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國金與投資
20/04/2017

地緣危機為何仍左右市場?

#特朗普 #北韓 #脫歐 #法國 #選舉 #英國

  復活節假期後,環球股市普遍仍受壓,坊間主要歸咎地緣政治危機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但我認為,也要同時留意美國巨企陸續宣布季度業績,若果消息不夠預期好,便有可能趁勢進一步調整。反之,若經濟和盈利持續好轉,地緣政治的陰雲在中線而言的影響力其實有限,除非是由口水戰變為正式開戰。

 

炸彈之母劍指小恩子

 

  特朗普近期在敘利亞和阿富汗動武,自稱美國政府已一改奧巴馬的軟弱無能,而「接二」更可能「連三」,評論大多認為出動到「炸彈之母」(MOAB)這種殺傷力極大的巨型炸彈,表面上是要炸「伊斯蘭國」的地洞,實質是向金正恩示警,叫他勿輕舉妄動。

 

  北韓在4月15日「太陽節」大閱兵,展出多款戰略性導彈,不過,卻沒有即時進行新的核試,而試射新導彈也似乎是失敗告終。

 

平壤宣傳發展經濟自衛還擊

 

  與此同時,北韓的宣傳開始側重於自衛還擊而非先發制人,兼且招來了不少外國記者實地採訪北韓的經濟建設,欲表明平壤求的主要是生存權,發展核武是用來自衛。

 

  這不能算是重大突破,但正如美國副總統彭斯所說的,中國的協助已有些成效,而中國的立場就是美方要承認平壤政權的生存權,以換取朝鮮半島無核化,而在關鍵時刻,各方要保持克制,爭取恢復談判對話。對此,美方對金家政權亦似有所鬆動。

 

「暫不核試」換美國遣回艦隊?

 

  美國3艘航母正在開赴朝鮮半島,加強對北韓施壓勿再核試,而「暫不核試」應是讓各方下台階的一種妥協,但以哪種形式宣布,卻仍要考驗局中各方的智慧。

 

  我認為,美軍可以隨時在敘利亞和阿富汗大舉轟炸一輪,但對於北韓,卻是嚴重的軍事冒險,皆因難以肯定北韓沒有第二擊的還擊能力,而到時很可能是各敗俱傷,秧及池魚,沒有贏家!

 

中港股市跌 非懼核戰危機

 

  對於朝鮮半島局勢,美歐市場其實已不是太過恐懼。事實上,中港的跌市與這場核危機的關係至今仍不大。我認為,中國股市調整與加強打壓樓市及股市的投機活動,有著更大關係,而香港是屬於跟隨中外股市調整。

 

MAY姐提早大選 反對黨被逼接招

 

  英國首相MAY姐在復活節後給與市場的大禮,是擬提前在6月8日舉行大選,反對黨派雖明知難以擊敗執政保守黨,但也不得不應戰及在國會投票支持提早在該日大選。

 

市場恐影響脫歐談判時間表

 

  民調顯示英國執政保守黨領先主要反對黨工黨達20個百分點,MAY姐續任首相的呼聲極高,她今次是想借大選來確認自己的執政地位,皆因她過去是親歐派,如今卻變成「脫歐首相」,在談判也需要英國選民的更大支持。然而,市場擔心選舉會帶來變數,加上提前大選會立即影響英國與歐盟「分手談判」的進度,股市難免會視之為壞消息。我認為,英國政局對市場的影響只是短暫的,但脫歐的影響則是長遠的。

 

萬一法國極右極左齊入圍!

 

  本周日(23日)法國總統選舉將舉行首輪投票,目前形勢仍混亂,出現4人爭奪總統職位,其中極右派勒龐女士和極左派候選人梅朗雄都是民粹反歐分子,若兩人同時入圍決選,則歐盟危矣!

 

  市場樂見中間派的馬克隆甚至是醜聞纏身的右派候選人菲永入圍決賽,因為在決選時,兩人都足以擊敗勒龐。然而,法國的民調頗為波動,在4人爭奪戰中,各人相差只是數個百分點,隨時有機會在最後關頭反先。

 

市場好友一致支持馬克隆

 

  英國大選在6月才舉行,這是後話,擺在面前的是法國總統首輪投票,除非馬克隆第一名出線,否則市場仍會維持一定程度的恐懼。

 

  至於朝鮮半島新一輪危機,則需要一些「戲劇性的演出」才可以化險,否則,對遠東區金融市場,仍將是一枚計時炸彈,投資者不能不局部改持黃金,作為避險之需!

 

23/04/2024

特朗普受審,對他的選情有何影響?

#威少看世界 #特朗普 #陪審員 #拜登 #總統大選 #國際動態 #美國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目前正以被告的身份在紐約曼哈頓地方法院受審,他被指控於2016年讓法律助手科恩向艷星丹尼爾斯支付13萬美元「封口費」,以免她對外公開2006年她與特朗普的性史(特朗普一直否認丹尼爾斯的說法),進而防止失去女性選民對特朗普的支持。此後,特朗普和科恩偽造商業紀錄,將這筆錢計入特朗普公司的「法律支出」欄目,目的是掩蓋此事,因為他們明知付這筆「封口費」是為了影響總統大選。

 

  案件昨天(22日)正式開審,控辯雙方的律師分別發表了開場白。若陪審團裁定罪名不成立或無法達成一致的裁決,特朗普肯定會更猛烈地抨擊民主黨人對他進行「政治迫害」,以吸引更多同情者。如果他被裁定有罪,法官未必會判他即時入獄服刑,一是偽造商業紀錄屬於輕罪,二是考慮到特朗普的年齡。但特朗普的罪犯身份會變成他的政治包袱,很多美國人難以接受一位被法庭裁定有罪的人出任總統。

 

控方「主場作戰」,勝算機會較大

 

  特朗普代表共和黨參選,而曼哈頓是民主黨的大本營,在上屆總統大選中,85%的當地選民投票支持拜登,因此檢察官是在「主場作戰」,這讓特朗普很憤怒但也很無奈。法庭要求挑選「不帶偏見,立場中立」的陪審員,但這非常困難。據美國媒體報道,最初有96位候選人,在問到是否可以保持中立的立場時,有48人舉手表示做不到,於是正好一半的候選人立即被淘汰。

 

曼哈頓是民主黨的大本營,特朗普今次在這裏受審,令他既憤怒又無奈。(AP)

 

  挑選陪審員有固定機制,因為美國沒有居民身份證制度,駕駛執照幾乎可以替代身份證,所以常常按駕照號碼隨機抽出陪審員候選人。我住在紐約時,曾經多次接到法院的相關通知,但非美國公民不符合陪審員條件,所以我從未做過陪審員。有些人不願做陪審員,因為會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也有人願意做,尤其退休人士,因為做陪審員是有報酬的,從網上查到紐約目前的報酬是每天40美元。醫生可以獲得豁免,因為他們要隨時準備醫治/搶救病人;警察、律師等某些職業的人也可以獲得豁免,因為他們很難「立場中立」。

 

  「主場作戰」的控方必須讓12位陪審員都接受對特朗普的指控,相信他透過支付「封口費」的方式,避免了相關醜聞曝光,這在客觀上達到了為他助選的效果,屬於選舉舞弊。控方的這個邏輯不會被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所接受,但有一定知識背景、平時看書看報的人可能容易接受,所以在篩選陪審員時,有一個問題是你通過甚麼渠道獲取新聞信息?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12名陪審員和6名候補陪審員中,大多數都透過該報獲取新聞信息,令該報在一眾媒體中獨佔鰲頭。眾所周知,《紐約時報》對特朗普毫不友善,看來陪審員的價值取向可能也差不多,這意味著控方獲勝的機會比較大。

 

是次的陪審員和候補陪審員大多透過《紐約時報》獲取新聞信息(《紐約時報》網上版截圖)

 

12位陪審員及6位候補陪審員的性別及職業(《NBC》新聞報道截圖)

 

辯方爭取「暗粉」,寄望「以少勝多」

 

  特朗普的辯護團隊在對檢察官的指控提出反駁時,首先強調特朗普讓科恩支付的錢本來就是法律支出,所以不存在所謂的偽造商業文書。同時,他們還準備了各種方案,打擊控方證人的公信力,其中最主要的證人就是科恩。

 

  猶太裔律師科恩2006年就加入了特朗普的公司,後來成為特朗普的法律顧問,幫老闆處理各種法律事務或其他個人事務,逐步得到特朗普的信任,其辦公室就在特朗普的辦公室旁邊。他被稱為特朗普的跟班(fixer),可見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但在聯邦調查局對科恩的逃稅漏稅行為以及有關「封口費」事件展開調查後,兩人的關係轉差。科恩認為他為保護特朗普付出了代價,但特朗普沒有幫他支付法律開支,兩人後來還互相起訴。最終科恩在曼哈頓聯邦法院承認八項罪行,包括逃稅和違反選舉開支法,同時答應做特朗普案的污點證人。

 

  特朗普已經用不同的詞語辱罵過科恩很多次,但那與說服陪審員無關。辯方如果能在法庭上透過盤問科恩本人來摧毀他的公信力,則有希望說服12位陪審員中的一位到兩位,令陪審團無法得出12人一致的意見,這樣特朗普就可以脫罪。辯方的夢想是在曼哈頓這塊「深藍」土地上找到對拜登政府不滿的人,或對政府「濫用權力迫害政治對手」很反感的人,而最好是潛藏在曼哈頓的特朗普粉絲。這顯然是可遇不可求。

 

科恩本來是特朗普的法律顧問,鬧翻後轉為污點證人。(AP)

 

如果主角作證,必將好戲連台

 

  儘管控辯雙方已經「亮出底牌」,將各自的主攻方向公之於眾,但此案仍有一個重大變數尚未揭曉,這就是本案的主角特朗普本人是否會接受盤問。從現在開始,特朗普每周有4天要在曼哈頓出庭,這嚴重影響他去全國各地競選拉票,但不會對他的競選活動帶來嚴重打擊,因為他可以繼續製造「受害者形象」,批評拜登和民主黨人用法律手段打壓競爭對手,同時號召支持者向他捐款(他的法律開支巨大,如今已捉襟見肘)。但如果他本人出庭作證,則後果難料,有可能直接影響總統選舉結果。

 

  有人認為他口才好,加上有律師指點,可以更好地說服陪審團,最終做出無罪裁決。但一些法律界人士則認為,特朗普可能是最差的證人,因為他太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他可能拒不聽從律師的專業建議,隨時即興發揮,一旦證詞前後矛盾,就會被控方抓住把柄,一舉摧毀其長期經營的「人設」(形象、魅力、公信力),從而導致陪審團判他有罪。特朗普在庭上作證,可能會為這場官司增加色彩甚至火藥味,但他的律師團隊一定會堅決反對,因為律師們知道這位78歲的老人向來不聽人勸,只要一句話講錯,就會讓他們的努力全都白費。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