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金錢世界
23/02/2018

【4321法則】如何教子女安排利是錢?

#親子 #理財 #利是錢

  先祝各位讀者新年納福,福至心靈。

 

  「利是錢是我的,為甚麼不行?」朋友兒子要買遊戲機,朋友認為不應該。

 

  「要儲起來,將來讀書。」朋友希望兒子不要胡亂花費,買遊戲機更加不應該。況且利是錢數額大,儲起來待兒子將來升學用,又可藉機教育兒子儲蓄的習慣。

 

  但兒子扭計,認為錢是他的,媽媽沒理由留起它,又不讓他花。

 

  許多父母對子女利是錢的運用並沒有一套準則,大部分和我朋友般,叫子女留下來儲存起來。他們會說:「媽媽幫你儲起來,將來讀書用。」

 

  另一部分父母則會任由孩子自己決定怎樣用利是錢。

 

  有些則介乎兩者之間,但也沒有一套準則。不管哪一樣都不完善,亦失去了利用利是錢作教育孩子的機會。

 

  亦有些父母會收回子女的利是錢,認為自己也封了不少利是給了人家的子女,從子女的利是錢中取回一半或一定比例補貼自己的支出是合情合理的。

 

  但問題是這樣做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訊息,就是給別人的好處(利是),不是無償的,而是要有成本,要補償的,這樣孩子將來不會有樂善好施的本性,而且必定事事斤斤計較。

 

  我有一套4321利是錢法則,4321是指把利是錢按比例分配:40%作投資理財、30%作升學準備、20%予孩子自行安排、10%作慈善捐款。

 

  4321原則既有長遠的規劃(30%作升學準備),亦有即時的消費(20%予孩子自行安排),又有學習投資的機會(40%作投資理財),更要有善良慈悲的心,把10%捐給有需要的慈善團體。

 

  為升學做準備是對的,若孩子要往外地升學,學費不少,要孩子有所準備,學習思考自己的前途,有主見,不要人云亦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儲起來是對的,但要在比例上有所分配。

 

  此外,把40%放在投資,父母可以教育子女把錢買入股票、外幣、債券等,教他明白複利率的意義,教他學習理財。

 

  但新年始終是快樂的日子,既然長輩給了孩子利是錢,也應該讓他學習花費一下。我們亦藉機會予他們,看看他們會買甚麼,從中引導他們買一些有益、有建設性的玩具或遊戲,又或者是買點糖果也可以。

 

  女兒年少時,我會盡量讓她自己選擇買甚麼,因為這是一個絕佳機會。20%是一個不錯的比例,只佔利是錢的五分一,不多也不少,起碼可以買一些有點價值的東西。當年女兒最愛買書,也會買一點糖果巧克力,我也不會管她。

 

  10%作慈善更是不可少,讓孩子學習分享,培養其樂於助人的心。

 

  父母應該和子女一起去銀行開戶口,把利是錢存進去,每半年看看回報;逐年把利是錢存進去,過了十年八載,那也是一個數目,讓孩子認識「管理」財富,管理自己的慾望,量入為出。

 

  40%的投資和30%的儲蓄是可以放在同一戶口,易於管理。若有兩個子女,戶口便要分開,亦不應有互相比較,例如有父母讓孩子自己安排利是錢時,見到兒子買書閱讀,女兒買洋娃娃,便說兒子的管理比女兒好,這十分不好。

 

  分配利是錢是給孩子一個學習金錢價值的機會。

 

22/04/2024

釋放小朋友思維

#財識兼收 #投資 #親子 #教育 #理財智慧 #科技

  匯君第二場Live提到教小朋友的問題,多數家長都會擔心小朋友未來。例如有些小朋友可能很活潑,但不聰明而讀書成績差,擔心他未來前途;另一位小朋友可能讀書成績好,但太內向又不太懂與人溝通,家長亦會擔心他未來不能融入社會。家長們,其實我們怎去理解20年後的世界呢?

 

  回想一下20年前,大家手上的手機絕不是現在的樣子,當年時興Nokia手機,主要功能是電話通訊,連拍照功能亦欠奉,而今天的智能手機比一部桌上電腦還要厲害。對比一下,今天很多科技與知識,20年前還未出現,例如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更將在港推出)、人工智能、芯片等,當年不少想法認為這些大概只會在電影情節內出現。

 

  我們今天的想法與過去的經驗,真的對小朋友有用嗎?舉例,若未來可能是一個藍領十分吃香的年代,而小朋友又在這方面發展得十分好,那麼,在文化中小學課程的成績好壞,其實又有多大影響呢?

 

我們不應將太多既有觀念與經驗灌輸給小朋友,去左右他們的發展。(iStock)

 

  上一代家長經常叫孩子用功讀書,別浪費時間去玩耍。今時今日,看著小朋友在玩電腦、手機,應否強制要求他們停止而跑去溫書呢?此舉是好是壞,其實也是未知數,只要不沉迷,取個平衡點就可以了吧。

 

  又例如,未來可能人工智能當道,所有需要書本上知識的工作都被淘汰掉,若小朋友花一輩子讀相關學位,背誦所有專業條例,當上了律師、會計、醫生等,到頭來這些工種都被消失掉,是否害了他一生呢?

 

  再者,在合理預期下,未來20年的變化速度,絕對比過去20年的變化來得急速。近期Netflix劇《三體》成為熱話,當中有一段外星人和地球人的對話十分值得深思。劇中外星人準備來侵佔地球,旅程需時400年,雖說今天外星人的科技超越地球人,但400年後它們並不樂觀,重點就是它們計算地球科技進步的速度。

 

  人類存在超過10萬年,大多數時間與猿人沒多大區別,停留於狩獵模式。由狩獵發展出農業需時約9萬年之久,之後由農業進入工業時代需時約1萬年,由工業時代進入原子時代需時約200年,由原子時代進入資訊時代需時約50年。這班外星人計算地球科技進步的速度是以幾何級數地加快,因此惟有一邊來地球,一邊殺掉地球的頂尖科學家,希望阻止地球科技前進。

 

  雖說這只是來自一本小說的劇情,但這個觀察很值得深思。家長們若以自己過去的感受與對未來的判斷,向小朋友的成長太過指指點點,對小朋友的發展未必是好事。較好的做法,或許是從旁啟發,與小朋友一起應對未來的變化,把自己的經驗分享予小朋友,但又別太主觀地去左右小朋友的發展。除學術知識外,更重要是做人處事的態度,這更有意思。

 

  記得其中一個匯君Live的問題,指網友於投資時聽取一位老人家的意見。同樣道理,這個又要小心,因為近年的投資環境亦變化得很厲害。金融海嘯後持續12年的低息環境、各國瘋狂印銀紙、加密貨幣、人工智能股、芯片股、電動車股、生物化學股等,皆是前所未見的。當然,老人家也可以與時並進的,但若該位老人家真的只記著80、90年代的投資教條,年輕人不加思索地去採納這些意見,結果並不理想。

 

相關連結:

【匯君 4週年 Q&A live 第二場】
https://www.patreon.com/posts/hui-jun-4zhou-q-102243547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