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iMoney 熱點
31/03/2021

打造創新科技中心 創意+科研+人才

#創科 #科研 #獨角獸 #初創 #機械人 #AR技術

  內地「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真的能做到嗎?早期港產科創公司,最為人所熟悉的莫過於開發人臉識別的商湯科技及無人機製造的大疆創新科技,及後好像無以為繼。

 

  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認為,香港的核心力量是科研,關鍵是香港科研力量的應用和商品化如何和大灣區接軌,應該注重合作機制的打造。其實香港除了科研外,港人的創意及科技人才加起來,相信就可以將香港打造成創新科技中心。

 

  說到科研,創業公司在早期創業時若能獲得資助,成功的機會就能邁前一大步。阿里巴巴(09988)香港創業者基金舉辦的「JUMPSTARTER 2021環球創業比賽」,就能給本港初創企業注入資金,向有潛力壯大的企業伸出橄欖枝。

 

  早前K11 MUSEA派出11 部智能消毒機械人,化身清潔大使,在商場內大跳華爾茲令大家印象猶深,當中機械人原來由香港製造,港產Rice Robotics公司因消毒機械人一舉成名,更獲「JUMPSTARTER 2021環球創業比賽」冠軍,且聽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國康娓娓道來他的創業故事,還有一站式家居禮賓服務Butler的個案。

 

  除了植根香港土生土長的公司外,亦有國內的初創公司在是次JUMPSTARTER比賽中獲獎,其中北京靈犀微光是奪得大獎的兩間公司之一。而位於深圳的顯陽科技則是獲得中大的資助起家,兩間公司的創辦人都不約而同地說,香港擁有優秀的科研人才,亦看好香港科技發展及創業的前景。

 

  內地「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表示,「十四五」規劃第一次提到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深港河套的科技創新合作區也首次被納入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與大灣區內的前海、橫琴和南沙並肩。他認為,這關係到香港能否把握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專門投資獨角獸公司且無寶不落的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則認為,深港攜手,優勢互補是大勢所趨,「香港研發+深圳轉化」的合作模式才是人心所向,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需要深圳的土地、資金、市場等要素支撐。提供優惠租金予初創公司開業的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則指,香港的核心力量是科研,關鍵是香港科研力量的應用和商品,如何和大灣區接軌,因此應該注重合作機制的打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指,將分兩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共95億元,即每年47億5,000萬元,支持旗下17個資助計劃及50多個研發實驗室未來3年的工作。

 

香港已具培養科研人才條件

 

  香港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其實只要在科研經費、人才培訓上給予的足夠的支持,香港有能力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20年前,當人人都認為香港沒法搞創新科技,「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之說不逕而走。其實,香港出過2間現已在國際上無人不識的創科公司:近年最炙手可熱的人臉識別系統公司——商湯科技(Sense Time)及獨佔無人機市場的大疆科技(DJI),這兩間公司都屬於港產「獨角獸」,其創辦人皆是內地尖子,來港讀書後得到創業「啟蒙」。

 

  商湯創辦人徐立在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畢業後,在中大取得電腦工程博士。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全世界相關論文20多篇,我們中大實驗室已經發表了14篇,都是經驗豐富的專家。」大疆創辦人汪滔則在科大遇上伯樂李澤湘,他曾經說:「沒有去香港,便沒有今天的成就」。

 

  香港讓大疆創新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汪滔實現飛行夢想。汪滔生於杭州,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後,便創立大疆創新。求學期間,汪滔醉心研製機械人,獲當時科大教授李澤湘指導,借助大學的科研力量,終於成立大疆科技,一展抱負。目前這兩間後起之「獸」,都曾表示有意來港上市。

 

 

  港產知名「獨角獸」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認為,香港具備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條件,必須好好把握。本港近年積極發展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發展,他認為科技範疇眾多,先針對部分作重點發展是合情合理,也是走出了正確方向,「以創科引領大環境發展是大勢所趨,香港於國家支持下,絕對會帶來更多機遇。香港基礎研究強,坐擁多所知名大學,也有包括商湯在內不同的科研企業,這些都可作為國家科研創新發展的推動力。」

 

(左至右) 香港數碼港首席投資官陳覺忠(Johnny)、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營運總監呂紹勇(Teddy)、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周駱美琪(Cindy)、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投資總監黃賢敏(Raymond)。

靈犀微光科技創辦人及CEO 鄭昱

Rice Robotics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國康。

 

推出培訓計劃吸引科技人才

 

  說到科研人才培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建議,特區政府除建議動用20億元推出為期5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外,要出台更多優惠政策,才能吸引更多國際高科技人才來港,「要推進兩地創科資源優勢互補,加快香港科研成果轉化。」洪為民續指,要借助「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東風,把香港打造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及院長資深顧問陳家強認為,國家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原因是香港有高端的國際支援及網絡,但特區政府沒有搞清楚大學的研究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為大學研究發展是教育的發展,但其實大學研究的發展等同於經濟發展,與經濟發展直接掛勾。」

 

  除了港府推動輸入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外,香港科技園亦積極配合,香港科技園推出「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TLT),正招募新一屆成員,專責孕育新一代創科專才,應對業界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籍以推動香港創科蓬勃發展。黃克強表示:「透過展開『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我們期望栽培新一代的科技領袖,讓年輕人把握創科行業的無限機遇,推動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

 

  在研發(R&D)上,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香港在科研上的投入明顯不足。他說如果與相鄰的深圳比較,2019年深圳研發開支相對GDP比重為4.9%,其中九成屬企業投入。同期香港的相關數據是0.92%,其中企業投入佔比不到一半。若計算企業研發投入資金佔GDP比重,香港僅為深圳的十分之一,可見香港工商界對本地創科產業研發投資的力度不大,興趣也不濃。本屆政府上任時曾經承諾於5年內將研發開支提升至佔本地GDP的1.5%,現在看來實現的希望似乎不大。雖然政府在這方面著墨不多,但私營企業如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每年都會舉行創業比賽,勝出的初創隊伍將可獲得投資額,以鼓勵初創企業。是次活動名為「 JUMPSTARTER 2021環球創業比賽」,因疫情關係,今年改在線上舉行,是次勝出者分別來自香港及北京,港產公司是從事智能機械人業務的Rice Robotics,另一位來自北京、從事光學及AR技術方案的北京靈犀微光科技。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周駱美琪表示:「過去一年本港及環球市場經歷嚴峻考驗,我們樂見很多初創仍抱持不屈不撓、創新及靈活的思維,積極向前。企業的支持對初創成長十分重要,在數碼港、科技園以及一眾贊助企業和機構的支持下,我們將擁有更豐富的資源,為初創配對專家導師,分享創業及管理經驗。」

 

港產初創Rice Robotics 發展香港市場重中之中

 

  研發機械人的香港初創公司Rice Robotics,在今年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JUMPSTARTER 2021環球創業比賽中勇奪冠軍殊榮,獲得「最佳JUMPSTARTER大獎—智能都市」以及「最具社會影響力初創企業大獎」兩個獎項,是「JUMPSTARTER 2021」比賽的大贏家。究竟Rice Robotics是何方神聖?早前K11 MUSEA 出動11部機械人,不但清潔消毒,更在館內大跳華爾茲,成為城中熱話。當中,機械人的研發就是來自Rice Robotics。

  

Rice Robotics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國康。

 

  Rice Robotics於2018年在港成立,研發團隊都是香港的大學生,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7歲。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國康(Victor)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產品設計,其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法律博士(J.D.),並自學機械工程和程式設計。公司目前研發了三款不同種類的機械人,分別是負責送餐服務的Rice、提供消毒服務的Jasmine,及巡邏服務的Portal。每款機械人都配備鏡頭和超聲波感應器,應用光學雷達和SLAM技術,可即時定位與構建路線圖,有效偵測及避開障礙物。

 

Jasmine

 

今年出貨量達三位數

 

  李國康認為,坊間上有不少機械人公司,而且在價錢上比Rice Robotics更便宜的機械人也很多。但能獲得投資者喜愛是基於Rice Robotics所設計的機械人加入了大量有趣元素,把產品設計得好玩和「順手」,在使用上也十分簡單,讓前線員工方便使用。他承認公司所有訂單都因疫情而出現,而第一張訂單於去年9月接獲,經香港科技園介紹,華懋集團旗下的如心廣場購買了3個機械人,及後訂單接種而來,今年出售了三位數機械人。他說:「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當遇到問題時再去解決。」以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辦公室為例,我們要考量在機械人送餐時,顧客會用多少時間才會出來拿回自己所購買的飲品,在送餐期間又會有多少人騷擾它,而種種數據,都為機械人帶來改善方案。

 

Rice

 

  目前Rice Robotics在香港和日本兩個市場上均有發展。在日本市場上,Rice Robotics於去年12月與日本綜合企業軟銀(SoftBank)旗下公司簽訂代理協議,繼而成功進駐日本市場,使用機械人Rice在SoftBank總部的7-11商店配送餐點。李國康表示,現時日本市場每月銷售均持續增長,但疫情下,日本不少大機構仍然在家工作,導致銷售增長速度未如香港市場的升幅。在香港市場上,Rice Robotics亦與酒店業和物業管理公司合作,如心南灣海景酒店和新世界發展(00017)有限公司便是一大例子。李國康指,如心南灣海景酒店是Rice Robotics在酒店業上最大的客戶。在疫情高峰期,如心南灣海景酒店曾經需要接收過百位隔離人士,基於雙方合作,Rice Robotics機械人趕及在3月時,代替酒店員工進行送餐服務,以減低接觸的風險。

 

機械人Rice 的容量。

機械人到達後會收到短訊。

 

  與新世界集團合作方面,除了在K11 MUSEA商場應用消毒機械人Jasmine外,早前亦已在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辦公室率先引入送餐機械人Rice,為租戶員工提供更方便的送遞餐飲食品服務,在疫情下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又保障租戶員工健康。與此同時,Rice Robotics小型機械人去年12月底,入選新世界集團的初創加速計劃Impact Kommons並獲其注資,共同研發香港首部K11專屬多功能機械人。該款嶄新機械人預計將於今年底面世,除了具備送餐、消毒及巡邏功能外,更能夠有跳舞及與真人對答的功能。

 

  李國康認為,香港發展潛能好大,商機也很多。雖然國內的機械人發展蓬勃和成熟,但香港發展機械人行業並不是很多,有很大的發展機會。他又指,目前使用機械人的香港客戶,百分比上佔最多的是商場,其使用原因是,機械人可以做重複性比較高的工作,而且可以24小時運作,毋須休息,只需充電。根據Rice Robotics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充滿電的情況下機械人的續航時間達6至8小時,充電時間只需1.5 小時。

 

大灣區具發展重要性

 

  李國康表示,現時公司最新的計劃,除了會在新世界集團投放更加多機械人協助集團服務之外,加速研究開發進程也是公司發展的重中之中。因為獲得資金的支持,可以加快研究開發的速度,由以往計畫的一年推出一款機械人,變成一年兩款,同時也可以加強機械人的核心技術,讓機器人能應對不同場合。現時坊間很少機器人可以一部機種在酒店、商場和醫院等場景共用,希望在不用設定的情況下機器人自主控制,再者Rice Robotics亦會繼續招聘更多本地工程師加入團隊。他亦透露現時正與阿里巴巴集團商討合作事宜,而未來除了在香港積極發展外,也將會開拓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的市場。在大灣區的發展方面,李國康表示,公司在長遠來說是需要的。當公司繼續不斷壯大,有不同的生產線以及開發的團隊時,深圳的發展會是首選,在深圳要有一隊研發團隊,而香港則負責銷售和營運。

  

本地薑Butler 一站式家居禮賓服務 以香港為發展藍圖

 

  香港人生活繁忙,平日下班回家已經很晚,下班後還要做家務只會令人感到累上加累。如果家中有一位像《蝙蝠俠》裏的管家「阿福」打點一切,想必為不少人解決家中煩惱。香港正正有一間初創公司,以管家預約和一站式家居禮賓服務作賣點,再利用智能電話的科技元素,為住戶提供仿如5星級酒店的享受,諸如有專人提供打掃、膳食等。香港初創公司Butler,由三位從事投資銀行的香港人林樂宜(Johnathan Lam)、陳德鴻(Angues Chan)以及馬筠皓(Jeffrey Ma)創立,他們斥資近7位數字,於2018年尾推出app,目前公司團隊不超過30人,但已擁有約1,000名會員。

 

Butler 創辦人之一陳德鴻(左)、Butler 創辦人之一林樂宜(右)。

Butler 三位創辦人: 陳德鴻、林樂宜、馬筠皓(左至右)

 

  顧客可以利用Butler的手機應用程式,隨時要求管家到家裡提供家居服務,例如個人化打掃服務、衣櫥整理、洗熨衣物、家居用品添置,以及膳食服務等,讓住客的家居生活達到酒店級服務。另外,Butler亦設有禮賓服務,害蟲防治、節日裝飾、安排專業司機、電器維修,以及通渠等,統統都可以協助解決。林樂宜表示,公司目標客戶是剛結婚的雙職家庭、搬出來住的獨居人士、外藉人士及大家庭等中高收入的客戶。

 

管家服務

 

具發展前景 適合初創企業

 

  Butler收費不算非常昂貴,根據公司提供的數據,首先需要支付800元入會費,其後可選擇以鐘點式收費(每小時250元)或是2,500元月費計劃。成為Butler會員,便可使用公司的禮賓服務(將會扣除月費計劃的鐘數或者按公司報價收費)。Butler的管家大部分是香港女性,部分是家庭主婦,也有管家曾任職秘書、會計等,同時亦會在酒店招聘日招聘員工。要加入Butler的家居禮賓團隊和管家助理,需要考獲專業管家學院認證,要過重重難關。除了基本的個人背景審查外,還要通過荷蘭International Butler Academy的專業管家培訓考試,考試分為筆試和實測,合格後要再經過已畢業管家的評核,才獲畢業認可,加入後還要完成6個月試用期。陳德鴻表示,經過營運Butler後才知道管家服務學問非常多,所以才希望把管家服務變得專業。林樂宜笑言,營運公司後,深明打點家中一切的難度,亦更加佩服自己的母親。

 

以香港成藍本 目標走向國際

 

  Butler目前與太古地產(01972)和遠中集團旗下的樓盤合作,分別為灣仔星街8號的Eight Star Street,以及位於黃泥涌桂芳街8號的Eight Kwai Fong Happy Valley的住客提供服務。陳德鴻表示香港絕對有商機,公司起初打算夥拍地產商合作,但香港地少人多,大地產商佔市場大多數,因此能與大地產商合作的機會細,所以一開始向投資者提出合作想法時,投資者都認為沒有合作的可能性。但經過千辛萬苦及疫情的因素,最終與兩間地產商合作,現時正與三、四間地產商洽談。林樂宜指,能夠在香港發展此商業模式,到其他地方發展更有信心,因為香港算是一個頗有挑戰性的地方。

 

  前景方面,林樂宜指,香港一定適合初創發展。科學園、數碼港都有提供不同資助。另一位創辦人陳德鴻表示,香港作為初創企業發展的資源是存在的,但非常依靠企業走前一步,來爭取資源,部分資源未能一次就能取得,需要時間慢慢獲批。

 

  日前Butler在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JUMPSTARTER 2021環球創業比賽」中,成為10強入圍隊伍,林樂宜表示透過此比賽,不但令公司知名度提升,又經比賽認識到不同企業的管理層,藉此機會與不同企業商討合作機會。問及未來發展,陳德鴻表示,參賽後,Butler的定位更加清晰明確,來年公司的新方向是希望帶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坊間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大多以辦公室、商場為主,甚少會有家居服務,Butler希望幫助住戶營造綠色家居。與此同時,創辦人希望能與更多發展商緊密合作,讓購買、租用單位的住戶,搬入後可以使用Butler的服務。他希望5年內管家服務,再不是額外服務,而變成大廈物業管理的核心服務。

 

  海外發展方面,林樂宜表示新加坡是下一個發展目標。陳德鴻則指,管家預約和一站式家居禮賓服務已經營運了一段時間,大都市絕對適合發展,因此公司的目標並不單止於亞洲,如果香港發展良好,以香港作為藍本,邁向全世界。

 

讓聽障人士「看見」聲音 AR技術全球首屈一指 北京初創公司望與港校合作

 

  另一隊在JUMPSTARTER 2021環球創業比賽中奪得「最創新初創企業大獎」的優勝隊伍,是來自北京的靈犀微光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的靈犀微光是內地第一家波導(Waveguide)AR技術開發者,她們的技術除了得到國家級認證,在全球層面而言,亦擁有相當成熟的技術。現時不少電子消費產品、智能眼鏡製造商及工業企業用的可穿戴式顯示器,均採用靈犀微光開發的光學技術方案。公司創辦人兼CEO鄭昱在訪問中,講述他對於香港科技創業發展方面的看法,同時透露了有意在港設立研發點,與香港大專院校合作。

 

北京靈犀微光科技創辦人兼CEO 鄭昱。

 

  2014年,鄭昱在北京大學量子電子所碩士畢業後就選擇了創業這條路。對於創立靈犀微光的目標,鄭昱指希望能夠為AR眼鏡提供核心光學顯示技術,希望使每個人、每個消費者都能戴上像普通眼鏡的AR眼鏡,令AR眼鏡走進千家萬戶。他細數公司7年來的進程,從2014年成立到2017年間主力研發樣品、2017至2019年進行工藝研製,到過去兩年,已在無錫設立了自家的產線,完成了將產品批量化的目標,可謂是從0到1建立了AR鏡片的產業。

 

基於靈犀AR 陳列光波模組研發的樣本機。

 

  創業至今7年,鄭昱坦言一個創新的科技技術,要從樣品到大批量產,途中有不少困難。他憶述從2014到2017年一直致力研究完善技術,到2017年擁有了效果良好的樣品,但就遇到了批量生產的困難。因為AR技術在國內、甚至是國際上都沒有量產的經驗及先例,所以如何將新產品批量生產、產業化,最終能用到消費者身上,對於其擁有優秀的科研能力,但缺乏生產經驗的團隊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鄭昱相信不只他們,香港的科技創業者也會面臨同樣的挑戰。同時提醒科研人員剛開始可以更多地從技術角度思考「如何產業化」問題。另一方面,中小型初創公司,在資源及資金上可能相對匱乏的情況下,要成功生產,是他們遇到最大的困難。不過他們最終幸運地克服了這些困難,完成了對AR產業而言非常重要且革命性的一步。

 

望和港校合作研發項目

 

  對於香港科技創業發展,鄭昱認為很多內地公司的研發搖籃都是在香港。有不少公司創業的起點、創辦人接受技術培育都在香港,他認為香港是一個創新能力、科技創業能力非常強的地方,相信日後會誕生更多的企業家,以推動香港科技發展。

 

  問及靈犀微光會否打算在香港設立研發點,鄭昱的回應是肯定的。他表示香港有很多科研上有實力的大學,譬如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他們在研究電腦視覺、機械人、虛擬圖像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鄭昱認為靈犀微光的產品能跟這些大專學校合作研發不同的項目,推出更完整的AR產品,令AR產品可以在現實生活上應用:從識別到顯示,最後到信息反饋完整的功能,即是將信息顯示在鏡片上,然後操作。他坦言「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把我們的產品更加能落地,所以我們是很期待和香港的高校合作研發。」

 

  鄭昱認為,香港是連接內地和國外的重要平台,希望將來不僅跟香港本地的企業合作,而且能產生新一批的AR應用,譬如說與醫療機構、甚至是文化、娛樂內容合作。通過合作,以香港為基礎,與國際的廠商合作,發展到不同的國際市場,讓他們的品牌得到國際市場的關注,從而與國際AR眼鏡廠商合作。他透露有與香港的機構就合作事宜洽談中,隨後可能會公佈更多相關的消息。

 

幫助聾啞人士與人溝通

 

  此外,靈犀微光所製作的AR眼鏡亦已實現在應用層面。他們與北京及山東的聾啞人士學校合作,當聽障人士戴上AR眼鏡,對話者的聲音即可繙譯成文字,顯示在鏡片上,聽障人士就可透過鏡片「看到」聲音。鄭昱表示,聽障人士使用了他們研製的AR眼鏡都覺得非常高興,因為日常他們不知道對方談話內容,無法輕易地溝通,但通過AR眼鏡顯示對話內容,聽障人士就可以輕鬆地與人交流。他們亦期望AR眼鏡日後可以應用到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讓更多的傷健人士、尤其是聽障人士,能輕鬆地與人溝通。

 

鄭昱與其工作團體。

 

  目前靈犀微光將要完成新一輪的融資計劃,鄭昱指今年他們有兩大方向,一是預計通過是次融資於今年內完成產能的擴展;二是將他們的產品應用在各行各業。

 

  鄭昱亦表明,未來打算在香港尋找可成為合作伙伴的聾啞人士學校、或是醫療機構合作;他亦希望可以跟香港科大合作,認為在科大在圖樣處理的技術上十分優秀,與他們的技術跟自家硬件結合實現應用,也是在規劃中的事情。

 

  鄭昱最後表示,科技發展到今天,人和信息的互動非常重要,以前人們透過滑鼠鍵盤去吸收信息,現在人們用手指在智能電話讀取資訊。他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走更遠一點,令人們隨時隨地獲得有效的信息。他認為智能電話的下一代,新的獲取資訊方式就是由AR眼鏡來實現,他相信不管是他們的AR眼鏡、還是AR隱形眼鏡、還是像《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以其他方式進入虛擬世界,這件事就是未來的方向,會從根本地改變世界與信息的交換方式。

 

為機械人嵌上「眼睛」 業務發展至歐洲 香港成孕育深圳科創公司搖籃

 

  來自深圳的顯陽科技有限公司亦突圍而出,取得JUMPSTARTER先進科技大獎。顯揚專注研發並生產高速兼高清3D視覺設備,如同為機械人裝上「眼睛」。他們所研發的產品以精確見稱,主要用於機械人導航及工業檢測,並廣被食品、電器、陶瓷、船舶,以及物流等行業採用。顯揚科技創辦人丁克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因獲得中大的創業支援而開展了創業之路。是次訪問中,他分享了在港創業的看法,從中表露出看好香港的創業環境,更稱若然日後能壯大團隊,將會在香港設立總部。

 

顯陽科技的核心團體。

 

  顯揚科技創辦人之一丁克在香港中文大學就攻讀博士學位,亦曾在中大工作兩年,及後因獲得中大的創業支援,於是在香港成立了團隊,專門進行機器3D視覺相關的產品研發。至2018年下旬,其團隊在深圳福田設立了研發中心,到了翌年研發中心已招聘了30多人,到過去兩年,他們又在佛山及蘇州設立了分公司。

 

專注開發3D機器視覺設備

 

  丁克透露創業的契機是,一次他們在日本開會,遇到國內大型的物流企業,對方查問能否提供智能視覺分揀系統。由於察覺到有企業對相關部分的需求,於是他們開始智能視覺技術方面的研究。後來,該物流企業覺得他們研發的技術不錯,雙方有所合作,同時亦有其他投資者表示願意投資,於是他們就開辦企業,將產品製成商品,實現產業化。

 

  顯揚科技專注於開發3D機器視覺設備,賦予機器視覺能力,令它可以在物流、食品及電器等不同行業的各自場景中,替代人手24小時操作,亦可以進行工業上比較複雜的工作,譬如:組裝、打磨等等。目前顯揚所製作的視覺設備主要應用在兩方面,分別是分類裝箱和品質檢測。

 

現時投入市場運作的3D機器視覺設備。

 

  物流公司可以通過機械人與其視覺系統,幫助分揀包裹,亦可以透過機械人進行裝貨及卸貨。顯揚亦有跟手提電話廠商合作,機械人主要負責裝箱,完成檢測後再搬走。顯揚的業務亦觸及在佛山的家電行業,機械人的視覺裝置可用以檢測家用電器表面組裝的情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甚至是協助檢測陶瓷上的圖案,在陶瓷出產前進行檢測,以檢察是否有錯誤印刷。丁克表示今年會開展新業務,製作一個智能協作機械人,除了可以用在工藝行業,還可以應用在教育、醫療、保健等行業。

 

新型的智能協作機械人。

 

  丁克相信在港創業的環境會愈來愈好,他透露朋友公司設立在科學園,疫情期間科學園有減免租金。近兩年政府對科創的支持亦更多, 在聘請人手有一定的資金補助,相信未來會愈來愈好。丁克又認為大灣區內屬香港的人才最多,香港的大學在全世界大學排名亦較前,工廠研發方面的人才也多。至於在港創業的優勢,丁克提到香港是個國際化城市,主要是在國際化上較有優勢,公司處理海外生意的時候更方便,而且資金來往更方便,在港設有研發中心,國外的客戶會更信任他們。

 

吸引人才需面對同行競爭

 

  創業至今,他們亦遇到不少困難。丁克坦言,他們之前都只是在學校研究,直到真正創立公司,才發現自己對於市場的定位並不熟悉。其次,招聘人才方面亦遇上難題。顯揚作為一個初創公司,收入跟資金並不是特別多。丁克表示現時香港公司,可以提供高薪酬予AI人工智能、互聯網方面的人才,所以要找到這方面的人才,就要跟其他公司競爭,亦十分有壓力。再者就是去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因為顯揚在香港跟內地都有業務,團隊內幾位核心同事也是定居在香港,因封關現時比較麻煩,難以兼顧兩地的業務。

 

創辦人丁克在中大取得博士學位。

 

  顯揚亦有在國外一展拳腳的打算,丁克表示,現時除了依靠德國代理商負責歐洲的業務,亦見到同行在日本的業務發展不錯,未來會著重發展歐洲跟日本市場。顯揚發展之初,投資金額大概只有200、300萬元人民幣,丁克稱一部分是來自佛山較小型的投資機構,以及幾位核心成員的投資,後來有了內地上市公司的資助,投入了2,000萬元人民幣,直到去年又再融資了一次,已接近3,000萬元人民幣。今年的目標,是到年底生意營業額可達成2,000萬人民幣,就目前已簽好的合同訂單,有信心達到今年的目標。

 

印尼初創公司Outpos 以中間人形式 推動街頭美食

 

  美食車曾經在香港風靡一時,政府安排數個固定地點讓美食車駐場經營,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遊客絕跡,本地人流亦大減,在港經營美食車的環境大不如前。再加上街頭小食對市民一般印象都是骯髒、不衛生以及所用的食材並不新鮮,故難大行其道。但印尼初創公司Outpos以街頭小食車作招徠或可供參考。

 

  印尼初創公司Outpos,日前在「 JUMPSTARTER 2021環球創業比賽」中獲得「最佳JUMPSTARTER大獎—零售」。Outpos創辦人Shariff Raffi表示,公司的主要任務是為街頭小販提供更多協助,並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現代社會,本質上就是使攤販能夠利用未來的技術來銷售傳統食品。

 

Outpos創辦人Shariff Raffi。

 

科技融合街頭小食

 

  在自己的家中或辦公室中發現喜歡的街頭美食,再通過手機預訂外賣,請求送貨上門服務,又或是讓街頭小販直接到辦公樓下提取新鮮食材,香港沒有這種服務但印尼卻有。Outpos正用此方法令街頭小食邁向電子化。

 

  創辦人Shariff Raffi 認為,100輛美食車等同1間餐廳,但餐廳種類只有一種,相反每一輛街頭小食車都可以做不同的小食。Outpos利用數碼科技,將每輛美食車結集成現代化街頭小食生態系統,從而大大節省成本及時間。通過數碼支付,令街頭小販可以以數碼方式管理自己業務。

 

Outpos 團體。

 

  以炸雞小食為例,顧客可以透過Outpos app點選自己所愛的炸雞,然後選擇距離顧客最近的炸雞小販檔取,檔主會駕駛由Outpos所設計的StreetSmartCart到顧客面前即場烹調,Outpos則負責食材的訂製,從以形成一條完整生產線。

 

Outpos 的StreetSmartCart。

 

提供專業方案

 

  Outpos提供的是環境和專業知識,以更擴展、一致和衞生的方式來製作的街頭美食,再由公司的街頭食品供應商網絡分發。他們也會幫助小販們構想一輛優質的街頭小吃車,以確保即使在大街上也能獲得更健康和更衛生的街頭小吃。

 

  Shariff Raffi表示,公司最大賣點是承包前期的工作,幫助街頭小販以盡可能最少的時間出發,讓他們能專注於製造美食上。

 

  Shariff Raffi續指,Outpos以中央廚房的形式幫助小販獲得新鮮、有營養以及他們能負擔得起的食品材料。同時亦希望在單一地點販賣小吃的小販,能轉變為一個比較知名的品牌,把街頭小食車作可行且具成本效益的銷售渠道,從以擴大影響力並推廣至消費者。不論是啟動自己的第一間小型食品業務,還是通過公司的移動微型廚房來擴大業務範圍,Outpos都能作出相關協助。

 

專攻印尼市場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全世界無一倖免,印尼如是。Shariff Raffi指疫情摧毀了不少人的生計,很多公司被逼裁員,因而令很多人失去了他們的工作,他希望Outpos能繼續幫助受影響的小販暫時維持基本的日常開支,賺取少量金錢。目前主要以印尼為主,越南是其次。亞太區方面,日本將會是首個目標。

 

24/04/2024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創科政策研究報告!哪些潛在問題窒礙香港發展創科經濟?在教育、技術轉移層面可以做甚麼?公私營可怎樣協作?

#創業 #團結香港基金 #人工智能 #初創 #創科 #香港新經濟 #團結香港基金,香港新經濟,人工智能,初創,創業

  綜觀香港的四個傳統主要支柱產業——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以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這些產業對香港的GDP貢獻接近六成。然而,這些行業的成功,也導致了人才向某些行業的過分集中,使得本地創業創新的熱情相對較低。如今AI及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各地都在積極擁抱創新帶來的新機遇,以此打造新經濟。

 

 

  針對香港的創業生態,團結香港基金上月(3月)發表了一份題為《優化各界資源協作 推動香港初創發展》的政策報告,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下稱「AEF」或「我們」)為該報告的策略夥伴。報告透過與超過70名持份者進行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釐清阻礙香港初創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報告還結合了持份者訪談及其他地區經驗,從教育、技術轉移、融資、市場拓展、吸引人才和企業五大方面提出十四項建議,以促進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希望透過凝聚各界力量,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初創生態圈,從而培育更多具備創新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和初創企業。

 

從國際金融中心到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香港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科網泡沫,得出一個教訓,就是高科技產品投資額及風險高,但回報卻不穩定,容易虧本,故此多投入做科技含量不太高卻低風險低投資的行業。因為這種保守的思維模式,導致過去二十年來香港的創科市場並不夠活躍。然而,發展至今,初創企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報告引述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初創企業的數量每增加10%就能在下一年帶動人均GDP增長2.4%及提升2.9%的專利申請數量。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指出:「大家必須要意識到創業家的角色對於社會是很重要的,是一個火車頭的角色,是一個動力,對於推動香港創新的重要力量,因為創業家敢於冒險,富有創新的思維,才能帶動技術的創新、就業和各方面的發展。」隨著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如火如荼,香港亦終於決心投身其中,努力追趕新經濟的腳步,重新激發這座國際都市的活力。比如,香港特區政府於《財政預算案2024》增加預算,大力支持創科;本港大學如城市大學推行大型創新創業計劃的「HK Tech 300」;港交所推動創業板改革以吸引高增長潛力的科技企業登陸;私營機構如阿里巴巴等也設立創業者基金,組織JUMPSTARTER環球創業比賽扶持創業者,設立HKAI Lab促進技術商業化。

 

香港創業生態仍需要各界不斷協力完善

 

  儘管政府已經在創新科技發展方面投放了大量資源,於2018-2022年期間於創科投放超過1,500億港元,但香港在2023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指數》中僅排名第12位。本地的獨角獸數目相對較少(18家),落後於北京(91家)、上海(71家)和深圳(32家);更甚的是,香港在初創企業早期融資的角色甚少,僅佔全球風險資本市場的0.5%。

 

  為了促進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有效發展,我們委託團結香港基金對本地創業生態進行研究,發現當下窒礙香港進一步發展創科經濟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本港畢業生缺乏可行的創業想法或風險偏好較低,導致創業意願較國際同儕低;技術轉移支援不足,阻礙了商品化的過程;早期企業的投資風險較高,且政府偏好後期投資限制了融資渠道等。

 

  報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在細讀建議前,大家可以先了解整個初創生態圖畫。發展初創,與栽種植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前期的創業教育,是埋下他日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促進技術轉移和企業聯動,是提供催化劑,協助初創孵化;後來的融資,則是為初創企業茁壯成長提供養分;其後的開拓市場及吸引人才和企業,更為樹苗最終開花結果創造良好的環境。這裏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教育層面上,報告建議將「創業」元素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中,鼓勵學生通過專題研習,運用科學概念提出具創意、創新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又建議「商校合作計畫」與創業教育提供者合作,提供互動式商業模擬訓練和共同設計培訓計畫。就青年教育,AEF亦早於2021年成立慈善機構SEED Foundation,銳意盡早於中學階段即介入為學生提供科技教育,協助下一代邁向科技主導型經濟。在SEED Foundation 提供的課程中,學生既獲得知識上的增長,同時亦能得到真實工作場景體驗,過去一年的參與學生獲安排至阿里雲、屈臣氏集團、港鐵、香港電訊等企業進行實習,將理論付諸實踐。科技人才的培育,對創科長遠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在技術轉移層面上,報告建議建立技術轉移聯盟、引進世界級私人孵化器來港發展、為招聘和培訓本地和國際技術轉移人才提供資助等。為協助初創企業將研究成果轉化落地,我們亦早於2018年成立HKAI Lab,為初創社會提供一個匯聚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者、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平台,促進人工智能及技術商業化。在HKAI Lab「加速初創企業發展計畫」的121家科創企業中,逾三成成功籌集到資金,當中大部分的市值更達到1000萬美元至2500萬美元。

 

  在協助企業家獲得融資方面,報告發現投資者擔心種子期和早期風險投資的高風險性質,政府亦傾向投資後期階段的公司。為便利資金流向初創企業,報告建議參考以色列Yozma基金和深圳天使母基金,成立香港天使母基金,同時修改上市規則以開放資本市場。AEF成立至今,亦積極向早期的初創提供資金及策略指導,相信報告中所倡議的公私營合作,共同出資成立子基金,為本地初創企業提供關鍵的種子期和早期風險投資,將能為香港的初創土壤帶來更充足的養分,為初創企業的孵化創造利好的環境。

 

 

公私營相互協作 共同建設創科生態圈

 

  政府近年決心大力發展創科,在資金、創科基建、人才引進、上市等政策都有所突破,包括撥款30億予人工智能資助計劃、支持「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進駐河套、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港交所18C章的发布等。至於私營市場上亦設立了不同的創業平台和基金,如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ParticleX、HKX等為初創企業提供各種軟、硬件支援,積極推動本港初創生態圈蓬勃發展。

 

  我堅信在培育成熟的孵化生態系統中,公營及私營孵化器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公營上,政府主要提供資源和基礎設施,而私營機構則進一步帶來市場專業知識和風險投資支援。透過這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及互補,能確保初創企業能從多樣化的支援機制中受益,長遠能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本港經濟健康發展。

 

  香港,正在科技創新領域謀求煥發新的風采。我相信,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未來,值得令人期待。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