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嶺南人語
20/06/2018

【過渡性社會房屋】「共住共生」能改善生活質素?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企 #光房 #扶貧 #生活質素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最新公布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8」首次錄得社會發展輕微滯後,當中負增長的房屋分類指數是拖累整體社會發展指數的主因。房屋分類指數持續錄得倒退主要成因,包括:住屋開支佔住戶總開支比重持續上升(由2006年30.6%上升至2016的35.8%);及 輛候公屋的住戶數目亦不斷上升;導致住戶平均輪候時間不斷延長(由2006年的平均2年上升至2018年的5.1年)(註1、2)。

 

  住房與貧窮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社區環境、租金開支、居住空間、衛生及安全等住屋問題對個人及家庭所衍生的影響(如兒童健康發展、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就業等問題)值得社會關注(註3)。

 

過渡性社會房屋 – 共住共生的概念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是一個跨界別協作項目,為有住房需要的社會組群提供過渡性住房和支援服務。計劃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營運,並獲得政府、商界、業主、社福機構、社會企業及專業團體的資金及/或技術的支持。

 

  計劃的目的希望藉著提供可負擔過渡性房屋及公用空間,提升租戶的參與、建立守望相助的鄰里關係;同時,透過提供適切社會服務支援提升租戶的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素(註4、5)。

 

過渡性社會房屋對消減貧窮所起的作用

 

  即如社企「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先生所言:為有住房需要的個人/家庭提供可負擔及宜居的過渡性社會房屋只是改善他們生活質素的第一步,更重要是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社會服務支援,建立他們的社區網絡,重拾他們的自信(註6)。

 

  筆者早前探訪入住社會房屋共享項目(下稱「項目」)的租戶,這位單親媽媽分享與其幼子入住過渡性房屋後的生活變化。社會房屋不僅解決她們住屋開支的負擔,居住環境的改善亦提升個人的身心健康。以往居住在空間狹窄、四周嘈雜的環境,令她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社會房屋共住共生的概念亦為這個家庭重新建立互相照應的鄰里關係,自入住新居後,她的兒子亦因能與同輩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及玩樂變得開朗活潑。項目的社會服務支援(如就業培訓、輔導)對租戶提升個人的生活能力起一定作用。或許部分現時居住在劏房的租戶對「共享房屋」的憂慮,擔心共住易生衝突;但現時統籌社福機構、社會企業將背景相近的家庭配對的運作尚算理想。

 

扶貧策略定位的重要性

 

  扶貧政策方向須顧及受助家庭的物質及參與的需要(註3),如經濟支援是否可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如可負擔及宜居的住房)?政策方向是否有適切的服務支援,如何協助單親家長在工作及照顧取得平衡(如提供可負擔的社區照顧服務支援)以達至自力更生?(註7)

 

註:

1. 政府統計處(2016「香港分間樓宇單位的住屋狀況」,《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 60 號報告書》

2.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8)「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8」發佈會 (23.05.2018)。

3.  Lau, M., Pantazis, C., Gordon, D., Lai, L. and Sutton, E. (2015). The China Review. 15(2): 23-58.

4.  FEANTSA 2012) Social Rental Agencies: An Innovative Housing-led Response to Homelessness。 

5.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6. 要有光: 光房、光屋

7. Millar, J. and Ridge, T. (2017). Work and Relationships over Time in Lone-mother Families. London: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15/08/2023

傳媒人轉戰社福界!社企創辦人:做「容錯官」讓年輕人自由發揮!從「根源」和初心出發才有意義

#社企 #服務 #行政管理

在傳媒廣播界打滾逾20年的蔡展煇(左),2019年轉戰社福界,與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魏華星(右)合作,成立創效傳訊初創公司SONOVA。(梁偉榮攝)

 

  在本港傳媒廣播界打滾逾20年,以及擁有超過10年企業管理層培訓經驗的蔡展煇(Steven),在2019年毅然轉戰社福界,與有「社企之父」之稱的魏華星合作,盼以說故事、策劃創新活動方式,推動社會企業創新與發展。

 

  近年在培育年輕生力軍時,他坦言自己也要重新學習,放下「上司本能」,多接受及包容新世代的看法。

 

  蔡展煇接受本報訪問時分享,當日投身社福界的契機,緣於電台一次採訪,結識了由商界轉戰社企的魏華星,令他漸漸萌生轉換跑道的想法,盼為社會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回想剛開始時,他坦言對魏華星的理念存疑,只覺他口中「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說法過於理想化,對社企的營商概念也相對模糊。

 

放下「上司本能」 學習接受意見

 

  然而,在其後的採訪中,魏華星由初期僅引述外國社企服務作例子,到後來具體在香港實行Green Monday、「要有光」等社企項目,使蔡展煇看到全貌,認同社企在本地社會的力量與可行性。

 

  於是他逐漸在電台調到兼職位置,與SVhk(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合作策劃了不少活動,在當中亦學會了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CSV)、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等概念,最後更辭職,與魏華星一同成立了創效傳訊初創公司SONOVA。

 

  從傳媒工作轉到社福界別後,蔡展煇直言,感覺在發展及心態上的差別不大,因為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去影響別人,惟傳遞的平台有所不同:「跳出了那300呎的錄音室,我的平台現在是整個社區。」

 

  至近年開始接觸愈來愈多新世代,加上面對社會環境及問題似乎每一日都有變化,令他也隨之反思,在培育及管理這批生力軍時,應該改變作風及心態。他指現時正努力放下「上司本能」,學習多接受意見及包容,同時鼓勵他們勇於「試錯」。

 

  他認為,讓年輕人自由發揮及敢於表達意見,「走出傳統框架,碰撞出革新的想法和創意。」盡管計劃剛開始時未算完美,但嘗試過後就會找到新方向。

 

  舉例,早前在香港寬頻人才CSI基金推行,鼓勵年輕人大膽嘗試破格創新想法的項目「404 Not F_und?」中,他笑言自己擔任的身份是「首席容錯官」(Chief Error Officer,CEO),並自嘲:「在人生已經歷許多錯誤,足以跟年輕一代分享。」背後目的是讓所有年輕人都可以在決策中表達意見,並且容許「試錯精神」,而非top-down(由上而下),決策只由高層單獨決定。

 

創業須有明確方案 吸引投資者

 

  他補充:「當中試錯並不是指鼓勵他們擁抱失敗,或是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失敗,而是讓他們小步試錯,錯中『複習』。」

 

  另對於想創業的年輕一代,資金絕對是其面對的一大問題,蔡展煇建議,年輕人應該先有一個明確、可行、且能針對社會問題的方案,才能吸引投資者。

 

  他強調,要從「根源」和初心的角度出發,才能策劃出真正有意義的方案,要是只考慮「錢源」,那就會變得毫無方向。

 

蔡展煇期望改變年輕一代的心態,希望他們可在無懼失敗的情況下,盡情發揮創意並付諸實行。(HKBN Talent CSI Fund影片截圖)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