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生財有道
26/02/2021

【理財專題】新冠疫苗開始打!全港副作用保險大檢閱

#疫苗 #復必泰 #克爾來福 #疫苗懶人包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本周在本港正式展開,包括醫護、紀律部隊、郵政人員及長者等5大類別人士可登記打針。政府就為市民大派定心丸,計劃為打針後出現的異常事件設立保障基金,相關細節將於今日(26日)立法會財委會討論。

 

  不過,疫苗今日已開始接種,與其等政府保險,不如主動出擊,我們為大家搜羅全城提供的疫苗副作用保險計劃,齊齊來個疫苗保險大檢閱!

 

 

新冠疫苗全球已打過千萬劑 異常反應數據曝光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本周在本港正式展開,包括醫護、紀律部隊、郵政人員及長者等5大類別人士可登記打針。因新冠疫苗由研發到大規模接種時間不過一年左右,比常規進度的5-10年大幅壓縮,大家都比較關心疫苗能否達到預期中的效能,更甚的是疑惑會否因打針而出現嚴重副作用。

 

兩疫苗過敏反應機會 每百萬劑現數十宗 

 

  據本港衛生署資料,全球至今年1月已有6600萬劑輝瑞/BioNTech「復必泰」疫苗被使用,獲呈報出現異常反應的有14525宗,即平均每1萬劑約2.2宗,其中曾有過敏反應、面癱及吉巴氏綜合症分別有497、98及3宗。

 

  至於科興的「克爾來福」疫苗,截至2月13日數據,全球已有1180萬人接種,獲呈報的過敏反應、面癱及吉巴氏綜合症分別有732、44及2宗。總的來說,兩隻疫苗的「出事」比率為(復必泰每100萬劑及克爾來福每100萬人出現過敏反應分別是7.53及62.03宗;面癱分別是1.48及3.73宗)。要注意的是,相關數目並未證實與疫苗接種是否有關。

 

本港疫苗接種計劃已展開(疫苗接種計劃網頁截圖)

 

  政府就為市民大派定心丸,計劃為打針後出現的異常事件設立保障基金,初步建議若因此而身故每人最多可獲賠250萬元;嚴重異常事件則每人可獲賠最多300萬元,相關細節將於今日(26日)立法會財委會討論。

 

  不過,疫苗今日已開始接種,與其等政府保險,不如主動出擊,我們為大家搜羅全城提供的疫苗副作用保險計劃,齊齊來個疫苗保險大檢閱!

 

保險詳情(下頁)

 

 

(疫苗接種計劃網頁截圖) 

 

安盛保誠等市民可登記 其他保障現有或新客戶

 

  翻查各大保險商資料,不少保險商提供的保障屬現有客戶或新客戶(即近日新買保單)專享,但亦有例外,例如保誠、安盛及One Degree提供的計劃,就開放給市民登記。而目前所有這些計劃都是費用全免。

 

  各公司的計劃各有不同,但大致上都有兩部分,包括住院和身故賠償,部分亦提供住院前門診賠償,但這部分只是小數目,我們將比較大家較緊張的住院和身故賠償這兩個項目。

 

保誠推「新冠疫苗 ‧ 全護基金」,不論是否客戶均可透過下載應用程式登記(保誠官網截圖)

 

大部分保障14日內引致 呢幾間更長

 

  唔怕一萬只怕萬一,若打針後有副作用要入院,隨時手停口停。住院賠償方面,絕大部分都以每日賠償計算,並非實報實銷,類似市面的住院現金保險,正正保障到打工仔的入息。

 

  若不理上限日數,每日賠償額最多的是富通,最高為每日1200元,不過這是適用於深切治療部留醫的,一般病房為每日800元,與其他保險商大致接近。其次是保誠,不論病房每日賠償額1000元,值得留意的是,若申請者屬本港前線醫護,賠償額為雙倍即2000元。而保障日數最多的,是保柏,每日800元上限45日。One Degree提供的計劃,則只就連續入住深切治療部5天或以上,提供一筆過10萬元賠償。

 

  身故賠償方面,以富通和宏利最高,賠20萬元,友邦賠15萬元,其他為10萬元,而保柏則沒設身故賠償。

 

友邦港澳保險客戶無須登記,可享疫苗副作用保障(友邦官網截圖)

 

  光看賠償額,未必能清楚細節,因最重要的還是受保者能獲賠償的條件。保誠、安盛、保柏及One Degree的計劃都是要求情況(不論住院或身故)於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而富通則保障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的入院和接種30天內的身故;宏利及友邦則較寬鬆,並非以接種疫苗日期計算,而是由不良反應出現起計算(其中友邦的身故賠償亦保障接種30天內的身故)。

 

 

  其實除了以上安排,政府亦為市民大派定心丸,計劃為打針後出現的異常事件設立保障基金,據食物及衛生局文件,初步建議若因此而身故每人最多可獲賠250萬元;嚴重異常事件則每人可獲賠最多300萬元。至於何為「嚴重異常事件」,所謂的相關申索應在接種最後一劑疫苗起計2年內向保障基金提出,最終受保障事件定義為何,相關細節將於今日立法會財委會討論,關注保障的你就要密切留意相關的辯論發展。 

 

撰文:羅駿豪

 

28/02/2024

生物科技也講求創新!摒棄做「模仿藥」舊模式,善用AI縮短藥物研發週期!冀政府建立完整研發生產生態

#科技 #生物科技 #全球視野 #大灣區 #初創 #創新 #人工智能 #疫苗 #疫情預警 #病毒 #藥物 #國際標準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 #智慧生活

  生物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新冠疫苗的問世使在過去數年助全球一定程度地控制了一場極具破壞性的疫情。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亦一直關注生物科技初創,由基金主辦的JUMPSTARTER環球創業比賽2023(JUMPSTARTER 2023)有5間屬於該領域初創入圍30強,並獲得投資。在早前舉行的JUMPSTARTER2023總決賽 - 創科盛典活動上,基金邀請業界專家探討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發展,他們建言初創由起點就應具備全球視野,以及應以創新意識設計生產高質產品,並呼籲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在大灣區建立從研發至生產的完整生態圈,縮短從藥物發明到臨床使用的時間,方能快速應對未來新疫情,以至各種病毒帶來的挑戰。

 

 

  參與討論的生物科技企業代表來自大灣生物(Great Bay Bio)及醫克生物(Immuno Cure),兩者均為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的公司。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以及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既有研發經驗,亦深諳生物科技公司的運作。談及行業的發展方向時,兩位都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

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

 

AI助力 縮短藥物研發週期

 

  2019年成立、總部位於香港科學園的大灣生物一直致力運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來推動生物製藥工藝開發(bioprocessing development)技術的革新,冀解決藥物開發周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等問題。Michael指,過去四年,大灣生物的AI智能化生物科技平台助改良傳統的生物製藥工藝開發過程,可將過去需要兩年的藥物研發週期縮短為六個月,讓產品更快面世,更能快速應對如新冠等流行疾病爆發。

 

  Michael認為,創新是工業和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是人的天性,而非一項技能或一道政府的指令。他指,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要長足發展,必須有創新思維,應該摒棄做「me-too drug(模仿藥)」或「me-better drug(改良模仿藥)」的思維。「(做後者)可減少風險,但只有通過創新,做出新產品和新科技,才能讓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融入世界。我們不該以『跟上世界水平』為目標,而必須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一部分,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才能做出最好的產品,為世界所用。」

 

創新核酸疫苗 有望預防愛滋

 

  由何大一博士擔任顧問委員會於2015年成立的醫克生物專注於癌症、炎症相關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擁有兩個創新的專利技術平台——PD-1增強型的DNA疫苗平台和抗Δ42PD1 抗體藥物平台。擔任該公司首席科學顧問、同時亦是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所長的陳志偉教授透露,目前該公司研發的兩項核酸疫苗—— 治療性愛滋病疫苗「ICVAX」及預防性新冠肺炎疫苗「ICCOV」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陳教授說:「我們知道過去40年坊間沒有愛滋病疫苗或治愈的方法,ICVAX已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等身上試驗成功,動物在被病毒感染後能夠在沒有抗病毒的治療下存活6年,這是科技的很大進步!」旗下抗-Δ42PD1抗體平台亦取得顯著的研發成果, 發現了一種新的抗體藥物靶標(antibody drug target),可用於治療肝癌和大腸癌等癌症,現正申請政府資金,冀將技術盡快推進到臨床試驗中。

 

  過去幾年影響全球的新冠疫情雖然已漸平息,但各國科學家們已發出預警,呼籲加強研發及投入資源,以應對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來臨。陳志偉教授去年就與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發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提倡針對不同病毒展開研究,並研發相應藥物、疫苗或抗體,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積極推動合作、培養人才。

 

疫情預警 政府角色關鍵

 

  陳教授說, 流行傳染病是人類面對的重大挑戰,「過去我們看到少於十年內就有一個新的疫情影響全世界。若要能快速應對未來的傳染病,香港必須建立一個可以支持新疫苗或者抗體藥物開發的生態,縮短從開發藥物到臨床使用的時間。」

 

  他舉例,當年新冠疫情開始時,香港大學用一個月就研發出兩款有效的疫苗,但因香港沒有足夠支持「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優良製造標準)製造」的產能,必須排隊等待兩年才能生產出來並在人體上試驗,延遲很久,「若未來再有疫情,而我們無法自己製造疫苗,即使有資金向別國購買,誰願意賣給我們?大家都會以本國優先。我的建議是必須盡快在香港或大灣區建立起完整的研發生產生態,才能跟上世界創新的速度。」

 

  無論是對抗疫情或是發展整體的生物科技產業,都需要大學等研發機構、行業及政府通力合作。陳教授就強調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例如新冠疫苗的推出,不是靠單一的產業或研發團隊就能做到的,而需要政府迅速投入大量資源支持,促進研發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例如美國的mRNA疫苗,政府就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推動。」他又指,政府應有緊迫感,否則香港在世界上的疫苗、抗體藥物方面或沒有競爭空間。Michael亦指,政府需要有長遠的國際視野。

 

以國際標準打造產品 初創走得更遠

 

  談到國際化策略,近年一些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開拓美國市場時就遇到挑戰,筆者認同Michael給有意開拓海外市場的初創公司的建議——應從創業起步、設計產品開始就建立國際視野,「現在很多中國公司一開始先關注中國市場,在產品質素方面和國際標準不一樣,後來要開拓美國市場就需要做額外的努力,這樣會很困難。」他指,如果打算做國際市場,就必須把設計和產品質素以世界標準來做,做最好的產品和科技,這樣便能打入各國市場。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