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綠路閑人
18/05/2020

【歷史在說】病入膏肓

#都市病 #膏肓痛 #伸展運動 #穴位按摩 #病入膏肓

  初中時,無論中、英文科,老師都非常重視作文課,作為家課也好,即堂完成也好,幾乎每星期一篇。評分方面,除了內容、行文外,中文科老師更重視的,是文中的詞語運用。

 

  那是一個沒手機沒網絡的年代,剎那間執筆忘字,只可查字典,但字典太重,甚少跟身,所以課堂上作文,遣詞造句,我盡量簡單,因為亂拋書包,終極就是換來一大堆錯別字。

 

  「病入膏肓」這組詞語就是最常出事的好例子,班上同學,十次用,九次錯!

 

  畢竟初中生,不求甚解,把「膏」寫成「高」、把「肓」寫成「慌」,取其同音便亂來,我覺得情有可原。但某同學竟把「肓」寫成「盲」,變成「病入膏盲」,這點我真的想爆腦也無法理解。

 

  老師發火狂鬧,同學還死撐,謂「病入膏盲」是指病人因惡疾纏身以至雙目失明。這樣強詞奪理,真正「病入膏肓」的,似乎是這位同學!

 

(網絡圖片)

 

  「病入膏肓」又稱作「病在膏肓」、「病染膏肓」,一般用來形容病情或事情的發展,已經嚴重到了一個無可救藥、無法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一詞出自《左傳。成公十年》。

 

  時值春秋戰國,晉景公夢見惡鬼討命後生重病,向秦國求良醫,醫生趕至即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

 

  「膏」是指心臟以下、「肓」是指橫隔膜以上的位置,據說無藥能及,所以秦國醫生直接告訴晉景公:「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藥力都無法到達,這個病是治不好了。」

 

(網絡圖片)

 

  現代人因長時期使用手機、電腦、工作過勞、久坐及坐姿不正確等,容易引發「膏肓痛」,患者輕則肌肉痠軟,嚴重的會出現麻痛、灼痛甚至頭痛、耳鳴及胸口發悶等症狀,多做背肌、胸肌的伸展運動,即有效改善痛症,經常按摩此穴,亦有助改善咳嗽、氣喘、支氣管炎等症狀。

 

  「膏肓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背部肩胛骨內側一個保健養生的重要穴位,因位處後上背,反手也無法自行按壓觸碰,必須以相關工具輔助進行,如按摩花生球,便是不錯的選擇。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多作「膏肓穴」運動,防百疾,何懼病入膏肓?

 

14/04/2021

7個港人1個抑鬱!研發電子醫療儀器+App,醫學博士助腦神經疾病患者管理療程!

#腦神經疾病 #創業 #都市病 #抑鬱症 #電子醫療裝置儀器 #中風 #焦慮症

  現代人生活環境瞬息萬變,容易造成神經緊張,研究腦神經系統疾病的年輕醫學博士高偉堅(Daniel Ko),就希望將自己多年來,在該專業的臨床醫學研究及技術商業化,2019年毅然創辦公司Neuropix,致力幫助受腦疾病及神經疾病的人士脫苦海。

 

  香港地生活節奏緊張,近年經濟不景再加上疫情影響,本地失業率創17年新高,生活及精神壓力巨大,容易讓人喘不過氣。

 

Neuropix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高偉堅表示,抑鬱以及焦慮等神經疾病是常見的都市病,本地尤其嚴重,創立公司是希望給予腦神經疾病患者,有更有效的治療。

 

  高偉堅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專門研究腦神經疾病(Neurological Disorders),並在2012年取得醫學博士名銜。及後他繼續向神經疾病領域研究,2013年至2018年,就在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Bordeaux)研究神經藥理學和醫療設備(Neuropharmacology & Medical devices)領域。

 

指抑鬱症患者 僅26%會求助

 

  高偉堅研究的神經醫學領域包括,如何幫助有抑鬱、焦慮、偏頭痛、癲癇病等與神經病相關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埋首研究之餘,也希望落地應用。高偉堅在2019年決心創辦公司Neuropix,研發電子醫療裝置儀器tVNS Device,希望幫助有腦神經疾病的患者,甚至協助中風後的患者康復。「希望將自己在腦神經醫學領域中的研究及經驗,搭配新科技技術,為各種受腦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帶來更先進及有效的醫療方法。」

 

  他援引數據指,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但本地患抑鬱疾病的比率就比較高,平均值比世界高出2.5倍。「大約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患有抑鬱症。」

 

  高續指出,在香港本地而言,患有精神以及抑鬱疾病的人卻鮮有求助。「當中約有26%患有抑鬱症的人會求助,即表示有74%的人正在默默承受痛苦煎熬。」

 

  現時不少人遇到難題都會先向網絡求助,而高偉堅亦留意到,現代人大多依賴流動裝置去解決疑難,因此他就將流動裝置的模式,融入自己專項研究的深層腦部神經調節領域,研發電子醫療裝置儀器tVNS Device,並附加專屬的應用程式,方便用戶時刻管理自己的療程。

 

專屬應用程式 管理療程

 

電子醫療裝置儀器tVNS Device有兩部分,一部分戴在耳朵上,可持續地以電子脈衝通過耳朵傳送到大腦,並刺激大腦較高的區域,減少異常大腦訊號,以紓緩各種腦神經疾病徵狀。

tVNS Device的另一部分是一個控制器,用戶可以啟動、停止該電子脈衝,每日以電子脈衝刺激腦神經的療程,最多只能使用4小時。

 

  Neuropix的電子醫療裝置儀器tVNS Device有兩部分:一部分戴在耳朵上,可持續地以電子脈衝通過耳朵傳送到大腦,並持續刺激大腦較高的區域,減少異常的大腦訊號發出,以紓緩用戶各種腦神經疾病徵狀。裝置的另一部分是一個控制器,用戶可以啟動、暫停、停止該電子脈衝。高表示,用戶每日以電子脈衝刺激腦神經的療程,最多只能使用4小時,再多的話會有危險。

 

  為了更方便用戶,用戶可以在智能手機下載專屬的應用程式,管理自己的療程以及作各種數據紀錄,並可向系統反映自己的滿意程度,幫助改進系統;應用程式目前支援iOS及Android系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