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叻生活
04/08/2022

虛擬偶像早已流行?實體產品科技化?從書展、動漫節觀察5大潮流文化現象!

#V-Tuber #創新 #動漫節 #虛擬偶像 #創新能力 #電腦繡繪 #藝術創作 #沉浸式展覽 #科技發明 #香港書展 #創業 #創意

  「創新、創意、創業」是一種尋求突破的開拓精神,「創意」是一種帶有藝術元素、追求美好的思維方式,而「創業」就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具體行動。在今日的香港,「創新、創意、創業」所代表的精神和意義都是至關重要的,為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帶來新動力。

 

  其實,只要宏觀全球國家,我們都可以看到科創正在為經濟帶來新動力。所以有人說,未來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將會是一場「科技發明」和「創新能力」的大比拼。

 

  「香港書展」和「動漫節」剛剛完滿結束,每年這個時候,都可以見到香港潮流文化的趨勢,今年也不例外,發現有些現象,值得分享。

 

(圖片由作者提供)

 

V-Tuber 早已流行

 

  先說「動漫節」,最熱鬧當然是「港漫動力」的15本作品,搶盡市場焦點,盡顯實體漫畫的魅力!不過,同場出現的V-Tuber,一樣贏盡掌聲和歡呼聲!原來,近年在日本有一隊虛擬樂隊,可以說是紅透半邊天,只不過,在香港沒有太多傳媒報道,一時之間,尚未知道他們在香港的受歡迎程度。在今次的「動漫節」之中,大會邀請了Fulgur Ovid及 Uki Violeta 兩位,親臨香港,在會場上和大家見面、互動。而當他倆在大螢幕上出場的時候,他們的fans早已來到,我們才發現,他們早已擁有大量追隨者!也許,虛擬偶像早已流行,只是我們未曾察覺而已!

 

實體產品亦在科技化

 

  今年書展,人流達85萬人次,氣氛頗為熱鬧,只可惜主題欠奉,有人稱入場是為了買 倪匡前輩 的作品,其實,他的小說及文集早已出版,各大書店賣了很多年,根本無須在書展購買。

 

  據其中一位資深作家黃獎表示:「留意到今年還是有些新趨勢的,新的出版走向精品化,賣點是增加收藏價值。有幾位創作人成立了「香港文創互動發展協會」,目的是把創作商品化。」

 

  協會的發言人 陳美濤 說:「往日,創作人的目標,局限於出版一本書,當書的銷量有限制,就很難發展下去。我們希望創作出來的東西,可以充份發揮,衍生出不同的商品,創作就更有生命力了。」

 

  這個說法,和所謂的 IP Management 很接近,舉一個例,香港作家 黃獎 創作了一系列的「一筆畫」,首先,利用先進的數碼印刷,印製《領悟一筆》精裝畫集,這種技術,可以用於小批量的生產,故此,能夠製成三個不同主題的封面,分別在不同的場合發售,吸引不同的目標顧客。

 

(圖片由作者提供)

 

  商品化,就當然不限於印刷,聯會繼續物色合作夥伴,夥拍了牛仔時裝專家DENIMPLAY 2,利用電腦繡繪的技術,製作了四款 Tee裇。原來,現在的「電繡」,已經可以做到半立體的效果,繡上一條幼繩,把「一筆畫」的特色,充分表達出來。由此看來,我們追求科技上的發展,除了在元宇宙中尋求突破,也可以在實體經濟發展。

 

(圖片由作者提供)

 

  另外,「香港文創互動發展協會」又和插畫家阿Hey合作,把他的創作用在清酒的包裝盒上,用AR效果,經手機看,會見到櫻花飄降的浪漫場面。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曾表示︰「數碼科技猶如為藝術家提供一系列全新的顏料和素材,讓他們透過科技應用,以嶄新的形式表達藝術意念,同時可以與欣賞者有更多互動,相信可以激發藝術家的創意,為欣賞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另一方面,數碼科技亦為藝術界提供新的傳播渠道,讓作品以不同的形式更廣泛地接觸到大眾,不但有利藝術普及化,亦能提供數碼化的藝術品交易方式,促進藝術產業發展。」

 

加強觀眾參與度

 

  現今藝術創作不再是創作者獨尊,不少藝術家都嚮往與受眾交流,讓他們表達對作品的想法,甚至共同創作,例如擅長延展實境技術的 XR Dom,提供混合現實藝術創作工具,藝術家可在現實生活背景上創作 3D 繪畫,再通過 XR Dom 的技術,創造一個超四維藝術創作空間,參與者可以佩戴混合實境(MR)眼鏡自由瀏覽和參與創作。而幻意堂製作則提供舉辦互動展覽的方案,利用 MR 等技術,參觀者只要戴上 MR 眼鏡,便擁有沉浸式的展覽體驗,甚至可以與藝術作品互動。

 

全新藝術載體 擴闊創作空間

 

  除了為現有的藝術創作形式注入新元素,數碼科技亦可以成為新的藝術載體,讓藝術家以新媒介創作。

 

  創作,作品與展示的環境結合,甚至因應環境變化,帶給欣賞者不同的感受。推動藝術普及化 營造可持續創作環境科技除了提供新的創作工具。

 

鼓勵創科界與藝術界合作

 

  數碼港未來將繼續推動社群內的科技企業和初創,與文化藝術界合作。

 

  香港需要有一個更加多元化、更能夠與時代接軌的經濟體系。

 

28/02/2024

生物科技也講求創新!摒棄做「模仿藥」舊模式,善用AI縮短藥物研發週期!冀政府建立完整研發生產生態

#科技 #生物科技 #全球視野 #大灣區 #初創 #創新 #人工智能 #疫苗 #疫情預警 #病毒 #藥物 #國際標準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 #智慧生活

  生物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新冠疫苗的問世使在過去數年助全球一定程度地控制了一場極具破壞性的疫情。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亦一直關注生物科技初創,由基金主辦的JUMPSTARTER環球創業比賽2023(JUMPSTARTER 2023)有5間屬於該領域初創入圍30強,並獲得投資。在早前舉行的JUMPSTARTER2023總決賽 - 創科盛典活動上,基金邀請業界專家探討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發展,他們建言初創由起點就應具備全球視野,以及應以創新意識設計生產高質產品,並呼籲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在大灣區建立從研發至生產的完整生態圈,縮短從藥物發明到臨床使用的時間,方能快速應對未來新疫情,以至各種病毒帶來的挑戰。

 

 

  參與討論的生物科技企業代表來自大灣生物(Great Bay Bio)及醫克生物(Immuno Cure),兩者均為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的公司。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以及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既有研發經驗,亦深諳生物科技公司的運作。談及行業的發展方向時,兩位都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

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

 

AI助力 縮短藥物研發週期

 

  2019年成立、總部位於香港科學園的大灣生物一直致力運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來推動生物製藥工藝開發(bioprocessing development)技術的革新,冀解決藥物開發周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等問題。Michael指,過去四年,大灣生物的AI智能化生物科技平台助改良傳統的生物製藥工藝開發過程,可將過去需要兩年的藥物研發週期縮短為六個月,讓產品更快面世,更能快速應對如新冠等流行疾病爆發。

 

  Michael認為,創新是工業和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是人的天性,而非一項技能或一道政府的指令。他指,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要長足發展,必須有創新思維,應該摒棄做「me-too drug(模仿藥)」或「me-better drug(改良模仿藥)」的思維。「(做後者)可減少風險,但只有通過創新,做出新產品和新科技,才能讓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融入世界。我們不該以『跟上世界水平』為目標,而必須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一部分,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才能做出最好的產品,為世界所用。」

 

創新核酸疫苗 有望預防愛滋

 

  由何大一博士擔任顧問委員會於2015年成立的醫克生物專注於癌症、炎症相關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擁有兩個創新的專利技術平台——PD-1增強型的DNA疫苗平台和抗Δ42PD1 抗體藥物平台。擔任該公司首席科學顧問、同時亦是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所長的陳志偉教授透露,目前該公司研發的兩項核酸疫苗—— 治療性愛滋病疫苗「ICVAX」及預防性新冠肺炎疫苗「ICCOV」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陳教授說:「我們知道過去40年坊間沒有愛滋病疫苗或治愈的方法,ICVAX已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等身上試驗成功,動物在被病毒感染後能夠在沒有抗病毒的治療下存活6年,這是科技的很大進步!」旗下抗-Δ42PD1抗體平台亦取得顯著的研發成果, 發現了一種新的抗體藥物靶標(antibody drug target),可用於治療肝癌和大腸癌等癌症,現正申請政府資金,冀將技術盡快推進到臨床試驗中。

 

  過去幾年影響全球的新冠疫情雖然已漸平息,但各國科學家們已發出預警,呼籲加強研發及投入資源,以應對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來臨。陳志偉教授去年就與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發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提倡針對不同病毒展開研究,並研發相應藥物、疫苗或抗體,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積極推動合作、培養人才。

 

疫情預警 政府角色關鍵

 

  陳教授說, 流行傳染病是人類面對的重大挑戰,「過去我們看到少於十年內就有一個新的疫情影響全世界。若要能快速應對未來的傳染病,香港必須建立一個可以支持新疫苗或者抗體藥物開發的生態,縮短從開發藥物到臨床使用的時間。」

 

  他舉例,當年新冠疫情開始時,香港大學用一個月就研發出兩款有效的疫苗,但因香港沒有足夠支持「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優良製造標準)製造」的產能,必須排隊等待兩年才能生產出來並在人體上試驗,延遲很久,「若未來再有疫情,而我們無法自己製造疫苗,即使有資金向別國購買,誰願意賣給我們?大家都會以本國優先。我的建議是必須盡快在香港或大灣區建立起完整的研發生產生態,才能跟上世界創新的速度。」

 

  無論是對抗疫情或是發展整體的生物科技產業,都需要大學等研發機構、行業及政府通力合作。陳教授就強調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例如新冠疫苗的推出,不是靠單一的產業或研發團隊就能做到的,而需要政府迅速投入大量資源支持,促進研發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例如美國的mRNA疫苗,政府就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推動。」他又指,政府應有緊迫感,否則香港在世界上的疫苗、抗體藥物方面或沒有競爭空間。Michael亦指,政府需要有長遠的國際視野。

 

以國際標準打造產品 初創走得更遠

 

  談到國際化策略,近年一些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開拓美國市場時就遇到挑戰,筆者認同Michael給有意開拓海外市場的初創公司的建議——應從創業起步、設計產品開始就建立國際視野,「現在很多中國公司一開始先關注中國市場,在產品質素方面和國際標準不一樣,後來要開拓美國市場就需要做額外的努力,這樣會很困難。」他指,如果打算做國際市場,就必須把設計和產品質素以世界標準來做,做最好的產品和科技,這樣便能打入各國市場。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