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台灣熱話
05/09/2023

郭台銘參選否,國民黨都休想贏

#台灣

  台灣的總統選舉奇特之處,在於表面上是島內民眾以選票決定候選人,但其實背後中國大陸和美國也會不斷祭出左右選舉結果的殺手鐧,操控大局走向。美國如果說誰的兩岸政策可能為台海帶來危險,這位候選人的支持度瞬間崩跌。相反的,如果北京盛讚某人,在島內會被解讀為「中共同路人」,中間選票也將流失。

 

郭台銘宣布參選震撼在野陣營。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宣布參選的記者會,外國傳媒關注:如果他當選,中國大陸會不會以鴻海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和資產作為威脅,甚至沒收資產。顯見郭台銘和北京的關係,逃不了成為綠營大做文章的材料。不過,當天有香港傳媒就引述北京消息,批評郭台銘參選破壞藍營團結,第二天大陸傳媒更加碼抨擊。這些批評被島內傳媒解讀為,北京支持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或者是希望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和藍營聯手。不過有趣的是,郭台銘因為大陸的表態,馬上擺脫了「中共同路人」、「親中,賣台」等紅帽。所以大陸真正的目的,是否其實是在幫助郭台銘或者表示中立,見仁見智。

 

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選情持續低迷,讓不少藍營支持者心灰意冷宣告放棄。

 

  美國在幾個月前就公開表明,不會支持特定候選人,讓各黨派候選人前往美國「面試」時,目標設定在美國「不反對」而不是爭取支持。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過境美國,行程與過往同級人士相比極度低調,就是不讓美國認為他是麻煩製造者。要知道美國如果透過傳媒,放出某人當選對台海有危險時,將帶來極大殺傷力。像蔡英文競選2012年總統前訪美,拜會國安會官員後,美方馬上透露給倫敦的《金融時報》,美國質疑蔡英文是否有能力穩定兩岸關係,這樣的報道一傳回台灣之後,對蔡英文的選情就是一個重擊,讓她民望瞬間暴跌。因為民眾在意的是,民進黨是不是會繼續沿用之前陳水扁那一套,用台獨這種路線來刺激中國,引發台海危機。

 

  從中美對幾個獨立事件的反應,顯示雙方到目前為止都未公開插手今次大選,剩下來的就要看民眾的投票意向。根據港媒在郭台銘當天引述台灣《美麗島電子報》過往民調,以郭台銘參選情況下,賴清德支持度為34.8%,侯友宜、柯文哲則相同支持率18.9%,郭台銘則僅有12.9%墊底。

 

  然而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在四人參選情況下,賴清德的支持度上升至40.1%,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滑同步下滑,柯文哲比7月少了4.1%剩16.6%、侯友宜少了1.7%跌至15.6%,第4名的郭台銘也少了0.8%,支持度12%。假設在野這三位候選人最後整合成功,變成一組人馬,柯、侯、郭3人的支持度相加也僅44.2%,只比賴清德高了4.1%。根據過往經驗,選舉並非候選人合作民調就會加乘,有些選民不喜歡組合中某人,就會轉為不支持,所以即使3人能夠整合,勝選希望仍相當渺茫。

 

  藍營或在野陷入選情低迷困局,我認為肇因於國民黨內初選民調機制不公開透明,被郭台銘陣營支持者認為「做票」,嚥不下這口氣而反彈。加上侯友宜只是地方首長出身,沒有高級官員的行政歷練,個人魅力也不足以成為藍營共主,民調在三人競爭組合中一直穩定倒數第一。至於柯文哲在郭台銘參戰前,一直維持老二局面,民調甚至曾追到跟賴清德只差幾個百分點,讓不少淺藍認為有機會出現「棄保效應」而打敗民進黨候選人。所謂「棄保效應」是台灣選舉獨有的文化,即當自己陣營候選人沒機會打敗對手時,選民會集中選票投給第二「討厭」候選人,阻止最「討厭」的人當選。從這些角度觀察,其實不管郭台銘參不參選,國民黨都休想奢望贏得這次大選。選舉未到,藍營支持者已經一片心灰意冷,宣告放棄。

 

31/05/2024

中國絞殺「台獨」的戰略已成形?

#雷鳴天下 #中美關係 #大國博弈 #聚焦神州 #兩岸關係 #台灣 #中國 #賴清德 #第一島鏈

  賴清德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並不是不少藍營人士所預期的會採取溫和立場,而是徹頭徹尾的一篇「台獨」宣言。他不但自吹會「讓她(台灣)成為國際上令人尊敬的偉大國家」,還特別強調「台灣位居『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這句說話可圈可點,「第一島鏈」是美國締造,用以封鎖中國海上貿易,以圖把中國發展扼殺的重要戰略手段。  

 

賴清德5月20日的「就職」演說,是徹頭徹尾的一篇「台獨」宣言。(AP)

 

  賴清德主動對美國獻身,把台灣放在美國對付中國的最前沿,這是送給美國表達不二之心的投名狀。從始賴已自絕於中國人民,不論前途如何起伏,他也只是在走著「台獨」的不歸路。

 

  大陸的回應是在5月23及24日兩天進行「聯合利劍2024A」軍演,派艦隊及飛機包圍台灣,軍演還包括針對陸上作戰。多數評論人已注意到2024A的「A」字,這顯然意味著今年還會有「B」或甚至更多。此次軍演與去年的並不雷同,而似是按既定步驟胸有成竹的演練,包括把寶島封死,防止在特殊時刻「台獨」的首要分子有機會逃跑。中國的統一是否可依靠完全非武力的手段實現?我認為概率偏低。

 

大陸上周進行「聯合利劍2024A」軍演,派艦隊及飛機包圍台灣;不少評論人已注意到2024A的A字,這顯然意味著今年還會有B或甚至更多軍演。(AP)

 

  表面上局勢的緊張是由賴清德比前更鮮明的「台獨」立場所造成,但賴本身不是棋手,他只是美國的棋子而已。他的就職得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祝賀,他的演說幾可肯定早已得到美國的批准。賴固然是一名思想上根深柢固的「台獨」分子,他的政治目標甚至可能是充當「台灣國」的「國父」。但縱使台購買了不少武器,軍事與經濟實力與大陸差距太大,只能完全倚靠美國才有膽量向大陸叫陣。所以觀察台海局勢,也只能以中美兩國博弈的變化作基礎。

 

難阻中國收回台灣,美改戰略

 

  美國從前的策略是「戰略性模糊」,口頭上說是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不認可「台獨」,但又要保持台海現狀。陳水扁與蔡英文縱使希望表達更出格的「台獨」立場,也受美國政府約制。但在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的策略已變,她已知道大陸若要收回台灣,美國已沒有能力阻止。既然如此,不如盡可能增大中國在經濟、政治、外交及軍事上的代價,從而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終極目的。美國本身也是內外交困,自然也希望以最低的成本達到這目的。戰爭的成本太大,在台海直接與中國打起來,美方也殊無勝算,所以最符合美國政客利益的做法,便是找台灣人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既然有賴清德此等人物的積極響應,美國政府不利用他才奇怪。

 

  倘若真的有場代理人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尚會希望把她的北約盟友及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拉下水,共同制裁中國。制裁甚麼?世界各國太倚賴中國的產品,我十分懷疑貿易制裁有廣泛響應。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斷無理由為了美國的利益而在台海問題上引火燒身。美國思茲念茲感到難以解決的困境之一,是她欠下超過34萬億美元的公債,若能找個藉口賴債便十分理想。

 

美國現時內外交困,希望以最低成本達到遏制中國發展這終極目的。(AP)

 

  近日美國有名議員竟說國民黨管治大陸時期借過美國不少錢,現今應要求中國償還近萬億美元。此說荒唐可以不理,但卻反映美國一些政客的心理。若美國發起甚麼制裁,總會有人建議她可沒收中國位處境外的外匯儲備。中國有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在今年4月其中的7674億美元是美國政府債券。中國雖持續減少持有美債,但速度奇慢,當中可能反映中國政府曾經的主導思想還是以和平統一,不給美國任何藉口為主軸。

 

大陸可封鎖台海空,伺機出手

 

  事至今日,中國會採用甚麼方法去還擊美國明裏暗裏支持「台獨」的政策?時間在中國一方,中國並不急切要立時統一,而統一的時間表由中國決定,而不是任由美國玩弄手段。可行的方案之一是隨時搞包圍台海的演習,做到可完全把台灣的海空封鎖掉,並且每次都把這絞索愈收愈緊,但又不一定立時在台境內採取軍事行動。若然如此,民進黨政府縱然得到美國的軍事支持,「台獨」也會受到很大抑制,中國便可以等待有利時機才動手。

 

  美國前印太區海軍總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2021年曾揚言,中國在其後的6年內很有可能會發動對台的兩棲進攻。美國的軍事人員對此似深信不疑,並將這6年稱為「戴維森窗口期」(Davidson Window)。

 

美國前印太區海軍總司令戴維森在2021年稱,中國在之後的6年內很可能對台發動兩棲進攻。(AP)

 

台沒戰爭意志,難現烏代理人戰

 

  上文提過,美國最想打低成本的代理人戰爭。近年不斷有傳聞,美國已派了大批人員赴台提供軍訓及戰略建議,當然也賣了不少武器給台灣,其時間考量,也符合「戴維森窗口期」的判斷。但若以為代理人戰爭在台行得通,則大錯特錯!

 

  台灣一般人民根本沒有戰爭意志,誰會為了「台獨」政客及美國政客的利益去犧牲性命?台灣的民調也發現沒有多少人肯去打仗。烏克蘭的代理人模式不會出現,美國反而應害怕台灣軍人會把美方武器繳交到中國。中國要防的,反是如何保護外匯。
 
 
【知識庫】何謂「第一島鏈」?
  

  • 第一島鏈(First island chain)是美國外交國防政策中,圍堵中國的第一道防線。
  • 島鏈北起千島群島、日本群島,中接台灣,南接婆羅洲島,包括黃海、東海與南海的西太平洋海域。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期間,美軍將位於第一島鏈中點的台灣譽為「不沉的航空母艦」。
  • 台灣與菲律賓在第一島鏈上最為脆弱,台菲之間的巴士海峽是中國海軍潛艇進出太平洋的捷徑。

 

(本文原載於5月31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