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叻生活
14/12/2022

發展智慧城市最重要求變,由日常生活到經濟、醫療、教育、環境,也可帶動創科發展!

#智慧城巿 #智慧生活 #數碼化 #數碼化轉型 #智能科技 #創科 #數據分析 #日常生活 #經濟 #教育 #醫療 #反洗錢合規科技實驗室 #數碼港

  人們的生活方式經過近3年的數碼化轉型發生了很多變化,聚焦在可連通性、可持續性的智慧生活。

 

  智能手機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可以任何時間和地方進行,可以看到各式各樣電子產品不斷增強的互聯互通性能。以智慧家居為例,積極地為碳中和作出貢獻。例如,通過應用程式來顯示聯網一切設備的耗熱和耗電作情況,善用大數據分析並提議可選的節能建議,包括在較低的溫度下洗衣或使用程式洗碗,或屋頂太陽能電池提供大量電力時啟動設備等。

 

(圖片由作者提供)

 

  智慧家居展示未來數碼生活,圍繞提高生活質素,不同的智慧家居生態系統將安全性、舒適性與低能量耗結合在一起。例如,可以根據日照量自動控制,優化和調節室溫;房屋所有入口可以借助攝像鏡頭進行控制,通過應用程式進行個性化設置等;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查看冰箱的食物;進入自己的家時,系統自動開啟溫馨氛圍的燈光;可以享受聯網和數碼組成的娛樂系統,將虛擬的內容和真實場景融合的擴展現實應用等。

 

  而新的醫療保健產品和可穿戴設備仍在繼續開發。可穿戴健身追蹤器、肌肉刺激和按摩設備、數碼量度體溫計和智慧浴室秤等產品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未來,可以配合完善的醫療設備,除了健身追蹤和身體基本的健康監測功能,它們還將能夠收集此前必須去醫院才能檢查的健康資料。期待將集成了可穿戴設備的智慧家居系統與健康資料的協同工作,如可以根據人們的心率和血壓來調節室溫或背景音樂。

 

  另外在其他智慧城市發展下,數碼港與建造業議會於12月13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協力推動數碼科技在建造業界廣泛應用,尋找以提高建築工程項目的生產力、質量、可持續性及安全水準。是次合作將推動建造業數碼化轉型,針對建造業的痛點及挑戰,並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和新技術。雙方亦會透過合辦研討會及科技論壇等,互相提升行業認知,以促進新經濟企業與傳統行業的融合。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表示,是次合作為建造業注入新動力,並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角色。數碼港和建造業議會將合作推動建造業數碼化轉型,針對建造業的痛點及挑戰,共同尋找合適、具影響力並獲市場認同的解決方案和新技術,雙方亦會透過合辦研討會及科技論壇等,為數碼港社群初創及建造業界建立聯繫網絡,互相提升行業認知,促進新經濟企業與傳統行業的融合。

 

  在智慧經濟方面,金管局推出首次「反洗錢合規科技實驗室」(AMLab),與數碼港合作,在「金融科技2025」策略下進一步鼓勵銀行業界採用合規科技。數碼港首席企業發展官陳志恒先生在AMLab 3上致辭和數碼港的科技公司在Regtech Connect中向參與銀行示範相關合規科技工具和服務。AMLab將加強銀行的能力,以防禦欺詐和金融罪行所招致的客戶損失,減低銀行業內的風險轉移情況,以及提高反洗錢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率。

 

  AMLab主要探討網絡分析以應對欺詐相關的傀儡戶口風險,並通過反洗錢方面的公私營夥伴合作,加強數據和信息共享。首批參與的五間銀行將會由數據專家協助首次使用合成數據,以應用網絡分析識別潛在洗錢風險。

 

  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陳思源先生表示:「合規科技是數碼港金融科技社群其中一個發展重點。不少合規科技初創能夠為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及易於採納的方案,加快金融機構的數碼轉型。舉辦 RegTech Connect,讓銀行及初創企業探討合作機會,進一步推動反洗錢合規科技方案的落地應用。」

 

  智慧城市建設範疇甚廣,涉及經濟、醫療、教育、環境等社會各方面發展要素,並可帶動相關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智慧城市建設成功背後要付出好多努力,重要是求變,打破以往複雜架構程序的條框,拆牆鬆綁。發展智慧城市其實終歸是與「人」相關的事情,日常生活點滴皆有數據分折價值,而非資訊科技發達的城市就等同是智慧城市。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