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創業兵團
28/11/2017

李錦記比賽徵求好蹺 推動內部創業

#創業

  近年不少外國及日本企業皆鼓勵內部創業,讓員工用公餘時間做老闆。

 

  已成立25年的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為推動快速創新,在旗下的爽樂健康科技公司推動內部創業,舉行多個工作坊教矽谷思維,一邊出糧,一邊出資讓員工製作產品原型(prototype),最後由員工互相評分,選出優秀作品,將他們送往不同的孵化器(incubator)。

 

 

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高級副總裁吳家興(左)認為,內部創業可在企業推廣初創精神,加快創新。爽樂健康科技公司營運部門主管麥永健(右)是內部創業大賽的優勝者之一,現正研發行山專用手機App。

 

  該集團高級副總裁吳家興表示,公司暫未有計劃將員工的內部創業發明「收歸國有」,若他們愛上創業,歡迎他們自立門戶,亦不排除會買下已具規模、由員工成立的初企,變成企業的新產品線。

 

  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高級副總裁吳家興(Eric),身兼爽資本投資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去年9月開始在集團旗下的爽樂健康科技公司推動內部創業。

 

公司出錢 讓概念製作原型

 

  爽樂健康科技公司本來有多樣產品,包括可監測身體狀況、配備呼吸訓練的智能手環,與台灣中央大學合作研發。不少企業做R&D(Research & Development),都會與不同的機構及科學家合作,但Eric坦言,「外面的世界愈走愈快,不少大企業都被startup(初創企業)顛覆」,認為不可一直用舊方法做事。

 

  他憶述當時上司正好下達「加快創新」的命令,於是開始研究國內、外的企業案例,訪問專家,認為在公司推廣初創模式、初創思維,將同事拆開成小分隊,任由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亦是企業創新的方法之一,最終決定以「爽」(happiness)為框架,請同事組隊、發揮創意。

 

  為淡化企業主導的色彩,該大賽由員工互相投票,按項目及領袖才能評分。比賽最後請來風險投資者(VC)作評判,其間員工需參與不同的工作坊,學習設計思維、創意生成、精英創業等矽谷思維,最終有57隊參賽者,經過預賽及決賽後,從25強中選出最有潛質的7隊、涉及約30名員工。各隊另有預算,可將概念變成原型,方便他們演示及進行市場調查。

 

  Eric表示,由於每隊的概念及所需成本不同,沒有劃一預算。在參與內部大賽時,公司亦有繼續支付員工薪金,故難言具體開支。他笑言,不少從沒想過要創業的同事「完全上癮了」,亦有不少非經理級的員工,展示優秀的領袖才能,認為比賽另一好處是可打破階級。

 

  他透露,不少作品的技術含量其實不高,主要與日常生活有關,如有員工提出做寵物專用的中草藥,部分則涉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若然真的太高技術,就會建議員工請教集團的數碼創新部。脫穎而出的員工需用自己方式,壯大他們的想法,該公司亦會將部分人送去不同的孵化器。

 

優秀作品 有機會成產品線

 

  若員工愛上創業,決定辭職自立門戶,怎麼辦?Eric指出,各隊優秀的作品有機會成為公司產品線的一部分,但強調他們一定要先用自己的方式擴大規模,因相信企業太早跳出來「指手劃腳」,一見到有潛質就「收歸國有」,有違原意。

 

  他以總公司位於矽谷的思科系統(Cisco)為例,指該公司亦崇尚放逐,「將有意內部創業的團隊掉出去,如果他們可以賺到錢,對他們自己也好。公司一、兩年後將產品買回來自己做,亦有可能。」他又指,集團其中一個核心文化是「直升機思維」,相信員工自立門戶後,會感激在公司學到的一切,加上對社會有裨益,樂見其成。

 

24/04/2024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創科政策研究報告!哪些潛在問題窒礙香港發展創科經濟?在教育、技術轉移層面可以做甚麼?公私營可怎樣協作?

#創業 #團結香港基金 #人工智能 #初創 #創科 #香港新經濟 #團結香港基金,香港新經濟,人工智能,初創,創業

  綜觀香港的四個傳統主要支柱產業——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以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這些產業對香港的GDP貢獻接近六成。然而,這些行業的成功,也導致了人才向某些行業的過分集中,使得本地創業創新的熱情相對較低。如今AI及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各地都在積極擁抱創新帶來的新機遇,以此打造新經濟。

 

 

  針對香港的創業生態,團結香港基金上月(3月)發表了一份題為《優化各界資源協作 推動香港初創發展》的政策報告,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下稱「AEF」或「我們」)為該報告的策略夥伴。報告透過與超過70名持份者進行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釐清阻礙香港初創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報告還結合了持份者訪談及其他地區經驗,從教育、技術轉移、融資、市場拓展、吸引人才和企業五大方面提出十四項建議,以促進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希望透過凝聚各界力量,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初創生態圈,從而培育更多具備創新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和初創企業。

 

從國際金融中心到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香港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科網泡沫,得出一個教訓,就是高科技產品投資額及風險高,但回報卻不穩定,容易虧本,故此多投入做科技含量不太高卻低風險低投資的行業。因為這種保守的思維模式,導致過去二十年來香港的創科市場並不夠活躍。然而,發展至今,初創企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報告引述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初創企業的數量每增加10%就能在下一年帶動人均GDP增長2.4%及提升2.9%的專利申請數量。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指出:「大家必須要意識到創業家的角色對於社會是很重要的,是一個火車頭的角色,是一個動力,對於推動香港創新的重要力量,因為創業家敢於冒險,富有創新的思維,才能帶動技術的創新、就業和各方面的發展。」隨著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如火如荼,香港亦終於決心投身其中,努力追趕新經濟的腳步,重新激發這座國際都市的活力。比如,香港特區政府於《財政預算案2024》增加預算,大力支持創科;本港大學如城市大學推行大型創新創業計劃的「HK Tech 300」;港交所推動創業板改革以吸引高增長潛力的科技企業登陸;私營機構如阿里巴巴等也設立創業者基金,組織JUMPSTARTER環球創業比賽扶持創業者,設立HKAI Lab促進技術商業化。

 

香港創業生態仍需要各界不斷協力完善

 

  儘管政府已經在創新科技發展方面投放了大量資源,於2018-2022年期間於創科投放超過1,500億港元,但香港在2023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指數》中僅排名第12位。本地的獨角獸數目相對較少(18家),落後於北京(91家)、上海(71家)和深圳(32家);更甚的是,香港在初創企業早期融資的角色甚少,僅佔全球風險資本市場的0.5%。

 

  為了促進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有效發展,我們委託團結香港基金對本地創業生態進行研究,發現當下窒礙香港進一步發展創科經濟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本港畢業生缺乏可行的創業想法或風險偏好較低,導致創業意願較國際同儕低;技術轉移支援不足,阻礙了商品化的過程;早期企業的投資風險較高,且政府偏好後期投資限制了融資渠道等。

 

  報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在細讀建議前,大家可以先了解整個初創生態圖畫。發展初創,與栽種植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前期的創業教育,是埋下他日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促進技術轉移和企業聯動,是提供催化劑,協助初創孵化;後來的融資,則是為初創企業茁壯成長提供養分;其後的開拓市場及吸引人才和企業,更為樹苗最終開花結果創造良好的環境。這裏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教育層面上,報告建議將「創業」元素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中,鼓勵學生通過專題研習,運用科學概念提出具創意、創新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又建議「商校合作計畫」與創業教育提供者合作,提供互動式商業模擬訓練和共同設計培訓計畫。就青年教育,AEF亦早於2021年成立慈善機構SEED Foundation,銳意盡早於中學階段即介入為學生提供科技教育,協助下一代邁向科技主導型經濟。在SEED Foundation 提供的課程中,學生既獲得知識上的增長,同時亦能得到真實工作場景體驗,過去一年的參與學生獲安排至阿里雲、屈臣氏集團、港鐵、香港電訊等企業進行實習,將理論付諸實踐。科技人才的培育,對創科長遠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在技術轉移層面上,報告建議建立技術轉移聯盟、引進世界級私人孵化器來港發展、為招聘和培訓本地和國際技術轉移人才提供資助等。為協助初創企業將研究成果轉化落地,我們亦早於2018年成立HKAI Lab,為初創社會提供一個匯聚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者、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平台,促進人工智能及技術商業化。在HKAI Lab「加速初創企業發展計畫」的121家科創企業中,逾三成成功籌集到資金,當中大部分的市值更達到1000萬美元至2500萬美元。

 

  在協助企業家獲得融資方面,報告發現投資者擔心種子期和早期風險投資的高風險性質,政府亦傾向投資後期階段的公司。為便利資金流向初創企業,報告建議參考以色列Yozma基金和深圳天使母基金,成立香港天使母基金,同時修改上市規則以開放資本市場。AEF成立至今,亦積極向早期的初創提供資金及策略指導,相信報告中所倡議的公私營合作,共同出資成立子基金,為本地初創企業提供關鍵的種子期和早期風險投資,將能為香港的初創土壤帶來更充足的養分,為初創企業的孵化創造利好的環境。

 

 

公私營相互協作 共同建設創科生態圈

 

  政府近年決心大力發展創科,在資金、創科基建、人才引進、上市等政策都有所突破,包括撥款30億予人工智能資助計劃、支持「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進駐河套、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港交所18C章的发布等。至於私營市場上亦設立了不同的創業平台和基金,如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ParticleX、HKX等為初創企業提供各種軟、硬件支援,積極推動本港初創生態圈蓬勃發展。

 

  我堅信在培育成熟的孵化生態系統中,公營及私營孵化器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公營上,政府主要提供資源和基礎設施,而私營機構則進一步帶來市場專業知識和風險投資支援。透過這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及互補,能確保初創企業能從多樣化的支援機制中受益,長遠能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本港經濟健康發展。

 

  香港,正在科技創新領域謀求煥發新的風采。我相信,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未來,值得令人期待。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