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19/04/2024

美元升值,亞洲金融危機重臨?

#陶冬天下 #美元 #日圓 #減息 #經濟 #通脹 #利率 #聯儲局 #財金大勢 #匯率

  美國傷風,全世界感冒。

  3月公布的美國就業數據和通脹數據顯示,當地勞工市場依然十分熾熱,新增就業人數繼續迅猛擴張,工資持續上揚,在經濟周期尾端展現出如此強勁的增長特徵實屬意外。勞工市場高燒不止,導致服務業成本持續高漲,通貨膨脹居高不下,讓經濟學家和美國聯儲局的預測很尷尬。

  美國通脹在最後階段反覆曲折,其實並不令人意外。疫情觸發的供應鏈危機已經結束,俄烏衝突帶來的能源危機也大致告一段落。美國通脹借助外力,CPI從9字頭直落到3字頭。聯儲局也有點洋洋自得,以為在對抗通脹上很快可以畢業,市場的判斷一度更樂觀。

  最新的經濟數據則顯示,聯儲局該念的書都沒有念,短期畢業並不現實。聯儲局貨幣緊縮政策,真正能夠產生效果的,是抑制內需、抑制工資過快增長,但是在這個領域看來,效果並不理想。華爾街驚醒,對利率政策前景重新評估,從higher for longer(維持高利率)變成higher for still longer(高利率還得更久)。

  整個金融市場都在重估美國的減息前景,今年的減息時機進一步後置,預計減息次數從數據發布前的年內三次下調到一至兩次。美國國債全線遭到拋售,對政策利率最敏感的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在6個星期內從4.19%跳升到4.92%。換句話說,市場的減息預期已經少了3碼。

  對美國政策利率前景的重新評估、重新定價,導致美元匯率全面反彈,美元指數衝破106,兌日圓匯率更創下30幾年來的新高,兌亞洲各貨幣匯率一齊上揚,勾起市場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回憶,「亞洲匯率保衛戰」等聳人聽聞的標題,在媒體、自媒體跳動。

 

美元兌日圓匯率創下逾30年新高,兌亞洲各貨幣匯率同上揚。(Shutterstock)


  金融危機會不會再次來襲?從過往幾十年的經驗看,每次美國進入高利率、強匯率周期,新興市場必有一劫。機制是美國利率較高,資金從新興市場流回美元區,推高美元匯率、推高美元資產價格,吸引更多資金出離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國家動用外匯儲備來維持匯率穩定,但是隨著儲備的迅速減少,基本面因素惡化,更多外國游資(還有本國資金)逃離。不少新興國家在美元疲弱、利率低下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美元債務,一旦外資撤離,美元流動性很快捉襟見肘,信用評級遭下調。本國匯率一再下貶的話,原本具有還款能力的本國企業也無力償還美元債。

  上一輪美元持續強勢發生在1995至2000年,此間先後觸發了墨西哥債務危機、亞洲債務危機、俄羅斯債務危機和阿根廷/巴西債務危機。從任何意義上說,美國利率居高不下、美元匯率不斷升值,對於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都是一個威脅。2020至2022年美元曾經有過一次升值,基本上是疫情之下資金流入美國避險,不過時間較短,美元匯率很快掉頭回落,只有斯里蘭卡、阿根廷等幾個新興國家受到衝擊。

  2023年開始聯儲局瘋狂加息,在14個月內加息超過5個百分點,令美元匯率再次上升。不過市場去年開始一直有利率很快會回落的預期,使得美元匯率升值並不激烈。現在市場突然意識到美國的通脹仍未受控,聯儲局在短期內未必有空間減息,美元突然啟動。

  美元匯率驟升,讓日圓、韓元在內的一眾亞洲貨幣承受貶值壓力,亞洲金融危機會不會重臨?筆者認為機會不大,因為如今亞洲經濟基本面和27年前大不相同。當年的亞洲債務槓桿過高,欠下巨額美元債;如今多數亞洲國家的外債水平比起本國經濟體量不算高,短債數量和外匯儲備的比率大多合適。外資流入中,直接投資(產業投資)比重大幅增加,這些資金一般不受利率影響。

  更重要的是,1997年危機後,多數國家修正了匯率形成機制,本國貨幣多採用浮動匯率。這使得各國央行毋須拼死干預匯市來保匯率,政策騰挪空間大了,被投機者狙擊的可能小了。筆者認為,以目前的美元波動和資金流向,亞洲重現97金融風暴的機會不大。

  但是美元利率一直維持在高位,對全球經濟、資金配置一定有影響,時間拖得久了,亞洲經濟勢必受損,資產價格難免不受衝擊。

  美國前財長康納利曾經說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全世界祈求美國利率早點回落。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09/06/2024

歐洲揭開減息大幕

#陶冬天下 #歐洲 #減息 #歐洲央行 #財金大勢 #美國 #經濟

  上星期,對於央行和經濟學家是大日子,對於美股散戶根本不算甚麼。
 
  歐洲央行宣布下調利率,揭開了新一輪全球貨幣寬鬆的大幕。美國就業數據十分強勁,經濟學家再次推後美國聯儲局首次減息的預計時間點。然而,花旗全球跨資產風險指數卻處在甚低的水平,資金認定美國經濟軟著陸趨勢,懶得理睬數據上的起起跌跌。美國散戶瘋狂交易,帶起了市場情緒,帶起了美國股市,帶起了全世界多數市場的股指。
 
  與股市相比,債市對宏觀政策和就業數據尚存敬畏。非農數據一出,兩年期國債收益率驟升13點,美債受到拋售,並引發其他國家債市同步調整。美元匯率上升,歐元對美元跌至1.08。OPEC+維持減產決定,無法阻止原油價格連續下探;銅期逼空結束,大宗商品價格全面回落。比特幣價格逼近歷史新高後見獲利回吐,黃金白銀也出現回吐。
 
  歐央行決定下調政策利率25點,至3.75厘,在各大央行中率先開啟減息模式。行長拉加德在記者會上稱,「有強烈的可能性」這是利率回撥(dialing back)的開始,但是她在展望未來利率走勢時就顯得比較謹慎,「取決於我們可以看到的數據」。
 
  歐洲經濟呈明顯的內冷外熱,本土需求差強人意,靠著海外遊客的湧入實現了經濟復甦。然而,依賴出口和內部消費的國家,增長動力很不理想,德國為首的歐洲經濟去年陷入滯脹狀態。同時,歐洲的資金成本高企,對企業融資甚至高債務國發債,都是一個巨大的拖累。在處理物價上漲、經濟增長和融資成本三個關係上,歐央行作出了政策側重點轉移。
 
  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歐洲經濟的主要痛點曾經是通貨膨脹,CPI一度甚至超過10%。但是去年隨著能源價格回穩,通脹迅速回落,逐步指向2%的政策目標。服務業價格放緩速度較慢,使得今年達成政策目標的機會較小,不過歐央行仍有信心通貨膨脹可以大致受控,所以將目光轉向過高的融資成本和疲弱的經濟活動。
 
  過高的融資成本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是一個傷害,對高債務國家財政安全是一種威脅,也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冰封。過久地維持高利率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當地已經浮現出來了,歐央行有了減息的空間,也有減息的需要。
 
  有人認為,歐央行不敢早於聯儲局減息。其實,歐洲的工資上漲和服務業通脹的烈度遠遠低過美國,在實體經濟上,歐央行比聯儲局有更成熟的減息條件。歐洲率先減息的主要後果是美歐之間的利差擴大,導致歐元貶值。德國迫切需要歐元貶值,來和日本產品競爭。美國則需要強勢美元來吸引海外資金、拉升美元資產價格。相信美國對歐元貶值可能會同對日圓一樣持樂見態度。

 

在實體經濟上,歐洲央行比美國聯儲局有更成熟的減息條件。(AP)

 
  當然,歐洲的物價水平並非可以高枕無憂,5月CPI反彈就是一個好的提醒,工資上漲帶來一系列的未知數。歐央行一方面按照計劃啟動減息,另一方面則不給出未來利率路徑的時間表,其目的在於可攻可守,將主動權留給自己。筆者預計,歐洲下一次減息在今年9月,不過未來幾個月的通脹趨勢和聯儲局的言論或動作,會對歐洲貨幣政策決策具有影響。
 
  美國5月非農就業增加了272K,遠遠超出了分析員預估的170K和上期的165K。時薪按月增長0.4%,也多過預測的0.3%。正如筆者評論上月出奇地低的數字時所言,「非農數據向來波動很大,不要將一個月的數字看得太重」,不過這組數字還是衝擊了市場的預期。9月聯邦基金利率下調一碼的概率從數據公布前的81%,驟降到54%,市場確信減息時間點從11月移向12月。
 
  強勁的就業數據表明,聯儲局的抑制性利率政策在紓緩就業市場過熱上,尚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經濟下滑而不得不減息」這個論點暫時並不成立。工資上漲與服務業通脹之間的螺旋攀升關係尚未被拆解,貨幣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時間觀察。聯儲局的心病在於就業市場,在於就業供需失衡,在於工資上漲高燒不退。
 
  聯儲局GDPNow模型顯示,美國經濟增速目前在2.7%左右,比上次的3.5%有明顯回落,並預計進一步減速。不過,目前經濟無論如何都不是走向衰退的架勢,更像是增長回歸正常區間。從這個意義上看,市場見到放緩的經濟數據就聯想利率下調,可能是自作多情。就業市場不出現結構性變化,消費、投資、製造業、信貸等數據對判斷增長勢頭有用,但對判斷聯儲局政策則用處不大。
 
  聯儲局最終減息的觸發點,未必是經濟陷入衰退,而可能是事件觸發的。美國的財政赤字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著,高利率帶來沉重的利息支付壓力,市場也感受到不安,最近國債拍賣不順利就是佐證。同時,高利率對美國商業地產構成嚴重威脅,並製造出收益無法覆蓋成本的尷尬處境。一旦商業地產有事,聯儲局的減息可能會來得急。
 
  本周三大看點:1)FOMC會議,利率不會有變,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言辭和語境才是重要,預計他強調取決於數據,不過暗示今年開始減息;2)日本央行例會,正式宣布減少國債購買額度,行長植田可能暗示下一步加息已經不遠;3)美國公布5月CPI和核心CPI,料與上期數據大致相同。中國社會融資數據和英國工資數據也值得留意。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