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31/07/2019

百人圍葵涌警署爆衝突 警一度擎槍

#葵涌警署 #抑鬱 #暴動罪 #廉署 #暴力衝突

  【晴報專訊】周日(28日)上環一帶發生警民衝突,警方至今共拘捕49人,當中44人被控暴動罪,今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消息一出,昨晚即有數百人包圍拘押了部分疑犯的葵涌警署,聲援被捕人士。期間警方與示威者再爆衝突,有警署警長更一度持長槍指向示威者。

 

昨晚數百人包圍葵涌警署聲援被捕者,有人掟蛋及在牆壁塗鴉;其後警方一度與示威者衝突,現場氣氛緊張。

 

  警方指,7月28日港島西區一帶有大量群眾進行非法集結,有示威者堵塞干諾道西及德輔道西近西邊街一帶道路,以雨傘、木板、竹支、鐵馬等設路障,掘起路面磚塊、拆毀路邊圍欄等。

 

昨晚數百人包圍葵涌警署聲援被捕者,有人掟蛋及在牆壁塗鴉;其後警方一度與示威者衝突,現場氣氛緊張。

 

  警方在行動中拘捕49人,分別為32男17女(16至41歲),當中2名男女暫獲釋。警方經調查及諮詢律政司意見後,控告44人暴動罪,其中1名33歲男子被加控1項襲警罪,另一名24歲男子則被控藏有攻擊性武器,全部今日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警方不排除稍後會有更多人被捕。這次是反修例風波中,繼6月12日示威者包圍立法會事件警方拘捕32人,當中5人涉暴動罪後,警方第2次落案控告示威者暴動罪。

 

  由於部分示威者被捕後於葵涌警署扣留,昨晚有數百人聚集警署外,有人更走出對開的葵涌道,佔據行車線,有人高舉「釋放義士」標語,又高喊口號並指罵警員,有大批警員手持盾牌戒備。近10時半,警方與示威者爆發衝突。鄰近警署的港鐵葵芳站附近,有數名防暴警員突然出現,遭示威者投擲雜物及用雨傘襲擊,警員施放胡椒噴霧及揮棍還擊;其後有另一批警員到場驅趕示威者,更曾追趕示威者到巴士站,當中有警署警長手持雷明登長槍,並一度擎槍指嚇示威者,現場一片混亂。至近11時,警員退回警署內戒備;到午夜時分,示威者仍未散去。另外,天水圍警署近午夜起也有一批示威者在外聚集。

 

周六旺角遊行 勢遭反對

 

  此外,昨晚港鐵西灣河站對開「連儂牆」舉行放映會前,有中年男子指罵在場人士,其他人舉機拍攝引發打鬥,警方事後拘捕兩男,涉嫌在公眾場所打架。

 

  反修例抗爭行動仍陸續有來。昨午有網民發起機場「長期觀光行動」,數十人聚集機場旅客接機大堂,手持或在身上貼上標語及影片截圖,講述香港情況及批評警方使用過分武力。另有網民申請本周六(8月3日)舉行「旺角再遊行」。發起人伍永德表示,自己是代表網民申請,他昨與警方會面後,指雙方已達成部分共識,包括路線從晏架街球場前往麥花臣球場,遊行人數由1萬減至5,000人,提供200個糾察,及集會結束時間由原定晚上9時改至7時,但不打算購買保險,警方將於48小時內回覆不反對通知書申請結果。伍表示,警方多次修改路線,坦言對結果不感樂觀,但即使獲發反對通知書,他相信市民仍然會繼續以自己方式表達訴求。周日下午亦有將軍澳及港島西遊行。

 

  早前有公務員申請本周五晚中環遮打花園集會,料2,000人出席。據了解,本周五晚亦有一批專職醫療人員醞釀集會,但地點未確實,或可能改於醫院範圍靜坐。

 

廉署取天眼片段 查元朗事件

 

  另外,7月21日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再有新進展。有傳媒揭發當日有多部閉路電視拍到白衣人在鳳攸北街聚集,期間3度有警車駛經,但無警員落車巡視或採取任何行動。有商戶昨反映,有廉署人員事後到場要求提供閉路電視片段調查。消息指,廉署已決定成立專責小組跟進有無警務人員涉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廉署指,已接獲市民就元朗襲擊事件投訴,會依法嚴肅跟進。事件中受傷的民主黨議員林卓廷指,有強烈證據顯示警方未盡責保護市民,嚴重背離職守,認為廉署有適當權力及角色展開調查。

 

 

下一頁 市民睹衝突 抑鬱驚恐

市民睹衝突 抑鬱驚恐

 

  反逃犯修例引發連場示威活動,部分人接觸相關資訊後出現情緒問題,甚至出現急性壓力反應。香港精神科醫學院聯同社聯推出一項公私營醫生診症計劃,為受事件影響致情緒困擾及疑似病患提供初步精神健康評估與治療,每次診金收費由免費至最高800元。

 

吳文建(左二)指,現已有逾50位公院和私院精神科專科醫生參與計劃。

 

  社會動盪,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長吳文建稱,部分市民或受情緒困擾,出現失眠、情緒低落、沒胃口等,甚或患上創傷後遺症、抑鬱等精神疾病,因最近公、私營精神科收到與社會運動有關的新舊症均增加,故推「Care4ALL香港精神-同舟共行計劃」,與醫管局醫生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作,冀適切支援有需要人士。

 

有女士情緒失控後短暫失憶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教育事務)林美玲說,曾有60歲女士在7月21日晚,看過上環示威及元朗暴力事件新聞,翌日突然大哭及胡言亂語,其後求醫,但她忘了曾看新聞及情緒失控的事。林解釋,「急性壓力反應有機會令患者短暫失去感驚恐的記憶。」另有精神科病人因參與運動而沒覆診,或導致病情加劇。

 

  吳稱,是次計劃由下月6日起至明年2月,患者須沒牽涉法律調查或訴訟程序、過去2年沒接受公或私營的精神疾病治療。患者最多可接受4次診症,每次費用為0至上限800元,醫生會按患者症狀作評估及其經濟情況調節收費,惟費用不包括藥費。他稱,患急性壓力創傷的人如獲及時治療,約3至6月可痊癒;倘個案嚴重會轉介至醫管局轄下的精神科門診。社聯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總主任姚潔玲稱,社聯正積極尋找贊助,冀資助有經濟困難的患者求診。

 

最多可以接受4次診症

 

  此外,不少機構接獲的求助亦趨增。社聯「外展救命隊」在7月5至26日亦救助了21位30歲以下有意求死人士,形容情況嚴重。香港青年協會由6月12日至7月24日,共處理約300個有關反修例的求助個案,其中10%人情緒較激動,被界定為高危。業務總監徐小曼稱,部分青年不時閃現事件片段、發噩夢。香港紅十字會自6月中開設心理支援熱線,截至7月24日處理約130個求助電話;WhatsApp熱線截至7月29日亦處理13個個案;有求助者因目睹事件或在現場、或觀看媒體資訊後,感到驚恐、憤怒、擔憂等。

 

愈投入或愈難覓出路 家長宜多聆聽子女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黃成榮分析,現時年輕人有幾個不同模式參與這場政治運動,包括自主決定的「戰士式參與」,「被動員式參與」,即是受家人朋友影響而參與,當參與者無自己想法和思考,並愈行愈前時,容易演變成第三種政治參與,即「被落水式參與」,當參與者愈投入,會愈難找到出路,更易陷入迷惘。黃提醒,現時抑鬱及焦慮已成疫症,籲家長多聆聽及理解子女想法,又呼籲政府與示威者均釋出善意,理性討論才會有出路。

 

 

下一頁 網民不合作運動 癱瘓港鐵兩線

網民不合作運動 癱瘓港鐵兩線

 

  昨再有市民在港鐵站發起不合作運動,在調景嶺站及北角站先後有人阻擋車門關閉及按動緊急掣,阻止列車開出,有列車延誤個多小時。受事故影響,觀塘線及港島線部分服務一度暫停,沿線陸路交通大受影響。港鐵表示,昨早有多達123次按緊急掣,籲乘客顧己及人。

 

  昨早約7時45分,有戴上口罩的乘客在調景嶺站往黃埔方向月台,阻擋車門關上以阻止列車開出,一列列車擾攘逾1個半小時後,至早上9時15分才開出。港鐵職員及月台助理在場調停,亦有警員到場。港鐵在早上約8時半宣布,受相關事件影響,觀塘站至調景嶺站列車服務暫停,已安排免費穿梭巴士來往觀塘站至調景嶺站。大批乘客在站外等候上車。

 

  有乘客不滿上班行程受阻一度鼓譟,期間有戴口罩的市民聲稱被中年男子毆打,警員帶走後者問話後放行。有乘客表示,和平示威並無問題,但不應阻礙他人上班;亦有人支持行動,認為期間沒有人開槍及使用催淚彈,沒有混亂。

 

  至早上約10點,北角站亦有人以同樣手法阻擋車門關閉,港島線銅鑼灣站至太古站列車服務不久亦暫停,港鐵安排穿梭巴士來往太古站至銅鑼灣站。大批乘客轉乘巴士或電車,鄰近車站和路面迫滿候車的乘客,北角交通大受影響。兩線服務直至11時許才恢復正常。

 

陳帆籲考慮他人上班需要

 

  港鐵總經理(特別職務)鄭群興昨午就事件表示遺憾,明白有乘客想表達意見,籲要顧己及人。他稱,在事故期間共76次按動安全掣及47次按動緊急掣報告,而《港鐵附例》有相關條文禁止乘客濫用設施。他見傳媒期間,有市民高聲批評港鐵在元朗站事件當日,容許白衣人進入車廂。

 

  運房局局長陳帆稱,希望市民考慮他人出行、上班需要,籲盡量不滋擾鐵路運作,促透過其他和平、理性方式表達訴求。

 

 

10/05/2022

疫情下自殺個案攀升,精神支援服務需求大增!改善港人精神健康有何良方?

#精神健康 #自殺個案 #焦慮 #抑鬱 #新冠疫情 #精神支援服務 #精神科醫生 #臨床心理學家

  新冠疫情對全球人類精神健康造成重大衝擊,世界衞生組織今年3月發表科學簡報,指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當中最受影響的群組是年輕人和女性。

 

  世衞更指出,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可引發生理疾病並引致自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發現,本港自殺個案由2月下旬開始攀升,至3月下旬達兩年高峰,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較去年同期激增一倍;在各年齡層中,以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最多。如果情況持續,一年可能會多達1,400人自殺。

 

相片來源:unsplash.com

 

  事實上,香港接連經歷了社會事件,以及持續兩年多的疫情,許多港人早已顯得身心疲累。去年中,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過半數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而剛公布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在評估近150個國家/經濟體中,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全球第八,但快樂排名只是81位,港人的快樂指數持續下滑。

 

  港人精神健康欠佳,對精神支援服務的需求大增,但礙於私營機構所提供的服務費用高昂,許多患者難於負擔,便只好尋求公營醫療服務。可是,醫生人數增幅遠遠追不上病患增長,引致求過於供的現象。過去10年,醫院管理局精神科服務的病人人數上升了45%,從2011至12年度的18.6萬名,增至2020至21年度的27.1萬。而期間醫管局的精神科醫生人數僅增加16%,即390名,平均每10萬名市民只有5.2名政府精神科醫生,遠低於眾多中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便有15名精神科醫生之水平。

 

  僧多粥少情況下,精神病診症輪候時間自然較長。醫管局的數字顯示,「穩定新症」(佔新症的73%)在去年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 14 星期(九龍中)至 61星期(新界東、西)不等。而治療精神病,除了有可處方藥物的精神科醫生,透過面談和練習作心理治療的臨床心理學家,以及提供自我照顧訓練的職業治療師也是重要一環。如果說香港公型醫療系統中精神科醫生非常不足,每10萬名香港人僅有5.2 名,臨床心理學家就更匱乏,每10萬名香港人只有1.4名。因此政府在檢視如何改善本地精神健康服務時,人才培訓不可或缺。對此,澳洲去年的一個大膽舉動,值得深思。

 

  澳洲為強化不同專業技術的人才庫,大減七個大學學科的學費,其中兩個與醫療相關,護理是其一,臨床心理學是其二,學費減幅達42%。該國教育部長預計,醫療、科學和技術等工種在未來五年內將佔總就業增長的62%,故此當地政府會在2021年額外資助這些大學名額三萬個,到2030年更會增至10萬個。這個政策釐定早於新冠疫情之前,可見當地政府的先見之明。

 

  香港近年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也明顯增加了資源,在2020至21年度此範疇佔醫管局總開支6%至56億元,過去5年撥款上升了23%。但如平等機會委員會前主席陳章明教授表示,「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和治療」,當局的措施能否配合社會變化,並切合市民的需要才是重中之重。期望政府能多體察民情,實施多管齊下的方案,積極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