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04/08/2022

美元持續走強 新興市場麻煩來了

#美元 #新興市場 #外匯

  美元匯率暴漲。從2021年初到現在,美元匯率DXY升值了20%,攀上了二十年的高位。俄烏衝突以來,這個趨勢更在加速,歐元、日圓等都創下了幾個周期以來的匯率新低。

 

  美元走強有幾個原因。首先,美國經濟出現嚴重過熱,通貨膨脹飆升、工資與物價連環攀升,美國聯儲被迫採取一代人所未見過強硬貨幣緊縮手段。儘管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以及加拿大、瑞典、瑞士也先後採取了加息行動,美國的貨幣政策最激進。其次,美國國債利率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利差愈來愈大,吸引了海外資金流進美元區,推高了對美元的需求。

 

(iStock)

 

  第三,美國是淨能源出口國,而其他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淨進口國。德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因為進口能源成本大漲,經常收支由巨額順差轉為逆差。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財政部的匯率政策出現了重大改變,由特朗普時期的弱美元政策轉向強美元政策,以此吸引資金流入,紓緩聯儲縮表的衝擊,同時也説明降低進口產品的美元價格。

 

  另外,全球地緣政治形勢不穩,不少國家的政局也出現動盪,資金尋求避險天堂。如今黃金的避險功能弱化,比特幣極度動盪,資金湧向美元。

 

  美元已經十分超買了,如果沒有進一步大消息支持,出現調整並不出奇。但是各國經濟形勢、貨幣政策的此消彼長上看,美元在中期還有升值的空間。

 

  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儲蓄手段和交易手段。美元的大起大落,從來都不僅是美國自己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引用七十年代時候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的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問題卻是你們的(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it’s your problem)」。這是美國鑄幣權的特權,也是對全世界的隱患,對於新興市場更是如此。

 

  當美國貨幣政策出現大寬鬆的時候,美元變得便宜,借美元債也容易,新興市場國家往往大量發債,刺激出投資熱潮,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當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的時候,美國的利息就顯得比較吸引,資金流回美元區,過度借貸的外國就出現流動性危機,償付外債變得困難,一旦債務無法續借,就爆出債務危機。

 

  發達國家借債多數發的是本幣債,本國央行還可以充當救火員。新興國家的本幣缺乏信用,借的多數是外債,尤其是美元債,央行無法印製美元,所以美元借貸環境一旦收緊,新興市場就發生債務危機。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就會令整個市場變得謹慎,其他國家的債務續借也成問題,發生骨牌效應。

 

  由於這個原因,美元出現較長時間的強勢,新興市場往往發生一系列的債務危機。1995年至2002年美元持續升值期間,委內瑞拉、盧旺達、俄羅斯、烏克蘭、巴基斯坦、厄瓜多爾、阿根廷、馬爾地夫、烏拉圭和奈及利亞的外債先後違約,亞洲的泰國、印尼和韓國也匯率暴跌,到了違約的邊緣,靠IMF援助頂了過來。這段時間違約案件的頻發程度創下了歷史記錄。

 

  接下來在2012年至2020年的美元持續升值周期,希臘、貝里斯、牙買加、賽普勒斯、阿根廷、烏克蘭、莫三比克、剛果、委內瑞拉、巴貝多、阿根廷、黎巴嫩、厄瓜多爾、尚比亞先後違約。

 

  如今,新一輪美元強勢之下,俄羅斯和斯里蘭卡先後出現了美元債違約,土耳其匯率暴跌。IMF估計38個新興國家面臨債務威脅。

 

  債務出問題的不僅是國債,新興市場國家的美元公司債也遭遇困難。匯率波動,那些收入來自本國的公司就出現貨幣種類錯配。想像一下美元升了兩成,主要收入來自本幣的公司需要多還多少債務?

 

  美元持續強勢,把資金吸入美元區,卻給其他國家帶來流動性危機、債務危機。

 

  戰後美元曾經與黃金掛勾,美元處在金本位時代,但是由於越戰的過度支出財政陷入困局,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金本位脫勾,結束了美元第一王朝。接下來在七十年代,發達國家一致認定石油以美元計價,美元進入了石油本位時代。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聯儲不得已發行了天量的貨幣以穩定市場情緒,避免金融系統性風險。美元進入了無抵押時代,美元的信用並不強,只是世界上沒有其他貨幣有足夠的信譽來取代美元。

 

  於是,美國利用鑄幣權,在經濟危機時大量印鈔,推動美元貶值,大量美元流向世界各地;待經濟復甦後則回收流動性,海外美元流回美國,抽高美元匯率,一方面打劫發達國家投資美債的長期資金,另一方面觸發新興國家的債務危機。每個周期一次,屢試不爽。

 

  真的,「美元是我們的,問題卻是你們的」。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26/05/2024

硬著陸、軟著陸,美國會不會是不著陸?

#陶冬天下 #聯儲局 #美債 #美股 #美元 #美國 #鮑威爾 #美國經濟 #息率 #德國 #利率政策 #歐盟 #工作人口 #人口老化 #生產力 #財金大勢

  利率走向上,美國聯儲局給出了一個不太令人舒服的方向。FOMC 5月初會議紀錄顯示,決策者表示如果通脹高燒不止,不排除加息的可能。美債應聲全面下跌,美股則先跌後升,最後幾乎收復了全部失地。美元走強,石油疲弱。流動性主導下,資金炒完大宗商品後炒農產品,小麥、棉花和咖啡價格大漲。上周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了1%,走出了安倍「三支箭」以來的最高位。儘管日本央行沒有進一步加息,市場利率已經一路向上了。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消化房地產庫存的政策。
 
  美國經濟在放緩。後疫情時代「報復性旅行」曾經是經濟過熱的一個現象級事件,特別在去年,不過最近酒店減價、機票減價已經隨處可見了。3月份每間酒店空房的銷售額按月下降2.2%,這是社交限制開放以來首次下跌;至於酒店空置率則已經連續12個月下行了。究其原因,三個字,「太貴了」。動輒500美金一晚的酒店房,令遊客打退堂鼓了。不過,美國人去亞洲、歐洲旅遊就大增,看來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性價比的問題。
 
  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調查,反映著類似的消費者認知。就業市場放慢步伐,一方面影響消費信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消費者對未來價格的預期。消費狂潮是美國增長挑戰地心引力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通脹壓力揮之不去的主要原因,如今消費預期出現改變,可能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消費預期放緩,會不會導致聯儲局較快減息?筆者認為不會。美國經濟目前的增長態勢,是從過熱滑落回正常,並不支持聯儲局將利率政策轉向寬鬆,充其量減少了加息的風險。內需看來對抑制性貨幣政策還是有反應的,只是反應速度較慢。這反過來證明鮑威爾所說「給政策一點時間產生效果」是正確的。
 
  事態發展也不改變筆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期。聯儲局何時減息,可能不是衰退觸發的,而是事件觸發的。以寫字樓、商場為首的商業物業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承接它們債務的中小銀行也面臨生存空間危機,擁有這些物業的機構投資者中不少出現了現金流錯配。對此,聯儲局心知肚明,只是情況未爆發之前,不便輕易表態。
 
  今年年初,華爾街幾乎一邊倒地預測美國經濟「硬著陸」,此刻多數經濟學家預測「軟著陸」。有沒有一種可能叫做「不著陸」?也許,美國經濟既不需要加息,也不需要減息,隨著消費回歸正常水平,經濟增長回落到1%至2%的水平,通貨膨脹緩慢地移向2%的政策目標,新增就業趨向每月100K至150K,新的上行周期由此孕育出來。此言尚非筆者結論,但值得觀察追蹤。

 

美國經濟會否走出一個新的上升周期,值得留意。(Shutterstock)

 
  德國20至65歲的工作人口在過去15年,下降了200萬;在未來的10年,預計再下降500萬,而這個國家的工作年齡人口總共才有5000萬左右。儘管經濟和本土投資並不景氣,工人短缺正在成為企業頭痛的問題,納稅人口萎縮正在成為政府頭痛的問題。人口老化不僅在德國,在歐元區多數國家均可以見到。各國和歐盟為扭轉人口結構變化,推出了各項鼓勵政策,但是效果看來並不理想。
 
  傳統的工作人口下降,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了,只是女性參與率的增加,部分掩蓋了問題,但是女性加入勞動大軍的趨勢也進入了尾聲。同時,歐洲人的每周工作時間仍在下降,不僅愈來愈多四天工作制,甚至出現了三天半的呼聲。去年烏克蘭難民的湧入,令歐元區人口有所增加。歐洲統計局預測2026年歐元區出現人口負增長,扣除烏克蘭難民,人口萎縮最快今年就出現。
 
  人口老化令就業人口下降,技術工人短缺愈發嚴重。為此,各級政府提供了稅務優惠和各類培訓,但是在解決技術工人數量和技能錯配上,差距仍然巨大。儘管經濟不好,但是服務員短缺卻是普遍現象。歐洲國家在過去接受了大量的移民、難民,部分紓緩了低端勞力不足的壓力,但是也產生出種種社會矛盾,甚至導致歐洲政壇以反移民為軸心,變得右翼化、極端化。
 
  剩下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生產力,但是歐洲在人工智能(AI)等領域的進展明顯落後於美中兩大經濟體,多數企業在資訊化、自動化上擴展不夠快,經濟的數據化聯網也有欠缺。更大的問題是,機器人、AI可以替代工人工作,但卻不是納稅者,未來如何平衡公共財政,確是一大挑戰。
 
  人口老化,勢必提高社會運營成本,納稅者少了(未來納稅者會更少),需要的社會支出卻多了。到2030年,歐盟區80歲以上的「超高齡人口」人數比2000年時多出四倍,他們所需要的醫療費用比全年齡段的費用多10倍。
 
  經濟學有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之分,人口要素是長周期發展中最重要的因數之一。二戰後的嬰兒潮,帶來了歐洲的復興和經濟繁榮,但是今年或明年,歐洲人口預計進入萎縮狀態,這可能是一個歷史分水嶺。人口結構性老化,不僅發生在歐洲,也發生在東亞地區。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和消費版圖,正在出現肉眼可見的、難以阻止的大變化。
 
  本周聚焦於美國的4月份核心PCE,預計按年升2.6%,vs上期升2.8%。聯儲局對此數字的關注度是不言而喻的,不過本月數字受到機票價格暴跌的影響。預計家庭收入按月增長0.2%,較上期的0.5%大幅放緩。歐元區和東京CPI值得關注,中國的製造業PMI和聯儲局褐皮書也值得關注。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