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02/01/2024

猜猜2024年世界經濟的第六大懸念

#陶冬天下 #經濟 #美國聯儲局 #貨幣政策 #減息 #通貨膨脹 #歐洲 #經濟衰退 #日圓 #日本 #美國大選 #拜登 #特朗普 #供應鏈 #紅海 #ChatGPT #AI #人工智能 #Copilot

  三年疫情和兩年瘋狂加息,給全球經濟帶來了罕見的動盪。隨著物價上漲勢頭受控和美歐央行停止加息,宏觀形勢稍稍喘定,資產價格迅速回升。2024年世界經濟何去何從?筆者相信2024年註定是轉折之年,「改變」乃是主旋律。筆者認為六大懸念將引領經濟、主導市場和改變生活。改變意味著經濟周期的周而復始,既孕育著機會,也隱含著風險。

 

懸念一:聯儲局何時減息、如何減息

 

  困擾美國聯儲局兩年之久的美國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接近受控。核心PCE逼近3%關口,扣除租金後的核心CPI甚至已經達到2%的政策目標,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開始談論降息的可能性,美國債市股市送上了一波罕見的聖誕狂歡。然而,市場交易員與聯儲局決策者在如何降息上產生巨大的分歧。資金相信物價平穩、增長下滑後,利率會迅速下降,利率期貨市場賭2024年3月開始減息,全年減息六次共150點。聯儲局官員紛紛出場喊話,警告降息未必來得那麼快,FOMC點陣圖預測2024年中之後才開始減息,三次共75點。

 

  市場與聯儲局分歧的核心,在於如何看待就業市場和金融風險。筆者認為美國就業市場正在走一條前所未見的軌跡,失業率的上升和工資增長的回落不同於之前的路徑,使得利率轉捩點充滿不確定性,目前聯儲局的最佳政策選項是以不變應萬變,直至金融緊縮或經濟衰退迫使政策作出調整。預計美國年中開始降息,全年減三次。

 

懸念二:歐洲會否陷入經濟衰退

 

  歐洲的經濟形勢,遠比美國的糟糕。疫情結束後,歐洲經濟有明顯反彈,物價也大幅回落。然而,被視為復甦之母的就業市場並不繁榮,需求不旺盛。生活成本大漲,導致漲工資聲浪及工潮此起彼伏。工資壓力加上歐洲傳統上對惡性通脹更加敏感,使得歐洲央行更強硬,拒絕討論利率轉向的議題。歐元區製造業PMI已經連續17個月在榮枯線之下,而且是深度不景;服務業PMI也轉入榮枯線之下,歐洲經濟應該已經進入經濟衰退。利率高企,對高債務國家和企業的衝擊持續發酵,商業地產問題嚴重。

  歐盟各國在2024年進入財政收縮期,只有貨幣政策具有發力空間。歐洲央行何時可以扭轉政策立場,德國的態度十分關鍵。德國最大產業和高工資的汽車業,正迅速失去全球市佔率,預算危機和選舉時機也加大了德國鬆動的可能,且看歐洲央行會不會率先減息。預計歐洲陷入衰退,歐洲央行年中開始減息。

 

懸念三:日銀如何調整收益曲線

 

  日圓對美元匯率在2023年再貶8%,一度跌至150樓下,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居然沒有表示反對。對此的唯一合理解釋是,給日本銀行製造出空間,為調整收益率曲線政策作準備。日本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十餘年,用盡宏觀貨幣政策後,央行於2016年開始干預債市,將10年期國債利率人為地壓在零利率之下。美歐進入加息周期後,日本的零利率政策愈顯不合理,吸引了大量的國債沽空盤。由於美日利率差巨大,套利交易倉位幾乎是躺贏,成為金融市場的「堰塞湖」。針對日債的沽空盤規模巨大,處理不慎可能帶來全球性金融災難,所以日本央行通過出其不意的政策小動作,增加匯率波幅,提高沽空成本,希望投機者知難而退。

 

  如今沽空盤已經大為減少,日本經濟也走出了失去的30年,通脹預期和漲工資預期回歸正常,相信距離調整收益率曲線管理政策的時機愈來愈近。央行在政策調整的方向上十分明確,但對時機卻諱莫如深。預計日本銀行3月開始調整收益率曲線管理,夏季徹底結束。

 

懸念四:美國大選兩老之爭

 

  美國11月大選,儘管共和黨和民主黨初選如火如荼,最終恐怕仍是兩位老人之爭。傳統上,共和黨尋求審慎財政,而民主黨屬意大預算,但是從特朗普時代起,兩黨在赤字財政上的立場大幅拉近,國會債務上限之爭也演變成黨爭手段,雙方並不尋求真正地控制政府支出。拜登政府的削減通脹法案,令財赤高達GDP的8.3%,這在和平年代是史無前例的,何況經濟目前其實不需要進一步刺激。政府為龐大債務支出的利息規模,已經大過國防預算,但是選舉爭論卻在移民等非經濟主題上。
 
  如果特朗普當選,聯儲局的現行政策可能受到挑戰,鮑威爾的連任也有困難。這可能倒逼美國調整2008年以來的極端寬鬆政策,去全球化進程也可能進一步加速,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甚至可能減碼。美國就業一片紅火,拜登的支持率卻很低迷,兩人的差距會不會還像上次選舉那樣膠著?

 

懸念五:供應鏈危機會否重現

 

  厄爾尼諾現象在美洲蔓延,美國南部遭遇有紀錄以來最大乾旱,農業和畜牧業受到影響。亞馬遜流域遭遇有紀錄以來最大乾旱,農業生產受到衝擊,上百萬生物物種瀕臨絕種。乾旱導致巴拿馬運河水位嚴重下降,貨船通過數量降到平時的四成,對亞洲-美東航線構成實質性衝擊。同時,也門胡塞武裝襲擊亞丁灣及紅海的商船,迫使各大船運公司改走好望角,增加成本、延長船期。美國的軍艦護航呼籲,沒有得到很多國家的回應,迄今效果不明顯,亞洲-歐洲航線受到明顯衝擊。集裝箱租金已經大幅上升,疫情導致的供應鏈風險,有捲土重來的味道。

 

  目前所見的供應鏈風險,尚屬發展的早期。解決兩大運河阻塞的時間可長可短,需要進一步觀察。不過,供應鏈安全問題勢必加速去全球化進展,並成為通貨膨脹再燃的底層邏輯。

 

ChatGPT對世界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幾乎所有大科技公司都在接入AI元素。(Shutterstock)

 

懸念六:ChatGPT怎樣改變世界

 

  ChatGPT一年前橫空出世,對世界帶來了強烈的衝擊,並觸發了史無前例規模的資金流向AI行業。基於大模型的AI應用如雨後春筍般產生出來,可以想像它們對我們社會、生活和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雖然從學生作文到編寫代碼,ChatGPT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能力,但是足以顛覆行業或產品的突破暫時沒有見到,新的盈利模式似乎也仍在水面之下。對數據安全、知識產權的考量,也拖了ChatGPT迅速推進的後腿。不過,幾乎所有大科技公司都在接入AI元素,調整公司策略和架構,準備為現有產品升級換代。
 
  2024年可能是ChatGPT的轉折之年。隨著Copilot鑲嵌入Windows(大概年中),AI從科技公司的玩物,走入尋常百姓家和中小企業。生成式AI在PC和手機上落地,可能開啟人工智能平民化的時代。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16/06/2024

日本利率先禮後兵

#陶冬天下 #植田和男 #日本 #日圓 #日本央行 #聯儲局 #財金大勢 #通脹 #美國 #貨幣政策 #英國

  日本銀行說,「我要動手啦,不過慢一點」;美國聯儲局說,「我不動手,但是今年一定動手」。美日央行貌似矛盾的言辭,給本來就動盪的市場增添了幾分不確定性。美日央行的話術,對資本市場帶來衝擊:美國國債漲、全球股市跌,日圓弱、日債強。石油天然氣和黃金白銀價格一起上漲。歐洲議會選舉極右勢力上位,法國總統出人意料宣布提前議會選舉,法股和歐元受到拖累。
 
  上周萬眾矚目的央行會議,不在美國而在日本。由於5月央行干預債市的資金規模出乎意料地遠小過規定的金額上限,市場普遍預期BoJ在本次會議上啟動QE減量的程式。市場猜對了一半,日本央行宣布在未來一至兩年會減少買債規模,「讓長期利率更自由地根據金融市場作出調整」。經歷了十餘年反市場政策後,央行終於打算放下有形之手了。
 
  行長植田和男直言,「應該用可預測的減少購債方式來確保市場穩定性」,一旦開減規模將是「重大的」。然而市場猜錯了另一半,央行既沒有給出計劃的細節,更沒有實施減少購債的行動,典型的鷹派戲碼、鴿派舞姿。當局先廣昭天下,削減市場的沽空頭寸,勿謂言之不預。
 
  為了穩定人心,行長表示不會減持日債,只會少買一點,數量也不會太激進,但是不排除減碼QE的同時開始降息。筆者預計7月會議上給出具體的減碼細節,減息恐怕要等到9月。日本銀行的目標順序是,1)政策正常化,2)引導市場利率上升,3)調高政策利率。前兩點已經發生,第三點做了一次,後續動作沒有迫切性,反而不觸發市場恐慌更重要。
 
  經過這些年,日本銀行積累下了大約755萬億日圓的資產,其中主要是日本國債,規模是巨大的。更有甚者,由於頗大的日圓與美元之間的利差,日債與日圓在市場上又積累下龐大的沽空盤,許多還連著衍生產品,日本加息牽一髮動全身,既可能造成日本債市崩盤,也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衝擊,所以透明度和預先警告十分重要。

 

日本央行在處理政策退出上十分謹慎,摸著石頭過河。(AP)

 
  2013年3月開始量化寬鬆時,日本銀行持有91萬億日圓國債,上個月持有規模則達到了593萬億,這10年干預規模之大是觸目驚心的,未來的減持也可能是驚心動魄的。何況日本內需的復甦並不順暢,消費信心似乎並沒有因為30年最大幅的的漲工資而明顯改善。這就決定了日本銀行在處理政策退出上十分謹慎,一定是摸著石頭過河。
 
  儘管日本央行表露出了放緩QE步伐的態度,日圓匯率看來並不領情。一則此舉已在市場意料之中,二則日美之間利差依然巨大。如果不大幅縮小利差,資金空日圓買美元資產的套利交易依然是「躺贏」的。市場賭日本央行在可預見的將來都只能做做樣子,無意讓利率趨向其他發達國家。
 
  幾乎同一時間,聯儲局的FOMC開會,決定利率政策不變,但將前瞻性指導從第一季度的今年減息三次矯正為一次左右,這肯定是一個強硬的政策暗示,不過符合之前幾個月通脹數據的趨勢和分析員的預期。可是,接下來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演繹才是戲肉,「19個決策者中15位預測一至兩次減息」。
 
  鮑威爾直言決策者對利率把握的確信度並不高,更坦白指如果多見到幾個最新的通脹數據,點陣圖「可能就不同」。話音未落,CPI、PPI和PCE連環三擊,共同指向美國通脹放緩的方向。5月CPI回落到3.3%,核心CPI 3.4%,PPI為2.2%,核心PPI 2.3%,全部低過前期和分析員預測中位數。接下來聯儲局最看重的5月PCE,分析員預測按月升0.1%,核心PCE也是0.1%,6個月來最小升幅。
 
  實際情況比表層數據更漂亮。扣除能源、食品和房租的超級核心CPI通脹,在5月按月上漲接近零。飛機票、保險、汽車服務、酒店等服務業價格看來已經停止上漲,這是聯儲局最想看到的,這證明525點的加息開始對內需產生影響了。至於房租,仍有0.4%的按月增長,不過租約合同有周期,所以房租一般被視為落後指標。
 
  然而,政策決策者拒絕慶祝,依然擺出了相對強硬的姿態。主要原因是聯儲局在過去幾年對通脹屢屢判斷失誤,所以在沒有更進一步的確認之前,保守療法可能風險較小,何況不到兩個月前才剛剛換上了鷹派一點的立場。聯儲局在觀察,市場也在觀察。
 
  毫無疑問,服務業通脹出現受控的跡象是好事,非通脹(disinflation)場景更趨全面。不過非通脹不代表通縮,物價稍微受控也不意味著經濟即將面臨衰退。目前的物價數據只能說,進一步加息的風險逐漸消退,經濟回落正常增長範圍,是否需要減息、甚麼時候開始減息仍屬未知數。

   如筆者在此欄目不斷指出,觸發聯儲局進入減息周期的,可能不是衰退而是事件。在長達十餘年的零利率環境之後,利率漲得太猛,停留的時間太久,對經濟體的融資成本乃至融資能力帶來壓力,經濟中最弱的一環(如商業地產)出現斷裂的機會頗大。這可能成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捩點,只是時間點難以預測。
 
  本周兩大看點:1)美國零售數據:最新的消費信心、CPI數據之後,美國零售數據會給出美國消費者是否開始勒緊褲腰帶;2)英格蘭銀行會議:英國6月減息的機會不大,不過行長貝利關於未來減息的語境,一定受交易員重視。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