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暢所欲妍
21/07/2022

2日與300日

#國旗 #巡查費 #路政署

  兩天前(7月19日),我在《頭條日報》刊登了一篇專欄文章,講述去年國慶,一班愛國市民想在荃錦公路及粉錦公路懸掛國旗,於是托元朗區議員鄧鎔耀代向政府申請,誰知,鄧議員竟被路政署要求先付14萬「巡查費」。

 

  在自己國土掛自己國家的國旗原來要付「買路錢」,大家一看「可怒也」,於是兩名立法會議員李鎮強及陳仲尼立即去信追究,一班資深媒體人寫信給特首表達憤慨,官媒《大公報》以幾乎全版作跟進報導,民間各群組也用各自的方法把荒謬事廣傳、反映……

 

  結果,兩日後(7月21日),路政署給《大公報》記者回覆,說會給申請者鄧鎔耀議員豁免收費,並將發還已付的14萬。

 

  由事件揭發,到宣佈退款,前後不到兩天時間,我希望,這將是新特首李家超帶領下的公務員團隊的新效率、新速度。

 

  同一事件,因為不同領導、不同管治風格,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解決問題速度及效果。

 

(資料圖片)

 

  其實,掛國旗要付14萬買路錢的問題,並不是我第一個提出。早在去年9月17日,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早已去信當時的發展局長黃偉綸、副本抄送運房局長陳帆、民政局長徐英偉、路政署長陳派明、地政署長黎志華,表明市民掛國旗只是聊表愛國心,並非個人宣傳,應豁免巡查費,更應加以表揚。

 

  然而,信件發出如石沉大海,時任運房局長陳帆連何議員私訊的追問也沒回覆。結果,申請人無奈繳了款。

 

  14萬不是一個小數目,十一將近,又將是國旗飄揚的日子,問題不解決,難道今年的愛國者又要破財?於是,在何議員發信300日後,我在一次飯聚中得悉此事,寫了出來,各方有力人士立即跟進,結果,300日解決不了的事,今天用2日就搞定了。

 

  不過,這次退回14萬只是個開端,以後掛國旗是否需要買路錢?才是問題癥結。難道次次都要吵鬧一番求豁免?這不是辦法。全城慶祝國慶,本來就是政府行為,本應由政府來做,正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說:「每位香港市民都應該是愛國者治港的參與者、實踐者、受益者,而不是旁觀者。」

 

  政府對市民掛國旗行為旁觀幾十年了,是時候,做回一個實踐者、甚至主導者。

 

  過去民間掛國旗要被罰錢,這根本是在欺善怕惡,法輪功的banner在香港掛通街廿多年,政府有收過他們一毛錢嗎?市民自發在窗前、在社區掛國旗,只要不構成危險,應予鼓勵,而不是要收巨款來懲罰市民、來嚇怕大眾。

 

  愛國者治港,說易行難,李家超即使一眼能關七,也看不了這麼多。所以大家更要幫忙做政府的眼睛,一發現古惑小動作,就發聲舉報,議員和相關團體也積極追究問責,這樣,新政府的施政才能活出真正的香港速度。

 

29/07/2022

制度可以改,但不可以破!

#路政署 #立法會 #國旗

  上星期有一場政治風波,揭示香港對於已有制度嘅遵從同破壞,已經有一套新嘅睇法同做法。

 

  事緣上年國慶前後,有市民自發申請喺元朗一帶路燈懸掛1200面國旗,結果收到路政署一張6位數嘅帳單,合共15萬元行政費同巡查費。事件經過立法會議員跟進同傳媒廣泛報道之後,最終由特首李家超「一錘定音」,指示豁免有關收費,換句話說,呢15萬開支由政府一力承擔。15萬對於政府當然係小數目,但問題就係,守護制度、守護法律係政府一直強調的話,點解「愛國」就可以破壞制度?「愛國」係唔係都要尊重一下制度?

 

(資料圖片)

 

  成件事問題嘅最大核心,係申請者申請嘅時候已經知道佢係要畀呢筆錢先可以掛國旗,而掛國旗喺燈柱,要由指定承辦商去做,仲要喺夜晚非繁忙時間,搵人封部分行車線先可以掛到,所以先涉及呢15萬元嘅行政費用。

 

  你可以鬧政府收得貴,但掛之前你已經知道係要畀呢筆行政費,你亦係同意畀錢政府先幫你掛,但你萬萬不能點知到後來就竟然有議員覺得呢個係愛國嘅表現,所以政府係無理由亦唔應該收呢筆錢。

 

  今次做咗豁免,將會令到路政署嚟緊陷入兩難局面。第一難,以示公平的話,路政署開放個個團體都可以喺燈柱申請掛國旗,太多人申請的話又要搞抽簽,咁全香港所有燈柱要都由承辦商去掛國旗,條數由政府一力承擔,亦即係話由市民荷包拎錢負責;另一難,如果政府免卻麻煩,唔再畀人申請,以後政府自己負責掛晒國旗的話,咁去年獲批免費掛國旗嘅團體就變成為「特權分子」。Tina真係想知,政府今年將會點解決。

 

  制度破壞係好容易,特別係手握公權力、有話語權嘅人,要破壞真係輕而易舉,但係破壞咗制度之後所帶來嘅後果,係可以好大。制度定咗就大家要遵守,覺得制度不合時宜嘅,就唔該謀求共識去更改制度,否則日後一有咩事鬥大聲鬥牙力就可以破壞制度,咁香港仲有咩價值可言?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