕人正在成為一股新勢力,其中幾位已當選聯邦眾議員。他們在保證女性有合法墮胎權、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讓社會下層享有醫療保險、維護性小眾群體的利益等一系列問題上不斷發聲,督促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這些領域做實事,並利用議員的身份向政府問責。年資較深的「穩健派」議員與上述「進步派」議員在理念上和黨派鬥爭策略上存在分歧,範斯坦是「穩健派」旗手,而巴特勒則被視為「進步派」的代表,兩人的家庭背景和從政經歷形成強烈反差。

  範斯坦生長在三藩市富人區,父親是著名外科醫生,母親曾經是模特兒。她從史丹福大學畢業後贏得一個基金會的資助,在地方檢察官辦公室實習,後來因發表有關司法行政改革的文章,而被民主黨籍加州州長布朗看中,獲任命為加州政府一個委員會的成員,其職責是為女犯制定刑期和假釋條件。1970年,37歲的範斯坦當選三藩市市監事(相當於市議會議員),8年後三藩市市長被槍殺,她成為三藩市第一位女市長,任期長達10年。轉戰「賽道」後,她作為首位女性候選人,在1990年參選加州州長,並在1992年首次當選聯邦參議員。

  巴特勒出生在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16歲喪父,母親做保安員、收銀員等各種工作將她養大。她就讀於一所主要招收黑人學生的大學,畢業後從事工會運動近20年,34歲當選加州服務業工會主席,在推動加州政府將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小時15美元的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內地譯作哈里斯)關係密切,曾經幫助賀錦麗在2016年爭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這位公開「出櫃」的女同性戀者2021年出任「艾米莉的名單」(Emily's List)總裁,該機構以幫助民主黨籍女性候選人贏取公職為主要目標。

  作為第一位非洲裔女同性戀聯邦參議員,如果巴特勒明年參選並獲勝,象徵著美國參議院的新老交替將進入新階段。與範斯坦同輩、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高齡政客已屬鳳毛麟角,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克林頓夫婦是典型代表)也正淡出政壇,「冷戰」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有望主導美國國內的政治走向,而他們比較關注的兩性平等、環保減排、公平分配之類議題,也將成為新焦點。

人脈廣泛,範斯坦德高望重

  出任三藩市市長是範斯坦政治生涯的第一個亮點,而當選聯邦參議員則將她推上華盛頓的大舞台。憑藉頑強的鬥志、廣泛的人脈和雄厚的資金,範斯坦五次成功連任,2018年第六次當選時,已經是最年長的聯邦參議員,任內與五位總統打過交道。她與前總統克林頓夫婦關係密切,希拉莉.克林頓曾與她在參議院「並肩作戰」。2008年,希拉莉在與奧巴馬競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落敗,支持她的選民心灰意冷。奧巴馬此時急需吸納希拉莉的支持者,以便在大選中擊敗共和黨對手麥凱恩。奧巴馬透過助手向希拉莉表示,想當面懇請對方幫自己助選,而範斯坦為這次「歷史性會面」提供了方便。

 

經過逾兩個月的缺席,範斯坦5月重返國會,可惜上周因病辭世。(AP)



  希拉莉在回憶錄《抉擇》(Hard Choices)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車窗貼了反光膜的商務車從她在華盛頓的家中開出,她平躺在後座上,目的是避免被守在門外的記者發現她外出。汽車在街道盡頭向左急轉彎進入馬薩諸塞大道,她的身體也隨著急轉彎而來回滑動,隨後汽車全速駛往範斯坦在華盛頓的住所。妙計成功!她和奧巴馬先後到達,範斯坦給他們一人一杯加州白葡萄酒,然後就離開客廳,讓兩人坐在壁爐前面對面交談。

  這次秘密會晤促成了希拉莉與奧巴馬的和解與合作,也為奧巴馬當選總統奠定了基礎。2009年1月20日,範斯坦主持了奧巴馬的首次就職典禮。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女性參議員主持總統就職典禮,反映出奧巴馬對範斯坦的敬意與謝意。

  範斯坦在中國也有一定知名度。上世紀80年代,她和當時的上海市長江澤民共同推動三藩市與上海結為友好城市,那是江澤民第一次訪問三藩市。2002年,江澤民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訪問美國時,回國前特意選擇在三藩市機場為專機加油,三藩市市長布朗在機場為江澤民舉行私人午宴,前市長範斯坦應邀出席並與江澤民暢敘多年的友情。

  範斯坦是華盛頓的「知華派」代表人物,長期主張與中國保持互利的雙邊關係。隨著她這代資深政客離開歷史舞台,「零和博弈」已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礎,客觀上推動中美關係進入「具有21世紀特色」的「新冷戰」,也就是所謂的「鬥而不破」。這個發展趨勢對雙方都不利,但卻是當今「時代的產物」。

29/05/2024

超越現實的對華冷戰封鎖線

#政經范局 #台灣 #兩岸關係 #美國 #中美關係 #中國 #大國博弈 #聚焦神州 #拜登

  就在賴清德發表5.20「新兩國論」就職演講,和獨派調動民間力量在台北立院外集結之時,美國的拜登政府和國會也在行動。

  首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5.20當日發給賴清德的賀文中,故意只用「台灣」,而全然不提「中華民國」;至上周三(22日),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在國防預算中撥出專款,要求五角大樓研究在中美一旦發生武裝衝突時,美軍如何封鎖中國的海上石油運輸戰略水道;到了周日(26日),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率跨黨派訪問團啟程訪台,於周一(27日)上午會見了賴清德。

  無論是布林肯的賀辭、眾議院要求美軍研究封鎖中國戰略出海口,還是眾議院外交代表團親臨台北,無不說明了一點,美國在賴清德就職之際與之高度互動及密切配合,是其「新兩國論」演講、獨派包圍立院的幕後支持力量。認為美方難以掌握賴清德動向的看法,也因此是天真的。

 

賴清德發表「新兩國論」演講,反映島內獨派在美方支持下冒險主義抬頭。(美聯社)


白宮與眾院打同一手牌?

  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拜登政府和美國眾議院在台海問題上打的是同一手牌嗎?目前正值美國大選年,民主、共和兩黨黨爭白熱化,拜登的弱勢政府能否捱過11月選舉是未知之數,美國的對外政策亦因此呈現碎片化且脆弱多變。按常理,美國國務院是處理對華外交政策的主責機構,但頻頻在台海問題上出手的美國眾議院,卻是由共和黨主導。

  其中,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專案撥款,是由德州共和黨議員傑克遜(Ronny Jackson)提出。他曾任軍醫和白宮醫生,參加過伊拉克戰爭,是退役海軍少將、對華鷹派要員。如果用傳統角度來形容,他屬於共和黨中的「台灣派」,主張把台島武裝成新冷戰刺蝟。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麥考爾和傑克遜是黨友,兩人的對華鷹派立場高度一致。在前者率領的六人訪問團中,有四人來自共和黨。作為5.20後首個到訪台北的美國政界代表團,麥考爾在行程中也毫不掩飾共和黨對於發動新冷戰的執著。他把中國、俄羅斯、伊朗形容為「邪惡聯盟」,宣稱加快對台售武,尤其是提供魚叉反艦導彈等海上武器,把台島再一次打造成冷戰前沿。

 

賴清德與美國眾院代表團在孫中山像前合照(互聯網)


  由此可見,雖然拜登政府和美國國會共和黨人都對台海問題擺出強硬姿態,但出發點和目的卻是各異的。拜登政府打台灣牌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推動產業鏈重組,在經濟及產業技術上「鎖死中國」;二是以此作為籌碼,逼迫中國在對俄關係、購買美債等問題上讓步;三則是拜登政府目前在俄烏和以巴兩場衝突中進退失據,尤其是以色列對加沙巴人的滅絕,正大幅削弱其競選連任機會,因此有必要將矛頭轉向中國以扭轉形勢。

共和黨執著於「冷戰懷舊」

  相對於民主黨政府的逐利與務實,共和黨則更執著於意識型態上對冷戰的「懷舊」。正如以上提到的兩名共和黨眾議院要員,俱有狂熱的「台灣派」和「抗中」色彩。基於共和黨人傾向於盡快在俄烏戰場上與俄羅斯達成均勢,以便掉轉矛頭全力打壓中國,因此勢必對台島走向全民軍武化起推波助瀾作用。

  但從客觀來看,共和黨基於老派冷戰意識形態而提出的「抗中」設想,其實嚴重脫離現實。例如傑克遜提出的專案,就向美軍提出了「不可能的任務」,要求在中美爆發衝突時,封鎖台灣海峽、南海、東海、馬六甲海峽及巽他海峽。換言之,就是全面封鎖中國的戰略出海口。

 

共和黨要求美軍全面封鎖中國出海口已變得不現實;圖為中國海南號兩棲攻擊艦。(互聯網)


  在現實中,既使美日菲、美日韓、AUKUS,再加四方五眼等等,也無可能在西太平洋全面封鎖中國的出海口。因為若有這一天,任何參與對華封鎖國家的船隻,將同樣難以安全出入西太平洋。所以傑克遜等共和黨眾議院黨團在此時提案,無非是把「封鎖中國」的概念擺上枱面,為島內獨派打氣。

  可悲的是,來自美國眾議院這種遠離現實的、海市蜃樓般的打氣,雖然沒有兌現的可能,卻仍會給島內獨派帶來無窮的憧憬,並推高其冒險性。這就是為甚麼當獨派力量在內圈包圍台北立院、解放軍在外圈包圍台島,在對外部勢力展示拒止能力的同時,制約島內的冒險主義抬頭。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