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30/10/2020

十四五規劃的「重點著墨」與「只字未提」

#自主創新 #新型製造業 #中國經濟 #十四五規劃 #內循環 #內需 #房地產 #金融市場 #GDP目標

  中國正在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如何應對全球環境和內部經濟的變化、機遇與挑戰,是十四五規劃必須要解決的課題。中共中央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大會日前審議通過了十四五規劃草案,從中可以看到中長期經濟政策的框架、重點和轉變的端倪。筆者看來,中國的經濟政策正在出現重大拐點,其中三個「重點著墨」和三個「只字未提」是把握未來政策走向的抓手。

 

  第一個重點著墨,是自主創新。地緣政治環境風雲突變,美國的貿易戰、科技戰凸顯出中國經濟中的脆弱點,科技創新能力差、在部分領域嚴重依賴海外技術成為突出的短板。痛定思痛,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勒划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和民用化的目標和理念。看來中國會堅定地走以自主研發為主體的雙循環道路,大面積進口替代在未來會發生,政府資源、民間資源和市場資源也會向此方向傾斜。

 

  第二個著墨點,是新型製造業。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加工廠,但是技術含金量有欠缺。全世界正在邁向數據時代,對大數據的靈活應用可能催生智能工業,即工業4.0。中國在人工智能、5G等領域與美國一起處在世界領先的地位,如何將此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未來中國產業政策的看點之一。中國領導人在過去集體學習了AI、區塊鏈、量子計算,就是為了把握未來的方向,把握產業升級的機會,十四五規劃試圖將此變成經濟升級換代、經濟新增長點的實際政策。

 

  第三個重點著墨是,內需和內循環。中國消費者的高儲蓄率令到中國經濟迅速復甦,全球需求慘淡的大環境下中國消費爆發了報復性反彈。以內需為主體的雙循環一定是未來的趨勢,也是目前環境下逼不得已的出路。如何改善生產、流通、分配諸環節的效率,將人民的收入和勞動成果,轉化為需求,轉化為獲得感、幸福感,是刺激內需,提高消費質量必須要做的功課,也是讓中國經濟維持在較高增長水平的基礎。

 

  這三個重點著墨處,就是未來經濟政策的重點,未來經濟轉型的撬動支點,也是投資者需要做功課的地方。

 

  這次會議公報中,還有三個只字未提,不提也是一種表態,反映著政策取向。

 

  第一個不提,是十四五規劃不再提出GDP增長的數值目標。中國經濟的體量已非當年吳下阿蒙,全球化運動正在遭遇空前的逆流,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很高。過去經驗看,數值型增長目標可能劫持政府的經濟政策,製造出變形的短期行為,不利於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長遠目標。不表述GDP數值目標不代表沒有多維度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只是今天的政府更注重增長質量,不再願意做表面文章。

 

  第二個不提,是對房地產只字不提。過去十五年的中國經濟發展,與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和房價的暴漲連在一起的,可以說是過去兩個五年規劃時期的核心動力之一。不過時至今日,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潛藏著一系列的潛在金融風險甚至社會不穩定因素。在維持房價相對穩定、不觸發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政府正在尋求經濟去房地產化。房地產三個字不出現,但是政府的態度卻躍然紙上。

 

  第三個不提,是金融、銀行和資本市場。金融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牽引,也是政府干預經濟維持平穩增長的工具,過去被歷屆政府當作重要的施政渠道屢受重視。看來現在要回歸金融的本性,金融的價值在於為實體經濟融資。為金融降維的背後,是決策層對經濟部門理念上的調整,未來可能會落實在具體政策上。

 

  十四五規劃的細節還沒有公布,內容也會有修改,但是大方向已經確定。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決策機構審定批准了規劃,筆者相信政策轉型、經濟轉型的大框架、大格局正在形成。廣大投資者必須要深入研究政策變局後面的邏輯、意圖和決心,探尋政策變局對經濟及企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大變局,必有大機會和大挑戰。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10/08/2021

「專精特新」,產業政策有變

#產業鏈 #專精特新 #習近平 #劉鶴 #科技創新 #自主創新 #中國經濟

  追求完備的產業鏈,補齊先進製造業中的短板,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聚焦點。

 

  最近劉鶴副總理在一次科技論壇上發表了《專精特新 成就未來》的主題演說。筆者認為,這次講話值得特別注意,他指出「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這將科技創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美糾紛的重心正在從貿易戰轉向科技戰,美國在對華輸出科技產品上的打壓,令中國領導人突然意識到擁有完整產業鏈的重要性。在先進製造業領域產業鏈缺少一環,就隨時可能被逼宮。

 

  曾被視為中國5G驕傲的華為,被美國限制芯片輸入後,海外手機市場迅速坍塌。痛定思痛,填補產業鏈短板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產業政策的重要部分。

 

(iStock)

 

  「專精特新」,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8月就第一次提出來了,一場疫情拖慢了推進的步伐,但是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全方位打壓卻愈演愈烈。中國領導人重新規劃了科技創新、自主創新必須要走的路,這是中國實現先進製造業路程中必須要完成的目標。

 

  對科學技術重復研發、進口替代,不符合經濟學效率原則,不過如果這是對方強加過來的,中國也沒有其他選擇。當此被提升到「生存問題」的時候,可以想像未來的資源傾斜和政策傾斜。

 

  「專精特新」,就是要鼓勵製造業的中小企業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突破。這是國家尋求突破的地方,政府會用內需市場來培植本國製造業的尖子。這個尖子未必是全能冠軍,卻在個別領域、個別產品上能夠做到「專精特新」,是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者配套專家。

 

  筆者相信這是國家在先進製造業的產業政策上的一次思路轉變,對於未來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更高的維度來看此政策變化,就是增長模式在發生微妙的改變。過去十幾年中國在大力發展服務業,走的是美國的盎格魯薩克森模式,注重服務業、金融業。美國服務業在GDP的佔比在各大經濟體中是最高的。如果將政策和資源的聚焦點轉向產業鏈補短板、填空白,那麼中國的服務業擴張速度可能會慢一些,監管也陸續來,資本也無法像過去那麼坐大。未來製造業在經濟中的佔比也許更像德國。

 

  自主創新的撬點在哪裏?在內需市場。完備的產業鏈,離不開科技,也離不開市場。科技研發必須依靠足夠的市場容量和企業利潤,才能實現迭代,不斷進步。中國對科技產品、資本產品的需求高踞世界第一,過去主要依賴進口。為了補齊產業鏈短板,筆者相信資源和政策在未來會在某種程度上轉向國內企業,一改拿來主義風氣,進口替代成為新的時尚。

 

  不再全面依賴海外產業鏈,不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幾乎所有其他大國。這是新冠疫情帶來的一個副作用,人們突然發現產業鏈其實很脆弱,供應既不穩定也不安全。筆者一直強調戰後興起的全球化趨勢已經被逆轉,疫情期間產業鏈一次又一次的崩盤加快了生產的重新布局。中國試圖擺脫對海外供應的依賴,走得更遠、更急,這與中美兩國交惡有著直接關係。

 

  中國的產業政策,正在悄然轉變中,未來的科技之路主要靠自己。這對中國的發展之路關係重大,也可能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個新主題。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