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2/07/2019

社會起干戈 抑鬱變疫症

#抑鬱 #自殺 #油塘 #九龍灣 #連儂牆 #私隱條例 #立法會

  【晴報專訊】今年6月至今,反逃犯修例引發多次大型衝突,社會瀰漫躁動氣氛。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6至7月港人懷疑患抑鬱比率達9.1%,創有調查以來新高,比佔中時5.3%更高。院長梁卓偉形容,現時情況已屬因嚴重社會事故而導致的精神健康「疫症」,籲社會共覓良藥,多聆聽年輕人心聲。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愛+人」團隊自2009年開始研究,至今共進行8次調查,最新一次於6月22日至7月7日進行,成功電訪1,269名18歲以上成年人,並用病人健康問卷-9(PHQ-9)評估抑鬱症狀。

 

不同立場年齡皆受影響

 

 

  研究發現,港人可能出現抑鬱症的患病率從2011至2014年的1.3%,升至2014年佔中期間的5.3%、2017年9月的6.1%,惟近期的逃犯修例爭議期間,更升至9.1%,有關比率跟修例立場無關,但對中老年齡群(50至60歲以上)影響較大。另具有潛在自殺想法的比率亦有4.6%,團隊根據統計學分析,認為數字與2014年佔中期間相若,截至昨午已將68個相關個案轉介專家跟進。

 

梁卓偉指情況令人憂慮,籲大家共覓「良藥」。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研究結果十分令人憂慮,由於不同年齡、收入或地區分布等特性的群組都有同樣情況,作為流行病學家,他認為現已是「精神健康因嚴重社會事故的疫症」,由於未能掌握病源,無法推算情況是否已到頂峰或何時完結,「流感都有特敏福、有流感針治療,但現時社會上的情緒波動有何良方?我相信大家要一起想辦法。」

 

梁卓偉籲多聽青年意見

 

  至於背後成因或對政府的建議,梁卓偉多次表示「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不欲作推測或評論,但呼籲社會多聆聽年輕人意見,團隊下周起會新增一項針對15至25歲青少年的調查。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張頴宗提醒,「要幫人首先要救自己」,除留意社會事件發展,市民應提高對自身精神健康的關注,如自己及旁人出現抑鬱症相關症狀,應盡快尋求專家協助。

 

 

下一頁 油塘九龍灣連儂牆爆衝突 警拘3人

油塘九龍灣連儂牆爆衝突 警拘3人

 

  多區「連儂牆」續引起持不同意見的市民衝突。前晚在港鐵油塘站外,有市民疑不滿年輕人擬在該處設連儂牆,以粗言辱罵及出手推撞,引發數百人對罵,警方一度出示紅旗,並拘捕兩男;另昨凌晨九龍灣亦有一名不滿連儂牆的男子因襲擊他人被捕。

 

油塘連儂牆引發逾百名巿民對罵,大批警方戒備,一度出示紅旗。

 

  前晚有網民嘗試在油塘站大本型商場外設連儂牆,當時有學生在場,惟旋即有不滿的市民上前包圍他們,雙方對罵並發生肢體碰撞,未幾有網民到場聲援學生,引發數百人對罵,一批機動部隊到場分隔雙方,一度出示紅旗,惟衝突未止。後警方以涉嫌襲擊拘捕兩名男子,分別為56及57歲。

 

「飲醉酒拮你兩刀都仲得」

 

灰衫男子多次揮拳毆打藍衫青年,藍衫青年被打至腳步不穩。

 

  九龍灣淘大花園對面天橋底,近日亦有市民設置連儂牆。昨晨一名46歲男子路經該處,指罵在場年輕人,更報警聲稱被包圍,其後突多次揮拳襲擊另一男子頭部,聲稱「我飲醉酒,拮你兩刀都仲得」,又撕走牆上便條紙,警員及後到場將其拘捕,而該男子又涉嫌於同一地點襲擊另一名65歲男子。有自稱被襲男子的朋友稱,當時事主不還手是不希望他人受傷。

 

  民主派召集人毛孟靜譴責有人施暴,對受傷年輕人打不還手感痛心。建制派議員何君堯則表示,表達意見不能過分,若有市民「唔想聽咁多雜訊,就唔好勉強別人」,但認為應追究暴力行為及依法辦事。

 

  早前西灣河和牛頭角的連儂牆亦曾發生市民衝突事件,大埔墟的「連儂隧道」更有人張貼警員私隱。私隱專員黃繼兒昨稱,任何人披露他人個人資料時,無論是否從公共領域取得,均須考慮收集和使用資料手法是否合法和公平,若涉及欺凌、具煽動性和恫嚇目的,肯定違反《私隱條例》。惟截至昨午5時,署方未收到任何投訴。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若連儂牆活動影響地區環境衞生,當局將作進一步處理。

 

港大生今晚在校園集會

 

  另外,港大學生會評議會大學事務委員會今晚將在港大校園集會,要求校長張翔收回聲明、停止譴責示威者,及不會處分參與社運的師生。張翔昨稱,早前回應沒有意圖指責任何人,以往亦無師生因參與合法社運而受紀律處分。

 

  有網民發起今晚到油塘警察宿舍複製連儂牆,明日則將有「光復上水」遊行,關注當地水貨客問題。7個傳媒工會後日早上會發起靜默遊行,要求停止警暴、捍衞新聞自由;同日下午沙田有反修例遊行。

 

「黃衣人」墮斃 昨舉行公眾告別禮

 

不少市民到渣華道遊樂場向梁凌杰獻花悼念。

 

  反修例示威者「黃衣人」梁凌杰,6月15日在金鐘太古廣場高處平台墮樓身亡,昨在香港殯儀館舉行追思儀式,靈堂不設公眾弔唁,公眾告別禮昨午於渣華道遊樂場舉行,不少人前往悼念及獻花。

 

  治喪委員會讀出梁凌杰父母的悼言,他們感謝善良熱心的香港人,冀年輕人好好活下去,才能繼續為不公義之事發聲。林先生帶同6歲兒子到場悼念,冀讓兒子了解不同意見。

 

  元朗新田「信芯園」園主梁日信以成本價向治喪委員會提供2,000枝向日葵,讓公眾獻花悼念,他說願以個人僅有力量支持學生和平理想抗爭。

 

 

下一頁 立會大樓 解除紅色警示

立會大樓 解除紅色警示

 

職員昨除下張貼在出入口的警示通告。

 

  立法會大樓在7.1衝擊行動期間,首次發出紅色警示,直到昨晨8時終於解除,惟大樓多處仍進行維修。早前行管會會議有建制派議員提出透過今次工程加強保安,但民主派認為,若政府不正視民怨,加強保安亦無作用。

 

  紅色警示昨早8時解除,議員、議員職員、秘書處職員及記者可返回大樓工作,惟會議設施及公眾服務仍關閉及暫停。大樓目前仍進行復修工程,通往一樓會議廳及會議廳前廳的通道,只准工程人員及秘書處職員進入有關範圍,傳媒只可到一樓記者室,或在議員召開記者會時到有關樓層。

 

梁美芬憂不安全 林卓廷︰不安是心虛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昨回大樓時,表示仍有不安全感,因大部分議員辦公室的鎖匙在早前衝突中遺失,加上曾有人進入大樓不同樓層,雖然搗亂情況不明顯,但仍要由秘書處再報告大樓的安全情況,而她仍會回大樓辦公。

 

  民主黨黃碧雲指,大樓有必要的保安措施,非不安全。她透露,早前有建制派議員提出趁今次維修加強大樓保安,但她認為政府至今仍未回應市民訴求,若不正視問題核心,加強保安亦無作用。同屬民主黨的林卓廷稱,雖然大樓地下、一樓及二樓受破壞,消防等設施亦要搶修,惟其他樓層辦公室無受損,重新開放大樓合情合理,認為有議員感不安是「心虛」。

 

 

10/05/2022

疫情下自殺個案攀升,精神支援服務需求大增!改善港人精神健康有何良方?

#精神健康 #自殺個案 #焦慮 #抑鬱 #新冠疫情 #精神支援服務 #精神科醫生 #臨床心理學家

  新冠疫情對全球人類精神健康造成重大衝擊,世界衞生組織今年3月發表科學簡報,指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當中最受影響的群組是年輕人和女性。

 

  世衞更指出,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可引發生理疾病並引致自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發現,本港自殺個案由2月下旬開始攀升,至3月下旬達兩年高峰,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較去年同期激增一倍;在各年齡層中,以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最多。如果情況持續,一年可能會多達1,400人自殺。

 

相片來源:unsplash.com

 

  事實上,香港接連經歷了社會事件,以及持續兩年多的疫情,許多港人早已顯得身心疲累。去年中,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過半數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而剛公布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在評估近150個國家/經濟體中,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全球第八,但快樂排名只是81位,港人的快樂指數持續下滑。

 

  港人精神健康欠佳,對精神支援服務的需求大增,但礙於私營機構所提供的服務費用高昂,許多患者難於負擔,便只好尋求公營醫療服務。可是,醫生人數增幅遠遠追不上病患增長,引致求過於供的現象。過去10年,醫院管理局精神科服務的病人人數上升了45%,從2011至12年度的18.6萬名,增至2020至21年度的27.1萬。而期間醫管局的精神科醫生人數僅增加16%,即390名,平均每10萬名市民只有5.2名政府精神科醫生,遠低於眾多中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便有15名精神科醫生之水平。

 

  僧多粥少情況下,精神病診症輪候時間自然較長。醫管局的數字顯示,「穩定新症」(佔新症的73%)在去年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 14 星期(九龍中)至 61星期(新界東、西)不等。而治療精神病,除了有可處方藥物的精神科醫生,透過面談和練習作心理治療的臨床心理學家,以及提供自我照顧訓練的職業治療師也是重要一環。如果說香港公型醫療系統中精神科醫生非常不足,每10萬名香港人僅有5.2 名,臨床心理學家就更匱乏,每10萬名香港人只有1.4名。因此政府在檢視如何改善本地精神健康服務時,人才培訓不可或缺。對此,澳洲去年的一個大膽舉動,值得深思。

 

  澳洲為強化不同專業技術的人才庫,大減七個大學學科的學費,其中兩個與醫療相關,護理是其一,臨床心理學是其二,學費減幅達42%。該國教育部長預計,醫療、科學和技術等工種在未來五年內將佔總就業增長的62%,故此當地政府會在2021年額外資助這些大學名額三萬個,到2030年更會增至10萬個。這個政策釐定早於新冠疫情之前,可見當地政府的先見之明。

 

  香港近年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也明顯增加了資源,在2020至21年度此範疇佔醫管局總開支6%至56億元,過去5年撥款上升了23%。但如平等機會委員會前主席陳章明教授表示,「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和治療」,當局的措施能否配合社會變化,並切合市民的需要才是重中之重。期望政府能多體察民情,實施多管齊下的方案,積極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