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24/10/2023

中東戰火令美國校園不安寧

#大國博弈 #美國 #英國 #哈佛大學 #言論自由 #以色列 #巴勒斯坦 #以巴衝突

  哈馬斯武裝分子突襲以色列並綁架逾200名人質,以色列隨即對加沙地區斷水斷電斷網,持續展開密集轟炸,迄今已造成數千人死亡。各國政府對這場衝突做出不同反應,民眾往往與政府立場不一,在歐美地區支持巴勒斯坦人和支持以色列的集會同時出現。

 

  以英國為例,政府強烈支持以色列,首相辛偉誠(內地譯作蘇納克)上周訪問以色列時公開表示,英國支持以色列追剿哈馬斯,希望以色列取得勝利;而英國民間則既有支持以色列的集會,也有支持巴勒斯坦的聲音。上周在倫敦市中心一個反以集會上,有人號召「解放巴勒斯坦」,向以色列發動「聖戰」,在場的倫敦大都會警察(俗稱蘇格蘭場)十幾名警員沒有加以阻止。內政部長柏斐文(內地譯作布雷弗曼)事後召見倫敦大都會警察總監馬克.羅利爵士,強調「不能允許公開煽動仇恨和暴力」,而對方則堅持認為,警方需要獲得新的法律授權才可以採取相應的行動,例如逮捕喊口號的人,因為警員難以根據「價值觀、原則、品味」等來執法。這類涉及言論自由與恐怖主義定義的爭議,在歐美多國均有出現,其中美國大學校園出現的立場對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在倫敦的反以色列集會,有人舉起「解放巴勒斯坦」標語。(AP)

 

聯署批以色列,哈佛生被起底

 

  在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之後,哈佛大學逾30個學生組織很快在社交媒體發表了一封批評以色列的聯署信,稱以色列要對在當地出現的所有暴力事件負責。這封信令美國國內一些支持以色列的人極為憤怒,他們採取各種行動懲罰相關的學生或撤回對大學的捐助。雖然聯署信沒有學生的個人簽名,但這些學生組織的部分成員還是遭到起底(內地稱為人肉搜索),不僅他們的個人資料被公開放到網上,而且連他們遠在家鄉的兄弟姐妹也因此受到騷擾。有學生被企業終止了實習合同,也有學生已經收到的正式錄用通知被收回。一位著名基金公司的掌門人甚至要求開出名單,讓華爾街的金融公司永遠不錄用名單上的學生。

 

  最極端的可能要數名為「媒體要精準」(Accuracy in Media)的保守組織,該機構搞了一輛箱式卡車在哈佛校園地區慢駛,車廂兩側有大型電子顯示屏,不斷打出學生的個人資料(姓名、照片等),並稱他們是「哈佛大學帶頭反猶太裔的人」。據《紐約時報》報道,該組織不僅用多種手法披露哈佛大學相關學生的個人隱私,在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幹了類似的事,而且還買下多個用哈佛學生名字註冊的互聯網域名,打算用更極端的方法施壓,以迫使哈佛校方懲罰這些學生。

 

  哈佛大學一對億萬富翁夫婦辭任大學董事,另一個億萬富翁則撤回了對學校的捐助。在另一所常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有人指責在校內召開的一個巴勒斯坦作家研討會上出現反猶太人言論,該校的一些捐款人就此要求校長和校董會主席辭職。這類舉動引起部分學生的反彈,他們質問,難道學生必須接受捐款人的立場嗎?大學不是應該有追求知識的自由,充分表達個人觀點的自由嗎?

 

逾30個哈佛大學學生組織在社交媒體發表批評以色列的聯署信,旋即招來反彈;圖為哈佛大學校園。(Shutterstock)

 

金錢干預,損害大學言論自由 

 

  美國的大學一貫提倡言論自由,一些名校更是將言論自由、學術自由視為立校之本。在上世紀60年代,校園內的反越戰浪潮對美國最終從越南撤軍產生過巨大影響,也促成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由此踏上政治舞台。本世紀初,當小布殊(內地譯作布什)總統的政府全力「推銷」伊拉克戰爭時,美國校園內曾出現新一輪反戰浪潮。學生們不僅參加反戰集會,而且用各種方式督促國會議員不要授權政府發動這場沒有正當理由的戰爭。

 

  當年對於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學生們可以自由表達立場,沒受到外部的巨大壓力;今天他們對千里之外的中東局勢發表意見,卻受到商界代言人的打壓,這顯然不符合美國人信奉的言論自由精神,也有悖於大學要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傳統。猶太裔在美國固然有能力影響政局,也能靠財力影響美國的大學,但如果大學領導人向金錢讓步,依照某些捐款人的意志行事,只會損害大學的自主性,令學術自由變質。這不僅涉及言論自由的大原則,也關係到學生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學校能否培養和保護學生自我探索的積極性。而這一點,乃是外界對美國名校一向的期望。

 

14/06/2024

歐議會大選,極右派執政的前奏?

#歐洲議會 #容我世說 #大國博弈 #極右派 #右翼 #民粹

  歐洲議會大選之時,我剛到土耳其東南部探訪,這個地區與敘利亞接壤,聚居了不少因過去10年敘國內戰而流亡至此的敘利亞難民,到現在還有不少仍盼望能移民到歐洲去。其中一名我去年認識的敘利亞年輕作家,之前曾偷渡到希臘不果,今次見他,他表示正計劃多試一次,循這條最兇險卻是唯一的偷渡路線,首先前往希臘再到德國或法國等西歐國家。我只能告訴他,歐洲右翼民粹當道,反移民情緒高漲,當地移民特別是穆斯林非法移民面對很大的挑戰,請他三思。

 

勒龐(左)領導的極右民粹黨團「國民聯盟」,於法國大選勢如破竹。(AP)

 

  事實上,上屆歐洲議會大選極右黨團迅速崛起,大家早議論紛紛,剛在6月9日結束的今屆大選,極右陣營更是勢如破竹,而法國總統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團「歐洲復興黨」(Renew Europe),在國內只得票14.60%,竟大幅輸給由勒龐家族創立的極右民粹黨團「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所獲得的31.37%,氣得馬克龍立刻解散國會,宣布在今個月底至7月初進行國會重選,再與「國民聯盟」一較高下。無論如何,人們最關心的是,按目前的發展,這會否是2027年法國總統大選極右派上台執政的前奏?

 

  換言之,不需等待若干年,就在下屈總統大選,這個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出現第一位極右總統也未可逆料。這似乎是歐洲的大趨勢,觀乎今屆歐洲議會大選結果,各歐盟成員國的極右勢力一樣取得亮麗的成績,意大利政壇早已給極右陣營把持,種族主義陰霾正籠罩著歐洲,新聞指德國更有富二代肆無忌憚在派對中舉起納粹手勢。歐洲將來的內外政策如何,惹人關注。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領導的極右翼「意大利兄弟黨」,在大選中強勢報捷。(AP)

 

  首先,歐洲這股極右力量緣何而來?又怎樣壯大至挑戰主流的中間偏左或偏右陣營?在正常的政治光譜上,本來極右派乃是從傳統右派走向更偏激的派別,就好像美國共和黨的特朗普,在經濟政策上實行「美國第一」的極端保護主義,他也非常反移民,白人至上,但這面旗幟仍然不敢太過張揚,可是歐洲的極右翼卻敢於否定公民背後平等原則的歐洲核心價值,高調強化他們所認同的民族文化並要保護之,其他的都是他者,必須被區別於外。

 

  種族主義和反移民本來是這些歐洲極右派的鮮明旗幟,不過近年他們已跳出這個單一議題,表現出更多政治創新,涵蓋更多領域,包括氣候變化,他們甚至圍繞綠色轉型引發了一場文化戰爭,指這實在是要求老百姓付出高昂代價,從而引導基層選民同仇敵愾。他們甚至否定氣候變化這個現象,這和特朗普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說是從特朗普身上取得不少靈感。

 

歐盟為對抗全球暖化而推行「綠色新政」,惟農民認為打擊他們生計。(AP)

 

  歐洲極右派涉及的社會領域愈來愈廣,從外交政策、經濟政策,到社會和文化政策,他們更會用文明、種族和宗教的術語來談論歐洲,企圖令選民在他們身上尋求更多的情感和身份認同。看來,歐洲這股極右力量也是一場想要涵蓋所有政策領域的運動,他們才可以擴大他們的選民基礎,從而踏上執政之路。今次歐洲議會大選結果已向外界發出警示,我們且拭目而待。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