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健康透視
24/01/2019

【隨行「醫生」】「蘋果」增聘醫生開發產品!Apple Watch 成醫療科技藍圖第一步

#健康透視 #醫療科技 #AppleWatch #心電圖 #Smart Living #上班族

  記得兒時到診所求醫,量度體溫必定要口含探熱針,而量度血壓就少不了緊緊貼在手臂上的布帶,怎想得到今日已被電子體溫計和電子血壓計完全取代。同理,今日的 Apple Watch 對大眾而言,仍停留在智能手錶、運動夥伴的層面,但 Apple 對 Apple Watch 的期望明顯不止而此,未來,Apple Watch 很可能會掌管大眾的健康命脈。

 

圖片來源︰the patient is in

 

增聘醫生滿足開發和監管需要

 

  上月美媒 CNBC 報導,提到 Apple 已招聘了二十到五十名醫生員工,範疇涵蓋心臟科至外科,並分散到內部不同的團隊,而大部分主力於 Apple Watch 的發展,而這不難看到 Apple 在醫療科技發展上的野心。

 

  籌備多時的 Apple Watch 於 2015 年年中推出,其時已有加入心率感應器,而到 2018 年中推出的 Apple Watch Series 4,除了定期監測心率,以及就異常心率作提醒外,更引進了 ECG 心電圖功能,手錶的錶冠和機背均設有電感元件,把手指放到錶冠,使身體跟機背的電感元件形成電路,就可偵測心跳所發出的電子脈衝,大概 30 秒後可得到心電圖分析,甚至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的偵測。雖說 Apple Watch 只能生成單導聯心電圖(Single-lead ECG),跟醫院用上的 12 導聯心電圖有別,但對於預防和長時間監測潛在疾病,還是有莫大的幫助的。

 

圖片來源︰Apple

 

  值得留意,Apple Watch Series 4 的 ECG 心電圖系統,更是首款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消費級產品,意思是首個在非處方情況下可使用的單導聯心電圖生成產品(不過數據未被認可為醫療級)。這曾遭到不少醫療界的專業人士質疑,但相信無論在開發的過程,以至在通過 FDA 的監管上,Apple 所聘請的醫生團隊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醫療級穿帶式裝置陸續有來

 

  有了 Apple Watch 的成功作先導,Apple 要在醫療範疇上發展,也變得容易得多。年來據 Patently Apple 網站透露,Apple 早已取得穿戴式衣服物料的專利,該纖維物料含金屬、玻璃、石墨、陶瓷、棉花、竹子等元素,亦預期內置不同的感應裝置。外界預期會用於製作智能錶帶、智能衣飾,而這不難想像可以獲得更準確的心率、呼吸、體溫等資料細節。另外,被指令香港 HMV 結束零售業務的 AirPods,亦一直有傳會加入光學心率感應器,理論上可檢測心率、血糖、體溫等。別忘了 iPhone,Face ID 技術,本就跟醫療應用息息相關,可以預期Apple Watch、AirPods和iPhone三者,在未來將可組成聯網而互補不足。

 

圖片來源︰Apple

 

人工智能的應用

 

  不過要發展醫療科技,硬件之外也要有軟件扶持。近年世界各地極力吹捧的 mHealth、eHealth,說穿了亦不過是硬件、軟件、數據、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整合,而這正好是Apple 的強項。2015 年,Apple 推出了 ResearchKit,是跟 12 家研究機構(包括了牛津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等)合作開發的平台工具,已有為乳腺癌、糖尿病、帕金森症、哮喘及心血管疾病而設的套件,旨在收集數據作共享研究之用,令平常規模僅數百人的研究對象可大幅擴大,從而得到更好的研究效果,而這亦正好為人工智能所需的大數據提供基礎。

 

圖片來源︰Apple

 

  2018 年初,Cardiogram 公司跟加洲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 進行大型心臟科研究,就是收集了 14,000 名 Apple Watch 用家的數據,配合 Cardiogram 應用程式的人工智能演算法,能透過 Apple Watch 的心律檢測功能辨認出患上糖尿病的病人,準確率達 85%。這些年,Apple 亦陸陸續續收購了不少醫療人工智能初創(如Gliimpse、Lattice Data 等),亦有第三方公司(如 THE PATIENT IS IN APP)利用 Siri 的人工智能研發 AI 醫生。不過筆者看來最重要,是 Apple 有足夠強大的醫生團隊去教育 Siri。畢竟,如沒經合資格的醫生訓練,這樣的 AI 你能相信嗎?

 

圖片來源︰Apple

 

Read more: 【癌症治療突破】斬草除根殺滅癌細胞!UCLA 牽頭研發手術後用醫學噴霧

 

03/10/2023

糖尿病 | 全球糖尿患者逾5億!香港如何結合科技和數據, 幫助巿民預防慢性病?

#Smart Living #智慧城巿 #科技 #糖尿病 #慢性病 #高血壓 #心臟病 #中風 #數據 #醫療科技 #香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現時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逾5億人,香港的糖尿病患者為數也不少,約有70多萬人,佔總人口約一成,近年患者人數持續上升及年輕化,估計到2030年,本港的糖尿病人數將增至92萬 。

 

圖片來源:Unsplash

 

  糖尿病屬慢性疾病,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往往拖延至併發症出現才被確診。現時全球估計有近五成糖尿病患者未被確診,即隱形糖尿病者的數量多達2.4億人。而香港的45歲或以上人口中,每100人便有17人未知自己患上糖尿病或高血壓,至於血糖偏高情況的則有6人。事實上,高血糖會直接損害身體多個器官,引致出現失明、腎衰竭、冠心病和中風等慢性併發症,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更比一般人高出數倍。

 

  為及早找出高危人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香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CRISPS)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以年齡、身高、體重和高血壓病史計算的簡易糖尿病評分(NDS),以篩查隱形的糖尿病患者。研究團隊同時開發了流動應用程式「糖心易測」,除方便計算NDS外,用戶也可以「糖心易測」評估患有心贜病、中風和癌症等風險。

 

  其實,患上糖尿病也毋須過分憂慮,因為病情可透過改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得以控制。中大醫學院團隊聯同各國糖尿病專家發表《刺針》報告,為針對如何執行及控制糖尿,邀請了200名高危人士參與計劃,制定多元的綜合策略,包括利用所收集的數據協助患者管理及治療。

 

  中大以過去30年的糖尿病數據,再配合嶄新的血糖監測科技如連續性血糖監測儀,為防治糖尿病帶來新方向。例如進食哪種食物會令血糖上升,或是運動後出現不同的血糖反應,參與者透過這些訊息改變生活模式,從而避免或減緩糖尿病的惡化情況。同時,相關數據可上傳雲端,分享給醫護人員、營養師及運動教練作即時觀察及分析,不但有助減低糖尿病的發病率,還可降低罹患中風、心臟病的風險達三分之一。

 

  慢性疾病是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如患者未能及早發現,又或沒有好好控制病況,病情可日趨惡化,影響個人生活質素之餘,對整體經濟生產力也帶來負面影響。糖尿病這類慢性疾病已認定為多項重症的致病來源,患病人口更持續增多,當局有需要及早制定長遠及高效應對方案,以確保整個醫療系統能夠應付未來需要。

 

  政府最近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銳意為公營醫療系統作出改革,主張實踐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當中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便優先以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作為篩查及治理服務的主要對象。相信計劃能增強市民對慢性疾病的認識,同時達致「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