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04/08/2021

解碼監管風暴和政策變化

#監管風暴 #政策風險 #中央政治局 #教育 #房地產 #醫療 #人口老化

  先將結論擺出來,1)必須將三個層面的監管政策變化分開來,個別公司,整體監管,產業政策。在不同層面的政策思維不同,動態也不同,不宜混淆。

 

  2)整體監管層面的監管風暴,聚焦於三座大山,房地產、教育、醫療中的暴利行業。政策出台還沒有完,但是最壞時間可能已經過去。核心思路是打破壟斷,整治暴利,關注民生。

 

  3)產業政策觸發兩大變化,整合數據平台和支持產業冠軍。中國的政策思路正在由發展服務業轉向發展製造業,通過進口替代補產業鏈短板。核心思路是通過內需市場,實現產業升級、補缺。

 

  4)這些政策變化對於市場,短期利空,中期利好,個別產業盈利模式受到衝擊,政策風險增大,但是機會也因此而出。

 

(iStock)

 

  在過去幾個月,升起了許多監管風暴,令人目不暇接,香港股市也因此出現了暴跌,投資者對政策前景充滿疑惑。筆者認為,必須分開三個層面來看待政策事件,這樣才能捋清脈絡。

 

  第一個層面是個別事件,例如個人講話、突擊上市,直接挑戰政府權威,政府施以頂級監管制裁。這些問題對行業和整個市況的影響有限,不在此作進一步的闡述。

 

  第二層面是政策風暴的風眼,也對大市造成強烈的衝擊。我們要問幾個問題:1)為甚麼現在密集出台監管措施?2)監管風暴鋒芒直向何處?背後的動機是甚麼?3)甚麼時候結束?

 

  為甚麼在過去幾個月密集出招?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公告裏,有一句很顯眼的話,叫做「要用好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堵點」。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幾年積聚下了許多結構性問題,幾次希望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房地產問題,但是每次都因為經濟的下行壓力而虎頭蛇尾草草收場。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徹底擺脫了疫情的衝擊,總體來看經濟形勢不錯,所以政府利用這個窗口期,在過去幾個月做了不少過去想做沒法做的監管動作。

 

  筆者認為政府的監管鋒芒是是指向對民生關係極其重大的暴利行業,媒體稱之為三座大山:房地產、教育、醫療。這三個部門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但在資本夾持之下,出現了不規範、不聽話舉動。房價暴漲,嚴重影響民生,製造社會分化,也給經濟帶來系統性風險。

 

  教育原本是學校在校內做的事情,現在卻外包化了,收費昂貴,不僅成為家長沉重的財政包袱,還侵蝕學生的課外時間。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能力支付額外教育的費用,帶來了學生不公平競爭,固化社會上升的通道。醫療也一樣,原本是公立醫院的事情,現在通過各種途徑變成額外收費的項目,有錢沒錢成為老百姓能否得到有效治療的門檻。這些問題其實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現在趁著窗口期,一個一個解決。

 

  中國近年的消費出現了後繼乏力的情況,因為愈來愈多的可支配收入被吸進了這三座大山。中國的人口老化問題也十分嚴重,這些和居住成本、教育成本和醫療成本等切實的民生之痛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政府想從根本上入手,還行業之本質,解決內循環中的堵點、痛點。

 

  除此之外,低端勞工的基本社會保障、年輕人所沉迷的遊戲以及短視頻中的低級趣味也可能被納入監管,只是提法上和監管力度上未必到「三座大山」的那個高度。

 

  監管風暴何時結束?筆者覺得還沒有完,不過最壞時間可能已經過去。七月三十日的最近一次政治局會議中,把「窗口期」這個提法刪除了,最高決策層開始對下半年經濟增長感到擔憂,甚至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可能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筆者認為監管政策的力度、手法恐怕也要因此受到制約了,不過監管本身還會持續、深化。

 

  第三個層面,是行業政策的變化,與民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也和國家安全有關。比如數據安全、平台數據流打通。數據平台上的數據搜集、分析、儲存,一方面關乎國家安全,必須嚴格管控,另一方面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需要打通堵點,增強宏觀效率。

 

  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趨勢是,政府將服務業降維,將製造業升維。中美之間的糾紛,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政府也意識到中國產業中的短板可能窒息經濟發展。副總理劉鶴最近提出全力支持製造業的單項冠軍,值得重視。

 

  美國的科技制裁,對中國短期的科技進步是一個打擊,但是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政府也不缺錢。以內需市場為撬點的產業升級政策已經開始,最終的目標就是進口替代。在國家安全的大框架下,這些政策是沒得商量的。

 

  以芯片業為例,也許中國的芯片商在尖端生產流程上遭遇重大的制約,但是已經成熟的產品的訂單蜂擁而至。扶植不同行業、產品的製造業冠軍,是未來行業政策的大趨勢。這個趨勢之下,過去十年的政策熱點服務業,可能不那麼熱門了,有進口替代能力的製造業受到政策上的優惠。

 

  再大一點的格局看,中國在從美英(盎格魯薩克森)的服務業主導模式,轉向德日的高端製造業主導模式。明白了這一點,再看十四五規劃,用「自主科技」和「智能製造業」兩個關鍵詞,我們就可以破題解讀了。

 

  這些政策變化對於市場,在筆者看來短期利空,中期利好,個別產業盈利模式受到衝擊,政策風險增大,但是機會也因此而出。2021年是中國的政策變局之年。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04/11/2020

螞蟻變了「黑天鵝」

#理財 #政策風險 #利息 #孖展 #IPO #螞蟻 #黑天鵝

  姊妹們,妳有認購螞蟻集團(06688,下稱螞蟻)嗎?妳有借錢認購螞蟻嗎?如果有的話,昨晚(3日)妳的心情肯定沉了下去。

 

  我的姊妹Jessica昨晚聽到螞蟻會暫緩A+H股的上市後,馬上WhatsApp我,因為她借了孖展認購螞蟻。她問我,除了「見財化水」之外,是否還會偷雞唔到蝕渣米呢?她的意思是,賺不到錢之餘還要蝕了利息。

 

  「按一般的情況,妳借錢認購新股是透過經紀行向銀行借的,理論上,銀行借了錢給妳,就要收利息,她不管妳的錢是否用得著喎。所以,我相信,在大部分情況下,螞蟻取消上市,妳仍然是要付利息的。」

 

 

  「啊,那我豈不是白白蝕了千多元利息?」Jessica告訴我,她借了500萬去認購螞蟻。

 

  「這就是投資風險呢!」

 

  「真的想也想不到,還有兩天就上市,一切手續已經完成,也可以這樣話停就停。」

 

  「我同意,這真是很罕有的情況,但我只能說,這是投資中資股的『政策風險』呀!」

 

  「我好彩了,只借了不太多錢。我聽說,有人是用『頂頭錘』的方式全數認購的,他們的損失更大呢!」Jessica續說。

 

  「啊,妳也知道『頂頭錘』?!」

 

  「大概知道的,就是有多少可供認購就認購多少,他們當然是借錢認購才可以。」

 

  「對呀,我之前也替這些人計過數,以螞蟻的公開發售股數分成兩組,每組的最高認購股數2088萬股,每股80元計,總金額是16.7億。如果造九成半孖展,自己需付8000多萬,但造九成半孖展,利息可能是3%左右,假設是3%的話,借5日的成本就要60多萬,這是『無端端』的損失,不可謂不慘呢!」

 

  「嗯,借得這麼多錢的人,輸幾十萬應該沒大問題吧,但我們小投資者,輸幾千就好慘了。」Jessica醒目地說。

 

  「螞蟻的教訓就是,這個世界甚麼事也可能發生。做人也好,投資也好,切記不可以去得太盡,甚麼瞓身去買,千萬不要,因為黑天鵝真的會出現呢!」

 

  「非常同意呢!」

 

  今早(4日)我聽新聞知道,個別經紀行可以豁免客戶的孖展利息,有些更藉此谷生意,送幾十元認購新股現金券給這些孖展客,希望將壞事變好事,真識做生意!

 

  作者電郵:tong_lydia223@yahoo.com.au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