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28/12/2016

經濟企穩,改革還遠嗎—2017年中國經濟展望

#人民幣 #買樓 #股票 #理財

  2016年的中國金融市場,始於一場股災,終於一場債災,間中人民幣匯率還有幾次頗大的波動,人民幣利率在第四季度開始攀升。不能不說,這是意外橫生的一年。

 

  意外,顧名思義就是意料之外的事件,其實有其內在規律。當政策繃得太緊之時,當投機過於熾熱之時,當估值大幅偏離基本面之時,往往一個小的事件可以觸發資產價格的極端波動。此時此刻,中國經濟和市場便處在這樣的環境中,2017年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

 

  與2016年相比,中國還有幾個重要的新特徵。

 

  第一,2017年是中國共產黨十九大換屆之年。中國領導人在過往有一代兩屆的習慣,不過這次中期換屆的人事變動可能大過以往。在政治交接之際,維穩大過天,除非意外的大事件發生,政策上不主動做大的調整一般是慣例。換屆,可能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風險管理模式均帶來影響。

 

  第二,貨幣流動性收縮已經開始。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利率沒有出現變化,但是從任何意義上講,貨幣環境已經開始趨緊,這與國際大環境是同步的,也符合控制過度金融投機的國內政策需要。資金市場流動性緊繃、債市融資暫時斷流的情況不會全年持續下去,但是貨幣政策悄然收緊卻是一個新趨勢。

 

  第三,財政政策處於兩難狀況。2016年下半年起,政策性銀行主動出擊,公共開支力度明顯加強,基建設備訂單上升,原材料價格反彈,這是經濟企穩的主要原因。但是企業稅負沉重,民企不願投資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財政刺激全是政府花錢,與減輕企業負擔有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感。

 

  第四,「房子是用來住的」。是乃住房政策思路上的一次重大改變。這些年來住房被視為拉動經濟的增長引擎,住宅的金融屬性超過居住屬性,成為資金入市的主要原因。天量的流動性和缺少其他投資管道,助長了房市的炒作,並形成惡性循環。讓住宅回歸居住屬性,意味著政策上不再暗地助長房市炒作,對過熱城市實施必要限制趨向常態化。

 

  第五,人民幣貶值預期構成政策掣肘。2015年8月開始的幾次貶值,徹底改變了國人對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的預期,資金出走成為2016年中國經濟的一大故事。資金外流不僅迅速消耗外匯儲備,更吞噬了貨幣政策的運作空間,還進一步降低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人民幣匯率何去何從,對2017年的經濟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最後,中美關係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特朗普在競選中揚言對中國產品施以懲罰性關稅,並標籤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的言行及在經濟部門首腦的選擇上顯示,他的確有將競選承諾付諸實施的打算,只是暫時不清楚會走多遠。美國是中國最大的交易夥伴,特朗普對華政策對中國經濟有直接重要的影響。

 

  在這種大的政策環境下,中國經濟在2017年會如何前行?

 

  首先,經濟已經有明顯的企穩跡象。以PPP為特色的投資勢頭已經形成,基礎設施投資再次成為引領增長的主引擎。同時,房地產新開工項目增加,對經濟產生乘數效應。消費穩定,汽車銷售大幅反彈。以原材料為首的上游產品價格大幅回升,並刺激物價的全面上揚,通貨膨脹概念久違地重現。筆者不排除2017年上半年GDP增長達到7%的可能,CPI明顯突破3%應無懸念。

 

  經濟增長短期來看已經企穩,為改革提供了一個近年罕見的視窗期。高層在思路上似乎也放棄了不惜代價保增長的政策傳統,這些對於推動改革進程都是正面的。中國經濟要想回到自主可持續增長,必須打破國企壟斷,必須降低企業營商成本,以此重新燃起民企的投資積極性。自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呼聲很高,但是實施效果並不理想,利益所在使然,各級官員不作為使然。2017年能否真正讓改革邁開步子,唯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

 

  中國經濟為了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經濟槓桿越壓越高,金融在經濟中的占比迅速上升,甚至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準。從地方政府到國有企業,從開發商到金融機構,資金借貸比率十分高,中間還有許多灰色地帶、違規行為。近期的房地產熱,還將高槓桿傾向傳染給了部分買房人。高槓桿永遠是一個金融風險,在資金成本突升的時候其風險度更被放大。筆者認為,2017年便是這樣一個資金環境,信用違約事件應該有明顯的上升,如何控制系統風險,成為監管當局的一大考驗,也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必須認真對待的。

 

  風險上升,不代表機會不存在。筆者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2017年穩中帶升。無論從人口結構還是從承受能力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著估值過高的問題,三四線城市更面臨巨大的庫存壓力。但是今天支撐房市的不是居住屬性,而是金融屬性,房子是一種金融產品,是受到流動性熱捧的投資品。對於房價暴升的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地方政府通過限購限貸加以遏制。筆者認為北京並非想打死房市,而是試圖以滾動式調控將熱錢逐步引導向三四線城市,為「去庫存」服務。

 

  房地產金融屬性的邏輯,應該適用於2017年的股市。如果中國人民銀行能夠維持目前的流動性,資金流入房市速度趨緩,流向海外管道不暢,則股市有得一升。經濟企穩、盈利回升、通脹顯現,均可能成為股市走好的催化劑。筆者認為,市場目前的最大敵人是風險溢價。當然,靠流動性驅動的市場必然波動。

 

  中國經濟的消費結構,近年出現了重大的變化。服務業消費的占比迅速提高,個性化、體驗式消費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這是今後經濟增長的趨勢,也是供應端必須迅速適應的結構性變化。與此同時,以IT行業為代表的產業升級換代勢頭十分迅猛,有些領域已經有引領世界潮流的態勢。筆者對中國經濟轉型不悲觀,只是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間中不排除週期性的回落和金融去槓桿。另外,民企的參與度將決定下一個週期的增長潛力。

 

  2016年人民幣匯率一貶再貶,牽動著尋常百姓的心。近月其實不是人民幣貶值,而是美元升值。特朗普通貨膨脹故事和美國聯儲加息行動,觸發了美元飆升,人民幣隨同其他貨幣走軟。筆者相信美元強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依然處在緩慢貶值的軌道上。不過,中國經濟對歐洲、日本經濟的相對基本面,於2017年則在改善之中,中國政府在維穩心態下也未必主動製造大幅度的貶值。筆者預言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在2017年穩中略降。

 

  中美關係,是2017年的一個突出不確定因素。中美經貿關係早已融合在一起,硬要制裁中國產品,最終受到傷害的不僅是中國的出口企業,還有美國的消費者,何況中國也有不少反擊手段。在此邏輯下,一般的結論是特朗普上任後會對中國產品和匯率作出象徵性的懲罰,隨後兩國領導人在鬥爭和磨合中彼此瞭解,經貿關係逐步穩定。不過用精英的邏輯來推斷特朗普的行為,在過去並不成功。

 

  綜上所述,筆者預測中國經濟在2017年相對穩定,結構改革和中美關係乃兩大看點,樓市穩定,股市看升,信用風險上揚,匯率穩中走貶。由於流動性和貨幣政策處在極端狀態,市場大幅波動估計難以避免。

 

  本文原載於經濟通,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24/05/2024

美匯強,對港股及中國經濟的影響

#通脹 #財金大勢 #大國博弈 #雷鳴天下 #美元 #美國 #中國 #經濟 #港股 #人民幣 #匯率 #市盈率

  香港股市近年遇上了複雜的國際環境,大幅波動,恒指從2021年2月3萬多點的高位開始,以一波低於一波的形態向下滑。從今年1月的低位開始有反彈,4個月內錄逾三成的升幅。雖比不上一年多之前兩個多月內50%的急升,但新的氣象已若隱若現,洗掉不少頹風。若持之以恒,香港並非無望重奪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席位。

 

  港股的主要支柱已是內地的巨企,其股價回升,雖基礎尚待鞏固,但依然十分合理。港股(內含大量內地股份)是否買得過,要考慮三個相關因素:第一是內地經濟,第二是港股的市盈率,第三是美元匯率。

 

美元匯價持續偏高,港股受壓

 

  第一個因素基本格局清晰。中國已日漸走出疫情期間商業周期的下行階段,但也正面臨著經濟轉型期的陣痛,有些傳統行業被市場淘汰,但同時又有大量新興企業崛起,朝氣勃勃,股市也正處於築底鞏固期,香港的股市也受此影響。

 

經過一輪股價急升,近日恒指市盈率也僅11.2,遠低於歷史平均市盈率近14.1。(資料圖片)

 

  第二個因素是港股市盈率非常偏低。在經歷過一輪股價急升後,5月20日恒指市盈率也只是11.2,大幅低於歷史上恒指平均市盈率的近14.1,更遠低於標普500在5月17日市盈率的近27.6,或道指的約35。這意味著港股十分便宜,被超賣了。若港股與美股市盈率相仿,港股價格可翻一倍以上。為何這未曾發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第三個因素,是美元的匯價偏高。

 

  眾所周知,自兩年多以前開始,美國聯儲局急劇加息,這自然會人為地推高美元匯價。表面看起來,人民幣兌換美元便會貶值,而事實上,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從2021年初至今,也貶了約11%。這便帶來了問題,市場中手持美元或與之掛勾的港元的投資者,若買入中國股票,在計算回報時,便要考慮因人民幣貶值所帶來的損失。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減少持有港股(內含中國股票),十分理性,有此陰影籠罩,港股低迷是情理中事。

 

  中國能否打破及應否打破這匯率悶局?這裏先要指出,人民幣相對於世界各貨幣,其實並無貶值,反而是升值了。從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人民幣相對於全球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共升值3.8%,美元同期則相對全球貨幣升值了16%。由此可知,不是人民幣貶值,而是美元升值得太過分,中國不願與美元一起瘋癲,只稍為升值而已。若人民幣與美元也掛上勾,與它一起升,那麼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時,便會因人民幣過強而出口大減、入口大增,不符中國發展策略。

 

美元在過去3年相對全球貨幣升值了16%,而人民幣則升值3.8%。(iStock)

 

華力拓經貿,不與美打匯率戰

 

  人民幣兌換其他貨幣匯價相對穩定,但兌換美元貶值,對中國經濟會否帶來不可承受的重大損失?不大可能。在貿易上,這意味著中國買美國貨會貴上約11%。2022年,中國從美國進口1769億美元商品(連運費),當中不少商品,如芯片等,是進了中國後加工造成別的產品再出口,不是留在中國。但即使我們假設中國不減少從美國的進口,及進口後全部自用,那麼中國也只是多付了1769億美元的11%,即195億美元,約等於中國GDP的0.1%,對人民福祉無甚影響。至於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後,等於中國製造的產品在美國人眼中更便宜,中國若不想賣得太低廉,加價便可,並無損失。由此可見,從貿易的角度看,中國並無多少誘因與美國打匯率戰。《九陰真經》中有口訣:「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正是中國的態度。只是中國留學生赴美,學費會更貴。

 

  影響匯價的另一因素是物價。按照不少國際機構在推算GDP的購買力平價時,背後的假設可推斷為1美元在中國的購買力,大概等於2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亦即美國物價比中國高了一倍。我在中美兩地作客時,非常留意物價的差別。以我觀察,近年美國通脹十分嚴重,中國則無通脹,美國商品比中國平均貴上超過一倍。倘若如此,美元匯價長遠而言自會有市場壓力使它貶值。中國似乎對此也不大理會,反正美元匯價高企,對中國並無多大殺傷力,長遠反而會使美國在各國佔有的市場萎縮,被中國搶佔市場份額。若中國真的要人民幣升值,與美元掛勾,是有多種方法可做到的。但順乎自然,讓市場調節,可能更穩妥。

 

美國通脹嚴重,物價比中國高一倍。(AP)

 

美匯靠高息硬撐,終歸將減息

 

  市場如何調節?美匯靠高息硬撐著,美國要付高息,有苦自己知,惟有靠充公俄羅斯外匯等旁門左道方法拖延一陣,但終究美國是要減息及強美元局面維持不下去。到時中國的名義GDP,用美元計算的話,顯然會大幅回升。但其實若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早已超過美國三成了。

 
【知識庫】人民幣匯率指數是甚麼?

.中國使用一籃子貨幣制度進行人民幣的匯率管理

.人民幣匯率指數(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CFETS),目前一籃子貨幣數量共有24幣種。

.CFETS權重貨幣比例分配,是考慮貿易夥伴國或地區佔進出口比例後而定。

.最高權重的頭五位幣種順序是:美元、歐元、日圓、港元和英鎊。

.CFETS權重的調整會對人民幣匯價構成直接影響,如美元權重下調,美元走勢對中間價的影響力也就隨之降低。

 

(本文原載於5月24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